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6月30日,支付宝的用户规模从刚开始的251.56万户发展到1亿用户;支付宝的资金规模从刚开始的57亿人民币已经增至到5741.6亿人民币。而另一方面,收益率也从一月份的6.73%迅速降至4.23%,用户规模和资金规模的增速也呈加速下滑并日趋平缓态势。随着余额宝收益率的逐渐下降,10号文的下发也显得有些波澜不惊。一时间,业界人士对余额宝的讨论沸沸扬扬,铺天盖地。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看待余额宝?
光脚的余额宝 溅了穿鞋的一身泥
“光脚的余额宝”溅了“穿鞋的银行”一身泥。具有种种的优势的余额宝给银行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重重一击。经过一年的运作,即便是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缩减至4.23%,但仍然高于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余额宝的申购赎回操作都要比银行存款来的简单,快捷。这种优势相对于整个银行系统可能影响不大,但余额宝向市场输出了一个“银行的存款利率偏低”的强有力的信号。公众影响力的削弱,给银行以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银行业在存款业务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相比余额宝用户而言,银行业的存款客户的经济收入更稳定,社会地位更高,流动周期更长。银行存款客户大部分是70后、60后,他们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要比80后、90后的年青屌丝要高,而且稳定,消费习惯更加保守。因此,从存款业务本身银行依然保持绝对优势。银行业相对于金融主体而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余额宝。
难道是余额宝自不量力,螳臂当车?
支付宝来势汹汹,银行多次围剿。从多家银行推出“宝类理财产品”到集体“限制余额宝转入金额”不难看出银行的动机和决心!银行单方面称应该规范余额宝,监管余额宝,最后拿出利率试产化改革来挽回公众形象。我认为这是靠不住的,银行对余额宝采取的措施已经不再是规范和监管的范畴,而是属于逐步取缔的范畴。一方面建设自身的“宝类理财产品”,一方面打压余额宝。于是很多业界人士称余额宝是不自量力,螳臂当车。
而在我看来,余额宝尽管存在先天的不足,尽管收到银行业的屡次围剿。但他的年化收益率高于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的优势依然没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额宝的用户将变得更加庞大,他们将成为社会中流砥柱。最重要的是,余额宝效应迅速的传播,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余额宝星星之火 倒逼银行升级
在余额宝成功案例的刺激下,与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机会,迅速成为基金业争抢对象。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直言,“互联网金融空间非常大,那么多屌丝,找几个就够吃了。”除了京东商城,腾讯集团下的QQ、微信、Q币理财中的客户群体,同样是基金业争夺的目标。
余额宝激活了互联网金融。我个人认为,在余额宝成功的案例的刺激下,不光有货币基金,其他的理财产品也将陆续出现并相继完善。说到底,余额宝间接的促进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进程。
余额宝倒逼银行升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