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把时间当做朋友(李笑来)Chapter 5 【小心所谓成功学】 摘录

                  

有一个事实非常简单,却令人难以接受。这世界上所有的资源并非平均分布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能够比较接近地表示这种分布情况的数学曲线叫做“正态分布曲线”(Normal Distribution Curve)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于是,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可是时间却不会仅仅因为结果无法承受而倒流,时间的属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拥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如果仅仅因为这样的结果就开始寄希望于来生来世,就更加可悲了。当然,还有更可悲的:寄希望于下一代,而不顾自己的经验完全是“错误的经验”,只是单纯而又愚蠢地认为自己的经验毕竟是“多年的经验”……

在任何学习过程中,如果把进步程度投射在纵轴上,把学习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投射在横轴上,得到的曲线往往与“对数曲线”非常类似:

透过这个曲线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在开始阶段,一个人只需要花费一点点的时间精力,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随着进步程度的增加,再进步一点点,往往需要投入相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说,我们不应该被人鼓励了才去努力。努力是应当的。无论有没有人鼓励,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当然,在任何努力之前应该先确定目标是否现实。有些人与众不同,他们不仅一贯努力,并且其分外努力的原因来自于他们认真的观察和清楚的思考: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

“我是独一无二的”——最浪费时间的错觉

如果用“我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不再自卑的理由,那就更可怜了——要自卑到什么地步一个人才能想起来用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作为最后的挡箭牌?其实,“该自卑的时候正常地自卑”,是“该自信的时候正常地自信”的前提条件。不要把“自卑”当作负面词汇理解,那只是一种正常心态。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所以,我常常这样告诉自己“你并不孤独。”当我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会这么对自己说,告诉自己遇到这种麻烦的人并不只我一个,所以只要想办法寻找解决方案就好——弄不好早就有人把良好的解决方案变成文字放在哪儿了。当我遇到什么意外惊喜的时候,我还是会对自己这么说,告诉自己遇到这种所谓幸运的人并不只我一个,所以,应该为此高兴,但没必要大喜过望直至失态的地步。

工作中你是可替代的,所以要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为了爱情,歌曲算个屁;为了生命,爱情算个屁。

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专注于汲取教训,而不是花时间去幸灾乐祸。

与其模仿成功者,不如学习失败者的教训,因为成功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失败的原因很多都是一致的。

一定要想清楚并记住这件事儿: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说:“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好运气发生在你身上,你当然应该非常开心;坏运气降临在你身上,你应该平静接受——无论怎样你都要继续生活,当然就还要继续面对你不能控制的事物。其实,这是苏轼早就总结过的生活态度:“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公平”。

而反过来,这些被公认为优秀的人,事实上往往并不“低调”,也并不“平易近人”。这并不是他们故意的。他们无意去惹恼身边那些在他们看来“平庸”的人,只不过无形中他们有这样的体会——“与这些人交流,沟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这些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保护自己,因为有些误解根本没机会解释。于是,他们开始“谦虚”,他们学会“低调”,他们显得“平易近人”。

只有自己的价值提升了,别人才有意愿和你建立有价值的关系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从我重新思考雷锋的领导那天开始,我挣扎着去学习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说起来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过去竟然没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a.承认自己能力有限;b.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c.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说,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说,“事多故人离”,是非常准确的观察。而那些不优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这样貌似简单的道理,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况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进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换”都变成“不公平交换”,最终更可能使交换落空——因为谁都不喜欢“不公平交换”:每次交换的落空,都进一步造成自己的损失,使得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是数量减少,就是质量下降,进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沦为“索取者”——恶性循环,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整体上来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源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也好学识也罢,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6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5年,长则20年”。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又发现另外一个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预想到的事情(当然我现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我并不是说,从此就不用关心自己身边的任何人了,或者说从此就无需与任何人打交道了。善于与人交往也是一种需要学习,并且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实践的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与身边所有人的关系。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博客园  I‘m back...

时间: 2025-01-10 01:31:29

[1-5] 把时间当做朋友(李笑来)Chapter 5 【小心所谓成功学】 摘录的相关文章

20.《把时间当做朋友》随记-李笑来 2018-4-5

20.<把时间当做朋友>随记-李笑来 2018-4-5 时间 心智 管理 偶然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朋友发状态推荐李笑来老师这本书不错,百度下作者,原来是新东方教英语的老师,前段时间也看了新东方的古典英语老师的<拆掉思维的墙>,受益匪浅.正巧最近想学习时间管理的书籍,相必应该也是不错的,找空闲时间好好看看. 人生是马拉松 胜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 1 管理自己的心情,管理生活安排,管理学习进度,最近当务之急的一件事,毕业论文[冷汗]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生活的质量,自我管理,提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读李笑来老师<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书,有一种读来相见恨晚的感觉,句句戳心,把个人时间分析的如此清澈透明,想想“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句话大概所有人都知道,但貌似也没起作用. 关于时间 ,建立 “时间--事件日志” 我们既勤奋又懒惰,懒惰的是我们没有用好空闲时间,以致于时间不够用的时候我们把之前没有认真学好的,用所谓超级的勤奋补回来. 建议  建立“时间——事件”日志很重要,可以很好的与时间合拍,把她当作朋友,至少很 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每天时间的开支/量化自我.通过管理自己,从而更好的利用时间.所谓&q

