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哲学悖论

原文链接

1、奇怪的理发师

罗素悖论(Russell‘s paradox)也称为“理发师悖论”。这里的罗素,就是大名鼎鼎的伯特兰·罗素,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政治活动家。1920年,罗素来中国讲学,maozedong曾任记录员。罗素反战、反宗教的思想也为中国人熟知。

“罗素悖论”是罗素在数学上的重要成果,它直接造成了第三次数学危机。

“罗素悖论”说有一个理发师,他只帮“所有不自己刮脸的人刮脸”。那理发师该给自己刮脸吗?如果刮,那就违反了承诺。如果不刮,按照承诺他又该刮。矛盾出现了。

还有许多与“罗素悖论”相似的悖论。比如“图书馆悖论”说的是图书馆要编一本书,记录馆内所有不自己列出书名的书。那么,这本新编的书要不要记录自己的书名?

“罗素悖论”的数学表述形式,就是假设有一类元素X,其有一个性质是X中的元素x不属于X。现在给另一个类A,使得A包含所有的x。问A是不是属于A自己?如果是的话,A肯定具有X的性质,即x不属于X,所以A不属于X,矛盾。如果不是的话,又因为A的性质与X相同,A应该属于X,又矛盾。

上述表述中的“类”,其实就是数学上有严格定义的“集合”。真正的类和集合的定义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很多集合可以组成类。

对“集合”的最朴素的理解就是“一堆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元素。集合有“无序性”,即元素排列不分先后。“互异性”,即元素各不相同。“确定性”,一个元素与一个集合只存在属于或不属于的关系,不可能既属于又不属于。集合又分有限集和无限集。比如,所有的自然数可以组成一个集合,是无限集。

在数学上,集合还有一个几乎等义的名词——“外延”。比如,函数的集合是定义域和值域的有序对,这些有序对也同样是函数的“外延”。

有“外延”就有“内涵”。前面说到,很多集合可以组成一个类。“内涵”是一个类中所共同拥有的性质的可能的集合。一个类中,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外延越小,内涵就越大。举例来说,“轿车类”的内涵是所有可能的“轿车集合”,这个“轿车类”里面包含很多“轿车集合”,包括模型轿车,玩具轿车,巧克力做的轿车,甚至想象中的轿车。而“轿车类”的外延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可能它仅仅表示真实存在的轿车。

说了这么多,类的“内涵”跟“罗素悖论”到底有什么关系?原来,“罗素悖论”正是抓住了“内涵公理”的一个漏洞。

“内涵公理”用来形容怎样的集合可以组成一个类。它是这样表述的:如果P是集合的一个性质(符合P的元素组成的集合),那么存在类A,使得A中的任何元素都有P的性质。试想,“内涵公理”中的集合如果是X,P如果换成x不属于X,不就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矛盾问题吗?“罗素悖论”其实就是“内涵公理”的悖论。

数学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修改了“内涵公理”的定义。修改后的表述方法如下:如果P是集合的一个性质,那么存在类A,其中,[x属于A]等价于[有P的性质的所有元素或x自己]。

回到“罗素悖论”,P(x)表示x不属于X的性质。A中的x不属于X,但是属于x自己的集合呀。所以就不会有矛盾了。

用理发师来举例,由他只帮“所有不自己刮脸的人刮脸”,变成他只帮“所有不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或者帮理发师自己刮脸”。那理发师当然可以给自己刮脸了,数学的可靠性得到了维持。

1900年前后,福尔蒂、康托和罗素分别发现了集合论中的致命悖论。这些悖论使数学大厦的基石发生了动摇。德国数学家弗雷格在他的书中写道:“一位科学家不会碰到比这更难堪的事情了,即在工作完成之时,它的基础垮掉了。”

尽管数学家通过更完善的定义化解了这次危机,但是数学的基础,会不会仍然存在别的隐患?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信任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数学?

