目的:主要用来解决动态连通性问题 (数据结构用来表征站点之间的连通性,算法主要利用数据结构,解决问题,比如,判断站点之间是否连通。由此,数据结构的特性对算法性能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就是两个好基友,谁也不能脱离谁。)
应用:声明的两个变量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内存空间);网络中两个主机之间是否相连;两个数据是否在同一个集合里。
输入:整数对序列, 例如<p, q>对,代表p和q是相连通的。
方法:对输入的<p,q>对进行判断,若已有的值对表明p,q已经连通,则忽视这一输入,否则将他们所在的component进行归并。
基于上述要求,提出下述几个最基本的API:
UF(int N) 用(0, N-1)初始化N个站点。
void union(int p, int q) 如果p与q这两个站点处于不同的compnent中,将这两个站点所在的component归并。
int find(int p) 返回站点p所在的component标号。
boolean connected(int p, int q) 判断站点p与q是否处于同一个component中。
int count() 返回component数目。
基本java的代码实现:
public class UF
{
private int[] id;
private int count; //UF数据结构需要维护两个量,一个是id数组,存储所有的站点对应的component号;还有一个是count,总计有多少个components。
public UF(int N) {count N; id =new int[N]; for(int i=0; i<N; i++) id[i]=i;} //构造函数,初始化成员变量。
public void union(int p, int q);
public int find(int p){return id[p];}
boolean connected(int p, int q} { if(find(p)==find(q)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public int count() { return count;}
}
public void union(int p, int q)
{
int pID=find(p);
int qID=find(q);
if(pID==qID) return; //如果它俩有处在同一个component中,则啥也不做。
for(int i=0; i<id.length;i++)
if(id[i]==pID) id[i]=qID; //如果p和q是不相连的,将这两个站点所在的component合并,p所在的component中所有站点的id号都被替换为q所在component站点号。其实这是随意的,也可以用q的站点号来替换掉p所在component的所有站点号。
count--; //component数目消失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