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吃饭,但刷锅可就不一定了。看完这句话问一下自己:水槽里的锅碗瓢盆扔了几天没动了?
每至于此,相信各位读者都热切地希望能有个机器人来拯救自己。有人就问了,不是已经发明了洗碗机了吗?这话我就不爱听:洗碗机不也得自己动手把碗放里面啊?
我们要的是在自己什么都不用动、最多动个嘴的情况下,把所有的碗洗得干干净净。洗碗机自然是满足不了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对家务活样样精通的机器人。电影中我们见到过太多的家庭助理机器人了,它们被设计出来的主要目的就是干家务。冲个咖啡、做个早餐、制定个行程什么的。比如钢铁侠的jarbis、坚哥的傻强,我们介绍过的《禁忌星球》里科学家的机器人管家等。
实际上,这些场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电影中了。2016年扎克伯格就给自己做了个智能助手来进行安排自己的活动行程、哄孩子、做早餐等活动。当然,它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是一个拥有四肢的机器人,而是一个智能控制的系统,下发指令让洗碗机、音箱、扫地机器人来分别执行。它的功能自然也有很多缺陷,比如由于API接口不统一,很多智能家居无法接入,而且开发时间非常漫长。
连扎克伯格都搞不定的东西,离我们一般人就更遥远了,目前也只能说是富豪的游戏。那么,难道我们普通人就该和智能家务绝缘吗?
当然不是。
心心念的智能家务小能手,现在都能干啥了?
人人都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古到今,这个细胞的变化可真是不小。
比如中国的古代的家庭分工非常明确:男耕女织。一个主外,一个主内。那会儿也没有什么家用电器,物质又贫乏,最多也就洗碗洗衣服扫地打孩子。但是今天就不一样了。家庭分工越来越模糊,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男女双方基本都要主外,那孩子、老人、饭食、衣物、卫生等等一大堆事务的矛盾日益凸显。
正在于此,家政服务的市场变得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开始从事家政行业,保姆越来越普遍。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家政服务人员的缺口就达到了150万人。当人力不足以满足行业需求的时候,替代性产品就出现了,各种机器人开始大显身手了。
另一方面,现代人们的生活居住空间存在明显的结构化特征,功能分区非常明显。大部分人都是在卧室入睡、餐厅吃饭、浴室洗漱,很多精装小区里甚至连家具摆放位置都是一模一样的。人们的生活空间被局限在有限的30、40平米里,将空间数据化让机器人能够理解也成为了可能。
家庭功能区的细分也就让不同家务之间的边界变得尤为明显。这样一来,家务机器人的功能可以非常单一而精准。在AI时代到来之后,各种家务机器人蜂拥而上,迅速抢滩登陆家政市场。就目前而言,市场上的家务机器人基本可以按用途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卫生×××型。最常见的大概就是要数扫地机器人了。扫地机器人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其主要依靠机身安装的感应器来探测前方的障碍物,然后转弯、在室内反复行走打扫。在这个过程中,其可以完成自身的定位和地图创建。在洗碗机这一块,其智能判断碗盘的油腻程度,然后来自动匹配洗碗模式,比如洗涤剂的多少、洗涤的时长、水量的多少等。
日常饮食型。让机器人做个早餐、冲个咖啡不是什么难事儿。英国公司moley robotics曾经研发出来一款厨房机器人,其拥有20个电动马达、24个关节和129个传感器。通过对人类做饭的动作、做饭的时间等进行学习,它便能够记住一道菜的制作程序。熬汤、切菜、摆盘甚至是来个厨房杂耍都不是什么问题。
情感交互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带孩子和陪老人也是家务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两个方面,市面上出现的很多语音交互产品如智能音箱等,都可以算作是在分担家务。比如智能音箱给孩子唱歌、讲故事等。而对老人而言,一系列在家庭场景内使用的AI养老产品比如遍布房间内的传感器提醒等,也是家务负担的排解者。
采买日用型。如何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呢?答案之一就是定期扔东西,比如海尔冰箱采用的图像识别技术,其可以自动识别和记录食物的种类、放入时间等信息,以便提醒用户需要注意的接近保质期的食材。除此之外,目前已经有人在研发自动购买补充家庭用品的系统了。通用电气公司就在美国推出了一款智能洗碗机,当洗涤剂快用完的时候它能够自动连接到网店下单,这就保证了洗完工作的连续性。
综合来看,在家务处理方面,相关产品已经在从简单处出发,逐步描绘出替代人工家务的全景图。在未来,对家务活的吐槽,也可能会逐渐销声匿迹。
家务活虽然难做,AI还是有一套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的涌现,家电也已经逐步实现了智能化,其很大的一部分工作过程并不需要人为干预。但是,实际上来讲,所谓的“智能化”大概也只能被称为“半智能”,它们仍然需要手动设定、连接。要想把家务活做好,仍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
另一方面,家务活本身就有自身的特点。我们经常说,“妈妈”是最神奇的人,因为无论屋里的东西有多么的杂乱难找,她总能在第一时间神奇地让其现身。这就体现了家务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繁乱。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强迫症般地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得井井有条,大部分家庭都仍然保持着定期大扫除的习惯。那么,如何应对家务的繁乱,是智能家务产品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次,家务活的细碎性。扫地、擦桌子、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收拾垃圾、买菜……样样都是小事,样样却都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也正因如此,长期的家务活会让人觉得烦躁不已,成为许多家庭争端的罪魁祸首。从这个角度来讲,机器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耐心,似乎成为解决细碎家务问题的最好方式。
正因如此,要将家里的这些设备连接起来还是存在困难的,而要想针对具体的场景做出机器人产品设计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目前的智能家务机器人产品是如何初步实现家务工作的解决呢?