2、图灵的构想

无独有偶,英国科学家图灵在解决“停机问题”(Halting problem)的时候使用了相似的悖论。

首先介绍图灵机。图灵机可以看成是有一端无限延伸的纸带,纸带上被分为无穷多个区间。有一个读写头,可以在某一个区间内写入、擦除数据。它还可以从一个区间移动到另一个区间。另外,有一套“控制规则”,它决定了机器目前的状态(读写还是移动)和根据区间内的内容,读写头要如何移动。此外,还有一个状态寄存器,它保存了机器所有的状态。图灵认为,这样一台机器可以完全模拟人类的思维活动。

所谓停机问题,就是判断一个程序是否会在有限时间内结束运行的问题。就图灵机而言,当读写头处于写入状态时,视作由外界向图灵机输入。所以停机问题具体为,是否存在某个输入x,当输入x时机器进入“停机”状态。

现在假设存在一个测试程序T,由它把x输入图灵机进行测试。假若找不到x可以让图灵机停止,则测试程序输出0。假若存在某个x使图灵机停机,则测试程序输出1。

现在来考察T的可信度。由于这个测试程序可以判别一切的图灵机,那么它应当对任何程序都有效。假如我们能构造出一个程序,使T无法判断这个程序是否能停机,那么停机问题便成了一个悖论。

构造该程序如下:这个程序也有一个输入,它以此内容作为输入调用T,假如T运行的结果为1(停机),那么该程序永久运行下去(永不停机);若T运行的结果为0(永不停机),则该程序立即停机。由于T本身有确定的结果,这个程序很容易实现。假设这个新程序叫“构造程序”。

现在使用T来判别这个“构造函数”。T的结果是确定的,假如结果是1(停机),则意味着“构造程序”调用T的结果是0(永不停机);反之亦然。如此可见,T必须给出一个矛盾的结果。或者说T无法判断“构造函数”的停机情况。

以上证明了要判断一个程序是否能在有限时间内结束运行,是不可能的。

联想到图灵机对于人脑的对应,它以逻辑的方式很巧妙地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件完全不可预测的事。翻开一本书,你能马上知道结局是什么。但是生活,永远都是未知数。你要的答案,也许在下一秒钟出现。也许,要等待一万年。

时间: 2024-11-08 23:51:41

科学家的哲学悖论的相关文章

《大问题·简明哲学概导论》书评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准确的说,我的第一本哲学读物应该是<苏菲的世界>,可感觉读完<大问题>,才感觉自己窥到了哲学世界的大门. 整本书对我意义最大的是导言与对哲学的概述,这段写的实在是太好了,读的时候整个人已经兴奋的战栗了.原来脑中对哲学模糊的理解一下子清晰了起来.我的笔力太差,完全描述不出那种感觉,强烈建议大家反复阅读乃至背诵这一部分! 在试图为自己建立统一的价值观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问题是绝对无法避免的,那就是存在的意义,对一切问题的讨

中科院外籍院士姚期智:科学家与科学之路

    ■姚期智   我从事科学工作几十年,也认识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我自己觉得科学家的生涯很有收获,当科学家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从中可以品尝到巨大的乐趣. 首先,我要谈一谈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做什么样的事情.在此,我想引用大文豪萧伯纳在一个剧本里说的几句话:“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这句话脍炙人口,很多人用不同的方法引述.我觉得这句话正可以用来代表科学里面的两种主要 精神.属于第一种的,看到自然现象,想办法解释为

四大聊天术之哲学

四大聊天术之哲学 与客户一起走过六阶段,都是好朋友! 开门红 拔高 倾听 共鸣 交心 送炭 解说词: 所有客情沟通都可以划分为六大阶段,我们将从聊天课程做切入,看看我们如何跟客户走完六阶段,最后成为好朋友的. 1.开门红.从开始跟客户打招呼算起,开篇3分钟必须听到客户第一个笑声,这叫开门红! 2.拔高.通过讲述哲学二难推理,我们化身为智者,因为客户愿意跟文化人沟通.咱们聊30分钟白开水式的谈话,不如拽出去一个经典哲学故事,瞬间震住客户. 3.倾听.做客户倾听者很重要,但谈话到了收尾阶段,马上夸奖

《开讲啦》 20160910 颜宁:女科学家去哪儿了?

