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苹果仅为中国市场推红机 看跨国科技公司的温暖战略

对于果粉来说,不管近几年在iPhone上的变革是如何地雷打不动,苹果始终还是在神坛上。其实除了iPhone本身还是有着优异的硬件素质和应用生态圈以外,还在于苹果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消费者心态,玩转种种温暖战略。甚至面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还有着针对性的战略,让受众群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近日有消息称,红色版本iPhone 7 Plus将会在三月份召开的苹果春季发布会上正式亮相。这款机型为iPhone 7 Plus的中国特供版,而且目前富士康正在生产,已经在试产阶段。中国红版iPhone的推出,无疑会引发国内果粉的追捧,进而挽回苹果在大中华区的颓势。从这个角度看,苹果身为跨国科技公司,其温暖战略已然成功。

中国专属红机:是我们如何被苹果文化同化的缩影

之所以称这款红色iPhone机型为中国特供版,关键就在于红色是中国最追捧的颜色,与国人的欣赏理念有着紧密联系。但实际上,苹果推出的红色版产品早期与中国并没有关系。其实,苹果早在十多年前就推出了红色版本的iPod。至今苹果官网都有红色产品的专属页面,产品线从iPod、Apple Watch表带再iPhone保护套都有覆盖。

红色的苹果产品,其实是苹果公司与“红计划(Product RED)”的一次长期合作,目的是呼吁为非洲的艾滋病预防项目筹集资金,提升公众的防病意识。原本算是与公益组织、活动合作推出的红色产品,但在国内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红”。关键就在于苹果不断通过营销手段,将果粉给“同化”,让苹果文化取代了原有的公益性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具体来看,2017 年的农历春节苹果直接推出一系列主题为“新年制造”的春节主题广告,并上线新年壁纸和“红红火火”系列产品,发布一系列苹果独家销售的红色春节主题产品。最终,将 (PRODUCT)RED 直接变成“中国红”。 如果你对这些红色苹果产品心生好感并产生了购买欲望,说明苹果的温暖战略已经获得了成功。

尊重用户信仰国产手机要学会放下“官威”

相比苹果制造文化并被消费者认同的成功,为何国产手机产品总是给消费者冷冰冰的感觉?不管是千元机型,还是高端机型,或者是低端廉价范儿,或者是商务高冷范儿,总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事实上,国产手机厂商也是在努力进行着改变,试图制造自己的产品文化认同感,并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但似乎并不是那么成功。

千元机型往往是推出多彩外壳,针对年轻消费群体。但实际上并不是多彩外壳就等同于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观念,黑白金颜色依然是主流。而外壳设计上的千篇一律,或者对iPhone的邯郸学步,让年轻消费者接受度较低。而商务机往往就是走“冷艳”路线,似乎不这样设计,就体现不出国产高端机型应有的逼格和文化。但商务人士要的不仅仅是稳重,“冷艳”也不代表着就一定就是沉稳。

总的来看,不管是多彩外壳还是落后的外壳设计,国产手机厂商都还没有真正摆脱一种“官威”,让消费者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只有在真正理解、尊重用户信仰的基础上,不再闭门造车,才能有望获得成功。只想着血拼价格、配置,终究难以塑造自己的产品文化。

情感为引:制造者温暖设计引领人性科技

苹果推出中国红版iPhone之所以迅速引起热烈反响,除了苹果本身的号召力之外,关键就在于红色与中国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苹果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最终转变为一种让消费者认同的产品文化。可以看到,制造者要以情感为引,充分理解消费者的文化习惯,最终设计出让人产生共鸣的产品。

此外,人性科技其实并不单单是指功能的易用性层面,也有将情感融入其中,让消费者从中看到人性设计这一层面。如果看到这一点,或许国产手机厂商发新机的速度能够慢下来,尽心去打磨让消费者更有触动的产品吧。(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khxx-wk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

时间: 2024-10-26 06:31:28

从苹果仅为中国市场推红机 看跨国科技公司的温暖战略的相关文章

为什么说iPhone无望恢复中国市场?

直到现在还记得,iPhone 4在国内当时引发的追捧狂潮.彼时iPhone 4绝对是一机难求,上至土豪下至学生都以拥有iPhone 4为荣.发售接近一年后仍然需要加价,价格动辄达到七八千元,真正成为了"肾机".而随后数代产品的发售阶段,也都是黄牛最亢奋的时候. 这一情况从iPhone 7开始得到改变,到iPhone 8.iPhone X完全崩溃.根本没人去抢iPhone,而且新机上市后价格就直线暴跌.苹果显然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也越来弱,这与iPhone销量和占有率呈现断崖式下跌

