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中的分库分表之后,ID 主键如何处理?

面试题

分库分表之后,id 主键如何处理?(唯一性,排序等)

面试官心理分析

其实这是分库分表之后你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 id 咋生成?因为要是分成多个表之后,每个表都是从 1 开始累加,那肯定不对啊,需要一个全局唯一的 id 来支持,排序问题等。所以这都是你实际生产环境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面试题剖析

基于数据库的实现方案

数据库自增 id

这个就是说你的系统里每次得到一个 id,都是往一个库的一个表里插入一条没什么业务含义的数据,然后获取一个数据库自增的一个 id。拿到这个 id 之后再往对应的分库分表里去写入。

这个方案的好处就是方便简单,谁都会用;缺点就是单库生成自增 id,要是高并发的话,就会有瓶颈的;如果你硬是要改进一下,那么就专门开一个服务出来,这个服务每次就拿到当前 id 最大值,然后自己递增几个 id,一次性返回一批 id,然后再把当前最大 id 值修改成递增几个 id 之后的一个值;但是无论如何都是基于单个数据库

适合的场景:你分库分表就俩原因,要不就是单库并发太高,要不就是单库数据量太大;除非是你并发不高,但是数据量太大导致的分库分表扩容,你可以用这个方案,因为可能每秒最高并发最多就几百,那么就走单独的一个库和表生成自增主键即可。

设置数据库 sequence 或者表自增字段步长

可以通过设置数据库 sequence 或者表的自增字段步长来进行水平伸缩。

比如说,现在有 8 个服务节点,每个服务节点使用一个 sequence 功能来产生 ID,每个 sequence 的起始 ID 不同,并且依次递增,步长都是 8。

适合的场景:在用户防止产生的 ID 重复时,这种方案实现起来比较简单,也能达到性能目标。但是服务节点固定,步长也固定,将来如果还要增加服务节点,就不好搞了。

UUID

好处就是本地生成,不要基于数据库来了;不好之处就是,UUID 太长了、占用空间大,作为主键性能太差了;更重要的是,UUID 不具有有序性,会导致 B+ 树索引在写的时候有过多的随机写操作(连续的 ID 可以产生部分顺序写),还有,由于在写的时候不能产生有顺序的 append 操作,而需要进行 insert 操作,将会读取整个 B+ 树节点到内存,在插入这条记录后会将整个节点写回磁盘,这种操作在记录占用空间比较大的情况下,性能下降明显。

适合的场景:如果你是要随机生成个什么文件名、编号之类的,你可以用 UUID,但是作为主键是不能用 UUID 的。

UUID.randomUUID().toString().replace(“-”, “”) -> sfsdf23423rr234sfdaf

获取系统当前时间

这个就是获取当前时间即可,但是问题是,并发很高的时候,比如一秒并发几千,会有重复的情况,这个是肯定不合适的。基本就不用考虑了。

适合的场景:一般如果用这个方案,是将当前时间跟很多其他的业务字段拼接起来,作为一个 id,如果业务上你觉得可以接受,那么也是可以的。你可以将别的业务字段值跟当前时间拼接起来,组成一个全局唯一的编号。

snowflake 算法

snowflake 算法是 twitter 开源的分布式 id 生成算法,采用 Scala 语言实现,是把一个 64 位的 long 型的 id,1 个 bit 是不用的  +  用其中的 41 bit 作为毫秒数  +  用 10 bit 作为工作机器 id  +  12 bit 作为序列号。