视频地址: <开讲啦> 20160910 颜宁:女科学家去哪儿了? 果然是女神科学家,讲了一些我很感兴趣的东西,让我也体会到了女神的气质,有点感触,这个节目不错,可以追. 颜宁教授于2016年5月中旬应央视之邀,在<开讲啦>节目中为我们描述了从结构生物学角度看到的世界,分享了她的科研经历和科研心得,讲述了作为一名女性应该怎样不惧世俗,遵从内心,追求性别平等,勇敢成就自己.以下是新鲜出炉的完整视频: 说起女科学家,大家首先可能会想到居里夫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白大褂,厚厚的演

以彭罗斯对数学、物理学、计算和认知科学的哲学观点反思一般哲学

罗杰·彭罗斯爵士对于数学和思维的本质等问题,尤其通过在<皇帝新脑>为代表的著述中,主要指出了他的以下几个观点: 柏拉图理念世界的实在性 (人的)理性思考是非算法的,而反射可能是算法的 非算法的过程是有关于这个世界的本质物理数学构造 他的立论的实证基础主要有三个来源(即他的书中天马行空花费了大量篇幅介绍和讨论的貌似和人工智能的主题不太相关的内容),大致分别支撑以上的三个哲学观点: 非线性数学等数学领域的最新发现(包括他的彭罗斯镶嵌) 哥德尔的一致不完备定理 量子场论等最前沿物理的一些发现 虽然我

芝诺悖论今昔谈

爱利亚的芝诺为了捍卫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运动悖论和多悖论,以表明运动和多是不可能的.他的结论在常人看来当然很荒谬,但他居然给出了乍看起来颇令人信服的论证,故人们常常称这些论证构成了悖论或佯谬.不过,若细细推敲,其结论未必荒谬,其论证未必令人信服,故中性的称这些论证为芝诺论辨(Argument)最为合适. 一.历史追溯 芝诺的运动论辨全部得自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转述,有四个: 1.二分法.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到达全程的一半,这个要求可以无限的进行下

以审美的情怀去体验人生07近现代哲学产生的背景

上文提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只要我们每个人能发现自己的神经在哪里,每一种生活都是可以过得幸福的,过得有意义的,只是如果一个人懂点哲学的话,可能会以更加丰富的思想与情感与世界相处.我想说的是,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是搞哲学的,有些人毕竟是搞那个的,有些人毕竟是搞这个的,其实如果你的这一点选择的好,要成功就一半了. 我们现在一个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没有主见,自己有主见的人也不能够坚持,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太怕别人的眼光,于是好多人按部就班的图下来,以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也不知道!

贝克莱悖论:已死量的幽灵(微积分危机)

十七世纪后期,英国数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创建了微积分学,成为解决众多问题的重要而有力的工具,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微积分学产生伊始,迎来的并非全是掌声,在当时它还遭到了许多人的强烈攻击和指责,原因在于当时的微积分主要建立在无穷小分析之上,而无穷小后来证明是包含逻辑矛盾的. 1734年,大主教乔治·贝克莱以“渺小的哲学家”之名出版了一本标题很长的书<分析学家:或一篇致一位不信神数学家的论文,其中审查一下近代分析学的对象.原则及论断是不是比宗教的神秘.信仰的要点有更清晰

基于文字的人工智能哲学——现状、困境、思路与发展

还记得电影<她>中所描绘的未来世界人工智能技术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与智能操作系统顺畅交流,她就像一个真实存在但没有实体的人一样.基于语言文字的交互技术确实是美好而诱人的,但是它同时也是个“holy grail”问题——美好但难以实现. 人脑VS计算机,重新审视人类大脑 要让计算机像人一样能理解自然语言与文字,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纵观眼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其智能的背后都是人工.然而人们对计算机的智能过于乐观,真实的计算机还远没有实现智能.人们对计算机的智能总是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计算机运算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