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代写 许多教师认为,上每一节课都应完成备课时所预设的任务和目标。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为了教学流程的顺畅、顺利生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就牵着学生沿着自己预设的流程和目标直接奔去,而不重视学生自身的独特体验,从而常常熄灭学生课堂上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浪费了宝贵的学习资源,这是很煞风景的。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是违背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师应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正确处理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
[公开课片断1] 好又多论文网: www.888lw.com
一位教师在教《乡愁》一诗时,要求学生用一种颜色来描绘乡愁,学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有的说“乡愁是银白色的,因为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是银白色的”;有的说“乡愁是***的,因为故乡就在那片黄土地上”;有的说“乡愁是灰色的,因为乡愁是孤独的”。授课教师对这些精彩回答都不置可否,只是不停地追问:到底应该是哪种颜色?到最后,教师把电脑键盘一敲: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着深蓝色的画面,硬生生地弹出了一行文字:“乡愁是深蓝色的,因为大海是蓝色的。”如此裁决后,教师带着一脸疑惑的学生进入到了下一环节的教学中。
[公开课片断2]
一位教师在执教《钱塘湖春行》一诗时,说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幅画,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优美的画面,并说说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带学生回答后,教师正准备进入下一教学环节,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首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画,它还是一首动听的歌。”
教师一怔,似乎课前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认识。但教师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得有价值,于是顺势让学生继续想象,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立刻说开了:
“我听到了春水上涨的声音”“莺是自然界最出色的歌手,我听到莺的歌声”“燕是报春的使者,我听到燕子说‘春天来了’的报春声”“我听到了草长花开的声音”“我听到了蜂蝶绕花飞舞的声音”“我听到了马儿轻快跳跃发出的清脆的马蹄声”“我听到游人对钱塘湖春景的赞叹声”……这时,教师脸带笑意地说:“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是呀,这么多自然界的声响组合在一起该是一首多么动听的歌啊!”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交流活动,课前预设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但语文教学是围绕语言而展开的师生活动,存在着很多不定因素,超出既定框架的教学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两节公开课的课堂上都出现了这种“意外情况”,[片断1]中教师以课前预设为准,硬性地控制课堂教学进度,为完成预设任务、实现既定目标而追求所谓的“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没有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片断2]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和个性感受,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将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学习资源作为了学习内容,并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引向深入。
两位教师对课堂生成的不同处理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教师的备课应该只是搭建了“房屋”的框架,“精装修”的过程应留在课上,预设不应过于细致,主要应考虑实施过程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与目标指向,为他们提供学习与活动的框架,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预设只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点,它不是僵化的、固定的,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变化的。因此,课前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求知需求。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设计最核心的一点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的内容、情境、步骤和方式等,尽可能多地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阅读经验和感受,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可能”,切忌把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
其次,预设应具有灵活性与弹性空间。许多教师的教案往往设计得很细致,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等,都要精细安排。这是因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去“学”,这样就很难应对课堂上因学生思维活跃而出现的“意外情况”。
那么,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情况”时,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呢?
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创设新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使其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
其次,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堂理念,要认识到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的场所。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独创性的理解,与学生平等对话,不能因怕出漏子、怕失控、怕浪费时间、怕打破预设的进程而瞻前顾后,而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完美生成。
再次,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变化着的,总会出现形形***的意外情况和事件。而在这些变化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要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情况开展教学,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变成鲜活生动的课堂,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最后,教师需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堂的生成预示着非预设性和不确定因素的加强,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有灵活的教育机智,迅速捕捉到学生讨论的倾向,并作出及时的反应,再组合成新问题,从而引导课堂向前发展。在生成的这个瞬间,挑战的无疑是语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