国外网红扎堆中国市场的背后:生拉硬拽难获成功

一块"大肥肉",都会去抢着吃.尤其是在风云变幻莫测的互联网行业,众多巨头.创业者等嗅到机会的能力,更是超乎寻常.而随着互联网出现的"地球村"成为现实,内容创作者也混得如鱼得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美其名曰"网红".在国内网红还是叱咤风云的时候,国外网红已经对国内互联网虎视眈眈. 大举进攻中国互联网业界的国外网红,试图与国内网红展开全面博弈.凭借自身的国际范儿和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潮流的能力,在中国不断高涨的互联网捞金趋势下分一杯羹.不过,如果国外网红只

APICloud推出海外业务,帮助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据美国信息周刊报道,移动应用云服务商APICloud正式在美国发布英文版,APICloud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移动生态系统,服务中国企业移动化市场以及希望在中国本土开展移动业务的欧美潜在用户.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有更多的智能手机厂商,和大量的本土品牌,因此终端碎片化的情况比欧美市场更为复杂.除了西方用户熟知的三星.苹果,中国有超过100家的Android品牌设备供应商,以及众多的深度改进的Android Rom的供应商.这使中国的移动应用开发变得更加复杂.APICloud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快速成为中

苹果金表,中国消费的新毒瘤

传闻了几年的Apple watch如今终于成为现实,苹果官方已经开售 ,本次预定最惹人注目的事件无疑是中国土豪在1小时之内,把金色的苹果手表抢购一空,要知道这款18K金色手表最高售价达到12万,相当于一辆小型轿车的价格了.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听闻该消息之后,大赞中国顾客非常给力.随着苹果金表大卖,库克估计会再次提高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并在适当的时候拜访神州,说一些连鬼都相信的话:他喜欢中国,他爱这里的消费者. 这个现象的特殊性早就超越了消费者本身,"抢购金表"更像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一

Line计划今年全面进军中国市场:建立本地团队

北京时间6月13日下午消息,<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移动消息应用Line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进军中国市场.Line将在中国建立本地团队,开发内容和功能,从而进一步开拓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移动市场. Line商业开发主管姜玄玭表示:“中国是一个极具战略性.有趣的市场.未来两年内,中国将拥有上亿新智能手机用户.中国是我们的目标市场.” 在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上,姜玄玭拒绝透露将在中国招聘多少员工,但表示本地团队将专注于与用户的沟通,并开发本地化服务. Line是韩国互联网门户Naver旗下的移动消息服务.

中国市场对MOTO还有多少耐心?

大概是上个月底,联想得到了欧盟.美国政府.中国商务部等审批部门的盖章,正式完成对美国通信公司摩托罗拉的收购.或许是因摩托的历史太过光辉灿烂,又或者是很少有中国企业能干出这么"提气"的事儿来,这笔交易一经公布就获得了媒体广泛的关注,最具审美性的话题无疑聚焦在摩托如何重回中国市场,以及联想如何借助摩托的余威走出国门,更深层次的讨论则集中于:摩托的工程师文化,能否改变联想乃至整个中国企业的基因-坦白讲,联想收购二手的摩托罗拉,可能是一桩稳赚不赔的生意,这三个目标中有任何一个取得成功,杨元庆在

谁是Windows 10中国市场的赢家?

自7月29日Windows 10推送全面开启后,有关Windows 10的关键词就一直傲居微博热门话题.百度热搜榜等, 连朋友见面聊天都免不得会谈及是否装了这版系统.且不论它的体验到底如何,作为微软发布的最后一个Windows版本,Windows 10不仅是微软的重头戏,而且是整个互联网行业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这些,只想表明,如果哪家企业搭上了Windows 10这趟限量版豪华列车,那就赚大方了,不仅盆满钵满,还可以省下一笔不菲的广告费.依笔者所见,下面这些企业就是这次的赢家. 1.百度 随着下

PaaS+IaaS将超过SaaS?中国市场领涨甲骨文一体机业务

(上图为甲骨文公司高级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翰璋) 在2017年6月,甲骨文创始人.执行董事会主席.CTO Larry Ellison在一次与市场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中表示,希望甲骨文公司的PaaS+IaaS业务将超越SaaS业务成为更强劲的业务增长引擎.在5月31日截止的Oracle 2017财年中,PaaS+IaaS业务达到了14亿美元,而SaaS业务则为32亿美元. Larry Ellison认为,随着企业开始把数以百万个Oracle数据库迁移到云端,PaaS+IaaS业务必将大涨,近期与

硬盘存储双寡头之争 希捷重注中国市场或赢大丰收

硬盘市场不断上演着一轮又一轮的搏杀与并购.这期间Corner被希捷收购了,红极一时的昆腾被迈拓收购,而迈拓最终又被希捷收购了,除此之外,三星硬盘也被希捷收购了:另一边,日立收购了IBM硬盘业务,而日立硬盘业务又被西部数据收购,在那之前富士通也被西部数据收购了. 自2011年西部数据收购日立硬盘业务,希捷收购三星硬盘业务后,全球硬盘市场彻底进入双寡头时代.通过不断的并购扩张,希捷与西部数据早已成为硬盘市场最终的两大赢家.伴随市场地位的提升,二者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也随之升温,除了拼产品.拼销量.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