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server提到的缓存工具共有两个:tilecache和geowebcache。geowebcache是java写的,整合进geoserer中。
tilecache则是python写的一个小程序。
tilecache是由MetaCarta Labs开发的用来缓存地图,配合openlayers使地图显示更快。可以把tilecache想成一个中间件,WMS服务器不用自己缓存地图,tilecache可以帮他完成。tilecache支持多种服务器和多种OGC服务标准,以及支持多种请求方式和格式。
tilecache的配置可以看ESRI论坛的教程,因为我是用ubuntu和apache的,可能配置上有些不同,但使用大致还是相同的。tilecache中有一个tilecache.cfg文件,这是个配置文件,当有用户请求时,tilecache会载入这个文件。下面是我的配置文件,
1 2 3 |
|
1 2 3 4 5 6 7 8 |
|
如果不使用resolutions,也可以用maxResolution设定最大的比例尺,系统会根据level自动声称resolutions, 但如果同时设置,resolutions会覆盖level。bbox和resolutions要根据不同的投影来计算,之前我就是犯了这个错误,用 900913,但bbox设成了-180,-90,180,90,地图怎么也显示不出来。
接下来就用openlayers来显示,创建一个map,在option中resolutions和bbox都要和配置文件中的相同,单位要是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
如果以能成功显示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可以成功叠加了google map和tilecache生成的WMS,你也可以去缓存查看已缓存的图片。现在可以用openlayers的另一个类直接访问缓存,可用firebug来看下图片的请求地址,是以http://localhost/tilecache/tilecache.py/1.0.0/google/z/x/y.extension的形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
但这不是我的最终目的,我是想先缓存完图片然后再访问,而不是边访问边缓存。tilecache也想到了这点,他有一个小工具tilecache_seed.py,可以帮你完成这个工作。
1 |
|
上面代码是说将配置文件中图层名为google,在-14206537.827649845,2721171.5119208517,-7133550.0444934964,6549529.8947561011这个范围中的缩放等级为5到10的缓存起来,最后直接用OpenLayers.Layer.TMS访问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