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森林算法OOB_SCORE最佳特征选择

Sklearn RandomForest算法(有监督学习),可以根据输入数据,选择最佳特征组合,减少特征冗余;

原理:由于随机决策树生成过程采用的Boostrap,所以在一棵树的生成过程并不会使用所有的样本,未使用的样本就叫(Out_of_bag)袋外样本,通过袋外样本,可以评估这个树的准确度,其他子树叶按这个原理评估,最后可以取平均值,即是随机森林算法的性能;

特征选择原理:因为袋外样本的存在,因此不需要进行十字交叉测试(节省时间),通过依次对每个特征赋予一个随机数,观察算法性能的变化,倘若变化大,则说明该特征重要,sklearn中会对每个特征赋予一个分数,分数越大,特征越重要,因此,可以根据特征重要性排序,然后选择最佳特征组合;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200,oob_score=True)

oob_score : bool (default=False) Whether to use out-of-bag samples to estimate the generalization accuracy.

oob_score:  bool(默认=False) 是否使用袋外样品进行估算 泛化精度。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inol/p/11614352.html

时间: 2024-09-30 20:05:17

随机森林算法OOB_SCORE最佳特征选择的相关文章

随机森林 算法过程及分析

简单来说,随机森林就是Bagging+决策树的组合(此处一般使用CART树).即由很多独立的决策树组成的一个森林,因为每棵树之间相互独立,故而在最终模型组合时,每棵树的权重相等,即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最终的分类结果. 随机森林算法主要过程: 1.样本集的选择. 假设原始样本集总共有N个样例,则每轮从原始样本集中通过Bootstraping(有放回抽样)的方式抽取N个样例,得到一个大小为N的训练集.在原始样本集的抽取过程中,可能有被重复抽取的样例,也可能有一次都没有被抽到的样例. 共进行k轮的抽取,

【机器学习基础】随机森林算法

引入 我们回顾一下之前学习的两个算法,Bagging算法中,通过bootstrapping得到不一样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送到一个基本算法之后,得到不同的g,最后对这些g取平均得到G:决策树算法中,通过递归方式建立子树,最终得到一棵完整的树. 这两种算法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决策树对于不同的数据相对会敏感一些,即其算法的variance很大,而Bagging的特点是通过投票和平均的方式来降低variance的效果.如果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该文要介绍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1.

机器学习——随机森林算法及原理

1. 随机森林使用背景 1.1 随机森林定义 随机森林是一种比较新的机器学习模型.经典的机器学习模型是神经网络,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神经网络预测精确,但是计算量很大.上世纪八十年代Breiman等人发明分类树的算法(Breiman et al. 1984),通过反复二分数据进行分类或回归,计算量大大降低.2001年Breiman把分类树组合成随机森林(Breiman 2001a),即在变量(列)的使用和数据(行)的使用上进行随机化,生成很多分类树,再汇总分类树的结果.随机森林在运算量没有显著提

机器学习——Bagging与随机森林算法及其变种

Bagging算法: 凡解:给定M个数据集,有放回的随机抽取M个数据,假设如此抽取3组,3组数据一定是有重复的,所以先去重.去重后得到3组数据,每组数据量分别是s1,s2,s3,然后三组分别训练组合成一个强模型.如下图: 随机森林算法: 一般用于大规模数据,百万级以上的. 在Bagging算法的基础上,如上面的解释,在去重后得到三组数据,那么再随机抽取三个特征属性,选择最佳分割属性作为节点来创建决策树.可以说是 随机森林=决策树+Bagging 如下图 RF(随机森林)的变种: ExtraTre

Bagging与随机森林算法原理小结

在集成学习原理小结中,我们讲到了集成学习有两个流派,一个是boosting派系,它的特点是各个弱学习器之间有依赖关系.另一种是bagging流派,它的特点是各个弱学习器之间没有依赖关系,可以并行拟合.本文就对集成学习中Bagging与随机森林算法做一个总结. 随机森林是集成学习中可以和梯度提升树GBDT分庭抗礼的算法,尤其是它可以很方便的并行训练,在如今大数据大样本的的时代很有诱惑力. 1.  bagging的原理 在集成学习原理小结中,我们给Bagging画了下面一张原理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

R语言︱决策树族——随机森林算法

笔者寄语:有一篇<有监督学习选择深度学习还是随机森林或支持向量机?>(作者Bio:SebastianRaschka)中提到,在日常机器学习工作或学习中,当我们遇到有监督学习相关问题时,不妨考虑下先用简单的假设空间(简单模型集合),例如线性模型逻辑回归.若效果不好,也即并没达到你的预期或评判效果基准时,再进行下换其他更复杂模型来实验. ---------------------------------------------- 一.随机森林理论介绍 1.1 优缺点 优点. (1)不必担心过度拟合

spark 随机森林算法案例实战

随机森林算法 由多个决策树构成的森林,算法分类结果由这些决策树投票得到,决策树在生成的过程当中分别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添加随机过程,行方向上构建决策树时采用放回抽样(bootstraping)得到训练数据,列方向上采用无放回随机抽样得到特征子集,并据此得到其最优切分点,这便是随机森林算法的基本原理.图 3 给出了随机森林算法分类原理,从图中可以看到,随机森林是一个组合模型,内部仍然是基于决策树,同单一的决策树分类不同的是,随机森林通过多个决策树投票结果进行分类,算法不容易出现过度拟合问题. 图 3

R语言︱机器学习模型评估方案(以随机森林算法为例)

R语言︱机器学习模型评估方案(以随机森林算法为例) 笔者寄语:本文中大多内容来自<数据挖掘之道>,本文为读书笔记.在刚刚接触机器学习的时候,觉得在监督学习之后,做一个混淆矩阵就已经足够,但是完整的机器学习解决方案并不会如此草率.需要完整的评价模型的方式. 常见的应用在监督学习算法中的是计算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平方差(MSE).标准平均方差(NMSE)和均值等,这些指标计算简单.容易理解:而稍微复杂的情况下,更多地考虑的是一些高大上的指标,信息熵.复杂度和基尼值等等. 本篇可以用于情感挖

随机森林算法demo python spark

关键参数 最重要的,常常需要调试以提高算法效果的有两个参数:numTrees,maxDepth. numTrees(决策树的个数):增加决策树的个数会降低预测结果的方差,这样在测试时会有更高的accuracy.训练时间大致与numTrees呈线性增长关系. maxDepth:是指森林中每一棵决策树最大可能depth,在决策树中提到了这个参数.更深的一棵树意味模型预测更有力,但同时训练时间更长,也更倾向于过拟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机森林算法和单一决策树算法对这个参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随机森林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