  • 1 bit:不用,为啥呢?因为二进制里第一个 bit 为如果是 1,那么都是负数,但是我们生成的 id 都是正数,所以第一个 bit 统一都是 0。
  • 41 bit:表示的是时间戳,单位是毫秒。41 bit 可以表示的数字多达 2^41 - 1,也就是可以标识 2^41 - 1 个毫秒值,换算成年就是表示69年的时间。
  • 10 bit:记录工作机器 id,代表的是这个服务最多可以部署在 2^10台机器上哪,也就是1024台机器。但是 10 bit 里 5 个 bit 代表机房 id,5 个 bit 代表机器 id。意思就是最多代表 2^5个机房(32个机房),每个机房里可以代表 2^5 个机器(32台机器)。
  • 12 bit:这个是用来记录同一个毫秒内产生的不同 id,12 bit 可以代表的最大正整数是 2^12 - 1 = 4096,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个 12 bit 代表的数字来区分同一个毫秒内的 4096 个不同的 id。
0 | 0001100 10100010 10111110 10001001 01011100 00 | 10001 | 1 1001 | 0000 00000000
public class IdWorker {

    private long workerId;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
    private long sequence;

    public IdWorker(long workerId, long datacenterId, long sequence) {
        // sanity check for workerId
        // 这儿不就检查了一下,要求就是你传递进来的机房id和机器id不能超过32,不能小于0
        if (workerId > maxWorkerId || work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String.format("worker Id can‘t be greater than %d or less than 0", maxWorkerId));
        }
        if (datacenterId > max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String.format("datacenter Id can‘t be greater than %d or less than 0", maxDatacenterId));
        }
        System.out.printf(
                "worker starting. timestamp left shift %d, datacenter id bits %d, worker id bits %d, sequence bits %d, workerid %d",
                timestampLeftShift, datacenterIdBits, workerIdBits, sequenceBits, workerId);

        this.workerId = workerId;
        this.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this.sequence = sequence;
    }

    private long twepoch = 1288834974657L;

    private long workerIdBits = 5L;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Bits = 5L;

    // 这个是二进制运算,就是 5 bit最多只能有31个数字,也就是说机器id最多只能是32以内
    private long maxWorkerId = -1L ^ (-1L << workerIdBits);

    // 这个是一个意思,就是 5 bit最多只能有31个数字,机房id最多只能是32以内
    private long maxDatacenterId = -1L ^ (-1L << datacenterIdBits);
    private long sequenceBits = 12L;

    private long workerIdShift = sequenceBits;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Shift = sequenceBits + workerIdBits;
    private long timestampLeftShift = sequenceBits + workerIdBits + datacenterIdBits;
    private long sequenceMask = -1L ^ (-1L << sequenceBits);

    private long lastTimestamp = -1L;

    public long getWorkerId() {
        return workerId;
    }

    public long getDatacenterId() {
        return datacenterId;
    }

    public long getTimestamp()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public synchronized long nextId() {
        // 这儿就是获取当前时间戳,单位是毫秒
        long timestamp = timeGen();

        if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System.err.printf("clock is moving backwards.  Rejecting requests until %d.", lastTimestamp);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String.format(
                    "Clock moved backwards.  Refusing to generate id for %d milliseconds",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if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 这个意思是说一个毫秒内最多只能有4096个数字
            // 无论你传递多少进来,这个位运算保证始终就是在4096这个范围内,避免你自己传递个sequence超过了4096这个范围
            sequence = (sequence + 1) & sequenceMask;
            if (sequence == 0) {
                timestamp = tilNextMillis(lastTimestamp);
            }
        } else {
            sequence = 0;
        }

        // 这儿记录一下最近一次生成id的时间戳,单位是毫秒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这儿就是将时间戳左移,放到 41 bit那儿;
        // 将机房 id左移放到 5 bit那儿;
        // 将机器id左移放到5 bit那儿;将序号放最后12 bit;
        // 最后拼接起来成一个 64 bit的二进制数字,转换成 10 进制就是个 long 型
        return ((timestamp - twepoch) << timestampLeftShift) | (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Shift)
                | (workerId << workerIdShift) | sequence;
    }

    private long tilNextMillis(long lastTimestamp) {
        long timestamp = timeGen();
        while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timeGen();
        }
        return timestamp;
    }

    private long timeGen()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测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dWorker worker = new IdWorker(1, 1, 1);
        for (int i = 0; i < 30; i++) {
            System.out.println(worker.nextId());
        }
    }

