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电影正在发生系统性变革,从众筹到私募、基金、完片担保、保底发行、票房预售、广告预售等现象表明,中国电影市场这块票房蛋糕正在被影视公司、投资人、制作人、银行、信托、消费者等角色瓜分,而支撑这一切的无疑就是——金融方案。
在中国电影逐渐金融化的态势下,票房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如果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和门槛,赔钱几乎是一定的。毕竟瓜分的人太多,饭少就不够吃了!背负票房压力的中国电影,在金融化的压力下,到了必须变革的关键时刻。
困境:瓜分人多,票房低了根本不赚钱
近年来,实体行业非常不好做。无论是线下实体店、房地产业,抑或煤炭行业等几乎都哀鸿一片。资本大手在利益的驱动下,是具有非常灵活性的。既然实体行业不能再提供高利润,自然要转换方向。而当下最好的投资方向自然是文化市场,尤其是屡创新高,屡造票房奇迹的电影行业,更是受到额外青睐。
于是我们看到,原本单纯由出品方、发行方、影院等组成的简单电影行业链条开始不断被颠覆。目前,国内大大小小涉及影视投资的基金数量已达数百只,总规模约千亿元。这些金融资本通过投资、入股,甚至自组影视公司的形式,开启了新一轮的开疆拓土。而且他们参与的多部电影的成功,也让众筹、私募、基金、完片担保等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名词愈加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
众多资本、新模式的融入,在繁荣电影行业的同时,也带来一个负面的问题:瓜分的人太多,票房低了根本不赚钱。简单来说,原本三个人吃得饭,现在变成三十个人吃了。而且很多时候电影的出品方等根本不能拒绝投资者的进入,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让他们在资本的大棒下只能俯首称臣。
怪圈:大制作不差钱,小制作找不到钱
而且在只关注利润的资本大手操控下,聚集大导演、多位重磅级明星、超级IP的大制作电影就越受到资本市场的欢迎。虽然投入较高,但在票房奇迹的推动下,回报也很高。相反的是,越是没名气的导演、明星的小制作电影,越难以找到钱。票房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资本根本懒得投入,跟现在金融领域里的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问题
收获30多亿票房的电影《美人鱼》,因为有周星驰这块金字招牌做导演,加上邓超等重点大牌明星的参与,被众多资本方看好,种种资本新玩法出炉。比如为了降低风险,深谙信托、私募等金融手段的和和影业在周星驰的授权下,作为主发起方,设计了一款基金产品,通过认购的方式将保底金额分摊在其他购买者身上。于是,光线传媒、龙腾艺都、星美文化三家影视公司也纷纷加入到《美人鱼》的保底发行行列中。
相比之下,《叶问3》虽然也有众多资本方的力捧,却因为超额募资、虚假排场、票房注水、不正当竞争等被批判的体无完肤。据了解,快鹿投资集团以2亿价格购得《叶问3》的投资、发行权利,然后通过对外发售保底基金,将票房收益全部转让给分别在A股(神开股份)和港股(十方控股)上市的两家公司。然而,这两家公司的背后控股股东依然是快鹿投资集团。也就是说,快鹿的身份集投资、发行、保底三位一体。
为了把很可能不会成为爆款的《叶问3》打造出“10亿+”的身价,快鹿已经“不择手段”。一方面,快鹿通过包场、买票房等手段向观众营造出电影火爆的场面;另一方面,快鹿还被质疑以《叶问3》做抵押,在8家平台上向散户投资者融资,融资额度早已超过影片拍摄、发行所需要的资金。
可见,在资本的推动下,国内电影行业已经陷入了怪圈:大制作不差钱,小制作找不到钱。而即使有资本方注资,为了达到高票房,种种让人不齿的资本模式都开始显露出来,这是之前从来没有的。资本的涌入,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究竟是利是弊,将会交由时间验证。
未来:获利空间应从院线内被外延
在资本大手的横扫下,很多电影制作公司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卷入其中。不过说到底,票房还是决定资本投向何方的决定性指标。一旦票房失利,对投资方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就目前来看,票房是大部分中国电影获利空间唯一渠道,也是在中国设立电影基金时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相比之下,好莱坞电影除了院线票房之外,还有广阔的外围获利空间,而这也是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电影最大区别。在资本的涌入下,要想改变票房成决定一切的力量,就必须将获利空间从院线内外延出去。比如此前的爆款电影《大圣归来》就创造了另一个历史,由娱猫和天猫联合进行的《大圣归来》周边众筹额当日突破1000万。仅仅这一个渠道,就创下了中国动漫和中国电影周边历史上最高的单日销售额。
《大圣归来》让整个电影产业意识到周边的重要性和推广模式,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从电影周边这个获利点发散出去,中国电影的获利空间绝不会止步于院线内。无所不能的资本大手,知道下步怎么做了吗?(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102927545 ,并注明出处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