从技术上来说,主要是通过大量训练。比如上文提到的扫地机器人是利用传感器来识别行进路线上的障碍物,而厨房机器人则是通过视觉训练来记住人类厨师做饭的动作、程序等。对冰箱食物的检测上,同样需要视觉处理和分析,来分析食物的新鲜度。此外,倒咖啡也同样是需要反复的训练才能做出最终正确的动作,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而训练的过程也是值得探讨的。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多伦多大学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探讨了建立“虚拟家庭”的可能性。其主要是打造一个虚拟的家庭环境,通过人工的演示,来训练机器人在未来全方位接替家务的可能性。其中重点提到的方法就是子任务拆分。
所谓子任务拆分,就是把家务中具体的一项再进行不断地拆分,以保证最后家务工作的成功。比如倒牛奶这件事,其中就涉及到很多子任务,比如在合适的高度和角度倾倒、对准杯口、倒满即停等。把这一个任务分解成更多的子任务,然后进行反复的训练,最终能够倒出一杯既不撒、又不溢的牛奶来。
因为做家务的本质是要将“乱”变得“不乱”,所以对智能家务产品的要求自然很高。如果本来自己不想动让它倒个牛奶结果撒了一地、让机器人来扫地结果地面更加狼藉……这显然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智能家务小助手。
在家务中,人形机器人会是必要的吗?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AI家务产品未出现的时候,家务场景与科技的结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令人惊讶的是,与各个场景紧贴技术脚步不同,除了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家务活似乎一直都是由人在做。过去是家庭主妇,现在是家政×××。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局面,似乎也并不难。其主要原因我们上文已经讨论过:家务活实在是太过于繁乱和琐碎,它不是设定个一两套程序就可以搞定的,而是必须要由人来主导整个过程。在深度学习之前,似乎给机器定时就是用得最顺手也最便捷的功能了。
在AI来了之后,这一切都可能会改变。它要赋予机器的是类人的行为,或者说是要理解人的意图。家务活从事必躬亲的时代逐渐过渡到发指令的时代,这就是AI带来的技术革新。那么,在此我们可以讨论一下那个古老的话题:机器人一定要是人形的吗?
目前的智能家务产品的解决方案是,针对特定的场景去研制特定功能的机器人,即功能上各自独立的单一性。再通过一个统一的控制入口,将智能家务产品连接起来。类似于以智能音箱为入口的智能家居生态,也可以做一个智能家务生态系统。从目前的技术来看,要实现这个也并不是什么科幻小说。
但是智能家务又不同于家居,冰箱、空调、电视各有自己的功能,彼此不可替代,目前也不太可能被某一个产品替代,而做家务这件事却是可以让一个人搞定的:扫地、洗衣、洗碗、整理房间……也就是说,当其他行业看重的是机器的某一项功能而不必非要做成人形的时候,智能家务领域可能会对类人形机器人产生一些新的需求。毕竟如果这点可以实现,用户们可能一下子就会少买很多产品。事实上,有很多公司已经在做人形机器人助手,并且也可以为其研制专门的肌肉。那么,在未来成功研制出人形机器人之后,我们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多劲将智能技术集中到具体的产品当中呢?
相较之下,通过构建家务产品的互联似乎是更好实现的目标,而做一个任劳任怨的机器人佣人可能还要走一段路。
但无论何种方式,广大懒癌患者们也都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我们的目的就是“自己不动手,家务全都有”,甭管什么解决方案,让我们能愉快地懒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naojiti/2126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