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智能制造”、“智慧工厂”等词汇变得流行起来,仿佛不谈新词汇就变得落伍了,仿佛传统MES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了。
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真的有几个人能把这些新词汇说清楚吗?
以我个人多年做MES项目的经验,我觉得中国制造现在还处在工业2.0,顶多在工业2.5,多数的企业还远远没有实现自动化,更不要说智能化。
要想直接走工业4.0,实现弯道超车,这是一个很丰满的理想,但是却受到基础设施、成本、人才、管理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很难落地。
比如以自动化为例,目前的主流技术框架很难与大数据对接。
我们知道MES位于计划层与控制层之间,MES现场制造数据主要来自于客户端与现场设备,而相当多的设备是由PLC控制的。
以中国主流的西门子300/400 PLC举例来说,PLC首先要保障的是业务的稳定,其次才是数据的收集处理,而PLC在组建网络时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首先,PLC通过OPC与IT系统通信时,会受到传输数据容量的限制。通过OPC设置为单边、异步通信,每次通信不能超过200个字节。
其次,PLC之间通过PN/PN COUPLER组网时,通信稳定性很有保障,但是交换区的容量只有256字节。
第三,PLC的掉电保持容量非常有限,300系列最多只有700KB,因此当PLC用于数据缓存处理时,能保持的数据容量就受到了限制。
第四,PLC的工作内存也很有限,一般在数M字节,因而也很难在PLC上做大量数据配置。
我们看到的许多谈制造大数据的文章,往往介绍了许多业务重要程序一般的数据,因此尽管采集的数据多,但对业务的影响其实有限。
就控制现场而已,首先要保证的是数据的有效性、一致性,其次才会考虑采集尽可能多的数据。
目前PLC还是最有效的现场控制方式,但PLC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局限性在短期内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很难从技术方面既保证一致性又做到大数据处理。
与其空谈大数据,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先把自动化做好做实,再来实现智能化和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