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满眼看过去,太多太多的产品都在给自己贴上互联网+的标签,其实不过是加了个蓝牙或连个网。刚需,远比标签重要,否则就是耍流氓。真正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未必技术奇葩,但刚需一定奇葩。
文/张书乐
刊载于《商界评论》2015年8月刊,刊发标题是《刚需:产品设计的人性温度》
在一个大家都在说“互联网+”、工业4.0、大数据的时代,许多人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产品从哪里来?
仅仅靠包装就能成功吗?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但在实践中,无数人却在实践着史玉柱的产品哲学——包装至上。其实,史玉柱哪里是只重视包装,他的产品一样刚需满满。至少那个“过节不收礼”,看似是包装,但其实冲击的是健康礼品的空白,君不见,当时、现在和未来,烟酒这种打着不那么健康烙印的商品,不一直都是过节必选品吗!
在“互联网+”时代,刚需其实才是最重要的碰撞点。而在洛可可案例中,比比皆是它包装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刚需目标——一款对人有用、想用和有必要用的产品。
以洛可可最备受赞誉也备受质疑的55°杯为例。在电商市场整体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主旋律的年度,这个其实根本不智能、以新材料技术为着眼点的产品能够成功逆袭,成为去年最为抢眼的爆款产品,仅仅因为它能够摇一摇就将水温固定在55度之上吗?看起来很噱头的这个卖点上,有着非常深度的用户刚需。
人都想享用温和的水。洛可可设计公司创始人贾伟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痛点思维,其实说得更浅显点,就是刚需。要100度的沸水和要凉彻心扉的冰水,都有工具实现,而恰到好处的温水则往往只能靠耐心,一个能帮助你快速实现这一结果的工具,自然就填补了刚需。无论舆论如何诟病其效果并没有那么神奇,都不会破坏刚需的渴望,这最终会转化为购买力。
至于洛可可设计的“一键高潮”的女性***器,或其他爆款,其实无一不是披着噱头高潮的一个刚需穿刺点。如果一定要用互联网思维的某个名词来形容,或许可以用边缘突破的概念,即在巨头环视的大市场中,找到用户哪怕只是小众用户的急切渴望,并且在设计层面,让这个渴望得到完美的释放。这至少比喝杯水还要充电,充其量就是一个可以和App结合的那些智能水杯,戴在手上计步、计睡眠的智能手环,有了联网功能可以听网络电台、上网查资料、但其实还是个导航的车载智能终端,更加容易刺激到消费者的需求点上。尽管从表象上来看,后者更加“互联网+”,也有一定的痛点需求。
因为那些智能硬件的痛点,只是那种被蚊子咬了,可擦花露水又可以自己挠挠的痒点程度,算不上真正的刚性需求。
沿着这个思路,未尝不能找到大数据、工业4.0和“互联网+”的契合点。
依靠大数据来分析出用户刚需,特别是在大众产品泛滥、缺少个性化需求和小众存量的大环境下,找出红海市场中一个个不起眼的蓝海,就如脑白金、55°杯做到的那样,将各种过去在个性化实现中过于昂贵的产品用工业4.0的模式重构,在价值创造层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用类似洛可可式的温和的设计,来做到和刚性需求的最大融合,并最终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实现更大层面的个性化制造,以及急剧地缩短价值传递链条的长度,就如电子商务打破过去层层代理而形成的更低价。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还有点科幻,也有点太过理想化。不过从洛可可的崛起不难看出,所谓爆款,并不仅仅是噱头和炒作的结合,而是上述几种概念的综合。所谓的“”互联网+“设计”运营思维,其实也是在上述概念的链条中实现部分环节后,达到的一种效能提升。
然后呢?其实最终我们还是要丢掉互联网思维形形色色的概念,简单地还原到基本步调之上——量体裁衣。不妨回忆一下,在若干年前裁缝普遍存在的时候,他们靠手工的方式制作最贴身的衣服,其中大多数最终消亡的原因仅仅是较高的制作成本在面对量产型工业成衣的冲击时,在大众消费层面无法存活,只有少量高手留存在高端手工制衣的市场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刚需的消亡,只是这种刚需被大量不贴身的量产衣物和相对应的廉价所掩盖。
55°杯其实就是对这种情况的一种返潮,用新工艺替代了过去将水温保持在适当状况下的人工成本。推而广之,当设计在刚需的状况下出现更多的人性温度之时,哪怕只是给这个杯子加上自己爱人的名字,而不需要加价购买,也将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市场刺激……
先让设计出现温度,哪怕天马行空,实现刚需;再让工业4.0完成接下来的步骤,达到人们为刚需所乐意付出的价格水位;接着依靠“互联网+”和各种互联网思维,保证这个水位到达顾客手中之时,不至于漫过价格的心理防线,或许这将是未来的产业链条所系。
———————作者新书———————
作者:张书乐 微信号:zsl13973399819 新著有《越界——互联网时代必先搞懂的大败局》,这是一本讲述BAT失败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