读《把时间当做朋友》

读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时,我正在与时间的无情流逝而作斗争,每天我都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在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或则在有一点空闲时间的时候去用于玩游戏.参见聚会等事情,然后要睡觉时才懊恼于没有把该做完的事做完就没时间了,于是告诫自己明天不要再如此浪费时间了,一定要把时间好好管理一下了.请注意:这里我认为要好好管理一下“时间”了!!!还有比这更搞笑的想法吗?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睿智的人都不认为自己能够管理时间,他们只能感慨于时间的流逝飞快,而需要我们去珍惜时间.而西方文学里,上帝造人用了六

我读《把时间当做朋友》

近日读完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距离出版已近十年,到读来仍然收获颇丰,就算不是醍醐灌顶,至少也是当头棒喝了 读来最大的收获有两个 其一,书中观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于效率低下的论述 一个人看似很忙,做很多事情,但是效率低下,因为效率的高低是以一件任务是否完成为标志的,就算你同时做很多事情,但是每件事情都没有结果,对于没有完成的事情,效率从何谈起呢 为何会有如此情况,因为人都是有逃避困难的倾向,而一件任务不可能只有简单的部分,没有困难的部分,要把简单的和困难的事情都搞定,一件任务才算

《暗时间》的“二”与《把时间当做朋友》的“独”

<暗时间>这本书是刘未鹏写下的,刘未鹏先生也是计算机领域一位很厉害的人物,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这本书论实质,其实和前不久阅读的李笑来先生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很像,都是基于时间高效利用方面的思考. 其实当你越往后面看的时候,相信很多人会没有兴趣的.我甚至都在怀疑:刘先生到底是计算机科学家?还是研究心理学?还是研究翻译?研究数学的?我不得不佩服他知识的渊博,有时候我都惭愧于自己视野的狭窄,我们要多看一些思维型方面的书,跨领域方面,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的起来去使用. 其实

读书笔记系列之&mdash;&mdash;《把时间当做朋友》

0x00 前言 今天我的单词还没背呢.我的文案还没有写完,明天要交了.下午我要去健身房健身,几个月没去了,又长胖了几斤.很多朋友看到这些,就会默默的想到,这不正是现在我的状态吗?是啊,我们的时间都去哪了,年纪越来越大,时间也过的越来越快.不知不觉中我早已落在了时间的后面,望着他的背影渐渐离去.刚开始还有些勇气去追逐,奔跑.试图追上他的步伐,渐渐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甚至连抬起头的勇气都没有了,任凭时间消磨着我们的意志,像旋涡一样吞噬着你.可是明显有一些人,明显在数量上并不是大多数人,他们在用另一种

&lt;把时间当做朋友&gt;读书笔记

这本书我早就看过,还想再来一遍 开始这一行动是看李萌在朋友圈晒101计划,每天健身,读书半小时之类的,我也想做点啥,那就每天睡前读书半小时吧,怎么坚持下去呢? 我不想晒到朋友圈里,那就晒给玉玉看吧, 坚持了几天感觉不错,中间有一天断了,因为胃疼. 第二个是每天到家就刷牙 第三个是每天地铁回家的时候花十分钟记录今天干了啥,坚持了几天,但是记不清具体没项活动花了多少时间 就半小时,不多,想再加一项代码 把时间当做朋友 道理有没有用,不去做怎么会知 醒悟的晚也没关系,因为平均寿命长了 四种认知 1.实

把时间当做朋友

10月21日购入此书<把时间当做朋友>,用了一个月时间,到11月21日读完了一遍,并且做了在书的空白处做了大量的笔记.感觉好久没有这样用心读书了.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里面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教化式的洗脑,没有通篇的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是从人的内心出发,探究如何快乐地.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至于如何定义正确,根据每个人认知的不同而不同.成功人士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而穷人的穷却可以有一定的规律. 从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修养极其深厚,估计是平时大量的阅读积累起来的.阅读本

把时间当做朋友(李笑来)Chapter 1 【心智的力量】 摘录

今天开了读书笔记这一专题,主要是对自己今后读的书有一个小小的记录,也为解决自己读书多年的存在的一些习惯的问题. 打小就喜欢书,可能最早的书是家人买的看图识动物.还记得七八岁时见书摊上的书时赖着不走央求母亲给买的情景,那时买的童话居多,记得还有一本长篇的童话,故事也不是王子公主之类的短篇幅,而是逻辑更复杂,篇幅更长的故事类,一本里就几篇,那时这本童话书让我小小的理解能力和见识得到了很大锻炼, 小学图书主要靠相互借阅,期间林林总总的读了很多中外名著,在背东西上更是感觉毫无压力,记得自己四年级时完全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