}

怎么说呢,大概这个意思吧,就是说 41 bit 是当前毫秒单位的一个时间戳,就这意思;然后 5 bit 是你传递进来的一个机房 id(但是最大只能是 32 以内),另外 5 bit 是你传递进来的机器 id(但是最大只能是 32 以内),剩下的那个 12 bit序列号,就是如果跟你上次生成 id 的时间还在一个毫秒内,那么会把顺序给你累加,最多在 4096 个序号以内。

所以你自己利用这个工具类,自己搞一个服务,然后对每个机房的每个机器都初始化这么一个东西,刚开始这个机房的这个机器的序号就是 0。然后每次接收到一个请求,说这个机房的这个机器要生成一个 id,你就找到对应的 Worker 生成。

利用这个 snowflake 算法,你可以开发自己公司的服务,甚至对于机房 id 和机器 id,反正给你预留了 5 bit + 5 bit,你换成别的有业务含义的东西也可以的。

当然,你也可以用 : 1 个 bit 是不用的  +  用其中的 41 bit 作为毫秒数   +  12 bit 作为序列号  +  用 10 bit 作为工作机器 id,或者颠倒兑换一下顺序,怎么使用根据你自己的业务需要进行组合配用。

这个 snowflake 算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靠谱的,所以你要真是搞分布式 id 生成,如果是高并发啥的,那么用这个应该性能比较好,一般每秒几万并发的场景,也足够你用了。

本文在米兜公众号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t8bVpM57SsI-nvTRKxSKg

出处:https://www.cnblogs.com/midoujava/p/11610492.html

=========================================================

如果仅仅是保证唯一性,自己写一个算法和规则,根据这个规则各个模块自己生成编号;

比如,之前写过一个简单的示例,使用xml文件作为配置生成固定格式的序列号的配置文件,程序根据算法生成指定格式的字符串。类似日期的格式化函数。

但是往往很多时候又需要把多份数据汇总、聚合等,还有排序等情况,这个时候需要根据生成的记录进行排序,还要考虑精度:有时、分、秒、厘秒、毫秒、微妙等等,当多台服务器进行时间同步到时候,还有需要靠网络延迟等情况。

所有,要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和自己能够承受的容错率来确定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q0036/p/11612530.html

时间: 2024-10-22 10:19:48

分布式中的分库分表之后,ID 主键如何处理?的相关文章

Mysql中的分库分表

mysql中的分库分表分库:减少并发问题分表:降低了分布式事务分表1.垂直分表把其中的不常用的基础信息提取出来,放到一个表中通过id进行关联.降低表的大小来控制性能,但是这种方式没有解决高数据量带来的性能损耗.优点1.拆分后业务清楚,达到专库专用.2.可以实现热数据和冷数据的分离,将不经常变化的数据和变动较大的数据分散到不同的库/表里面.3.便于维护.缺点1.不能解决数据量大带来的性能损耗,读写的压力依旧很大.2.不同的业务不能夸库关联,只能通过业务关联.2.水平分表以某个字段按照一定的规则将一

面试官:分库分表之后,id 主键如何处理?

面试题 分库分表之后,id 主键如何处理? 面试官心理分析 其实这是分库分表之后你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 id 咋生成?因为要是分成多个表之后,每个表都是从 1 开始累加,那肯定不对啊,需要一个全局唯一的 id 来支持.所以这都是你实际生产环境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面试题剖析 数据库自增 id 这个就是说你的系统里每次得到一个 id,都是往一个库的一个表里插入一条没什么业务含义的数据,然后获取一个数据库自增的一个 id.拿到这个 id 之后再往对应的分库分表里去写入. 这个方案的好处就是方便简

分库分表之后,id 主键如何处理?

