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刚接触使用d3.js的时候,最感到困惑的一个地方是data(), enter(), exit()这几个操作。
在我接触一段时间,有了一些了解之后,简单说说我的理解。
data()
先看一个例子:
<body> <p></p> <p></p> <p></p> </body>
执行代码:
d3.select("body").selectAll("p").data([1, 2, 3])
这里,data()是用来绑定数据到选择的DOM元素上.这样以后,就可以针对这些数据做一些相关操作,比如设置元素宽度等。
从表面上,并不能看出什么变化。但在内部,它是在对应的DOM元素上添加了一个__data__属性,可以通过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p")[0].__data__看到。
enter()和exit()
这两个操作令人困惑是因为单从名字上看,很难推断出它们的作用。
在上面data()的例子中,我们的DOM元素和数据的个数是一样的。但如果不一样的话,我们该怎么办?
enter()和exit()就是用来处理这种情况的。
enter()
当DOM数量少于data的数量,或者压根一个都没有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希望让程序帮忙创建。
下面的例子,我们没有事先提供DOM元素:
<body> </body>
仍旧执行:
d3.select("body").selectAll("p").data([1, 2, 3])
与上面例子不同的是,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继续执行.style("width", "100px")等操作。但这里我们不能了,因为我们没有选择到DOM元素,需要先创建。
enter()是用来在绑定数据之后,选择缺少的那部分DOM元素。我们可能会疑惑,既然是缺少的部分,怎么选择呢?这里就需要我们发挥一点想象力,想象我们选择了一些不存在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虚拟DOM”或“占位符(placeholder)”。
enter()只是进行选择,并未实际添加所需DOM元素。因此在enter()之后一般都会配合append()来进行DOM元素的实际创建。
由此以来,我们使用 d3.select("body").selectAll("p").data([1, 2, 3]).enter().append("p") 即可根据数据自动创建所需的DOM元素。
exit()
与enter()相反,exit()是用来选择那些与数据相比多出来的DOM元素。
在下面例子中,我们多提供了一个DOM元素:
<body> <p></p> <p></p> <p></p> <p></p> </body>
这回就容易理解了,因为是多出来的,那么就是实际存在的,即最后一个<p>。
多出来的话,我们可以接着用.remove()移除这些元素,代码如下:
d3.select("body").selectAll("p").data([1, 2, 3]).exit().rem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