其实这是分库分表之后你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 id 咋生成?因为要是分成多个表之后,每个表都是从 1 开始累加,那肯定不对啊,需要一个全局唯一的 id 来支持.所以这都是你实际生产环境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基于数据库的实现方案 数据库自增 id 这个就是说你的系统里每次得到一个 id,都是往一个库的一个表里插入一条没什么业务含义的数据,然后获取一个数据库自增的一个 id.拿到这个 id 之后再往对应的分库分表里去写入. 这个方案的好处就是方便简单,谁都会用:缺点就是单库生成自增 id,要是高并

分库分表之后,id 主键如何处理

基于数据库的实现方案 数据库自增 id 这个就是说你的系统里每次得到一个 id,都是往一个库的一个表里插入一条没什么业务含义的数据,然后获取一个数据库自增的一个 id.拿到这个 id 之后再往对应的分库分表里去写入. 这个方案的好处就是方便简单,谁都会用:缺点就是单库生成自增 id,要是高并发的话,就会有瓶颈的:如果你硬是要改进一下,那么就专门开一个服务出来,这个服务每次就拿到当前 id 最大值,然后自己递增几个 id,一次性返回一批 id,然后再把当前最大 id 值修改成递增几个 id 之后的

oracle 中查看一张表是否有主键,主键在哪个字段上的语句怎么查如要查aa表,

select a.constraint_name, a.column_name from user_cons_columns a, user_constraints b where a.constraint_name = b.constraint_name and b.constraint_type = 'P' and a.table_name = 'AA'-------大写 查看AA表的主键约束名称,以及主键约束的字段名称. 如果没有,则返回空

数据库分库分表思路

一. 数据切分 关系型数据库本身比较容易成为系统瓶颈,单机存储容量.连接数.处理能力都有限.当单表的数据量达到1000W或100G以后,由于查询维度较多,即使添加从库.优化索引,做很多操作时性能仍下降严重.此时就要考虑对其进行切分了,切分的目的就在于减少数据库的负担,缩短查询时间. 数据库分布式核心内容无非就是数据切分(Sharding),以及切分后对数据的定位.整合.数据切分就是将数据分散存储到多个数据库中,使得单一数据库中的数据量变小,通过扩充主机的数量缓解单一数据库的性能问题,从而达到提升

【转】mysql分库分表,数据库分库分表思路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butterfly100/p/9034281.html 复制过来收藏 一. 数据切分 关系型数据库本身比较容易成为系统瓶颈,单机存储容量.连接数.处理能力都有限.当单表的数据量达到1000W或100G以后,由于查询维度较多,即使添加从库.优化索引,做很多操作时性能仍下降严重.此时就要考虑对其进行切分了,切分的目的就在于减少数据库的负担,缩短查询时间. 数据库分布式核心内容无非就是数据切分(Sharding),以及切分后对数据的定位.整合.数据

[转帖]别再问“分库分表”了,再问就崩溃了!

别再问“分库分表”了,再问就崩溃了! https://www.cnblogs.com/butterfly100/p/9034281.html “ 在谈论数据库架构和数据库优化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分库分表,分库分表其实涉及到很多难题,今天我们来汇总一下数据库分库分表解决方案. 图片来自 Pexels 数据切分 关系型数据库本身比较容易成为系统瓶颈,单机存储容量.连接数.处理能力都有限. 当单表的数据量达到 1000W 或 100G 以后,由于查询维度较多,即使添加从库.优化索引,做很多操作时性能

分库分表原则 总结

单库单表 单库单表是最常见的数据库设计,例如,有一张用户(user)表放在数据库db中,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在db库中的user表中查到. 单库多表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user表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当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user表的查询会渐渐的变慢,从而影响整个DB的性能.如果使用mysql,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当需要添加一列的时候,mysql会锁表,期间所有的读写操作只能等待. 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将user进行水平的切分,产生两个表结构完全一样的user_0000,user_000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