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串匹配算法(KMP)解析

一.问题重述

现有字符串S1,求S1中与字符串S2完全匹配的部分,例如:

S1 = "ababaababc"

S2 = "ababc"

那么得到匹配的结果是5(S1中的"ababc"的a的位置),当然如果S1中有多个S2也没关系,能找到第一个就能找到第二个。。

-------

最容易想到的方法自然是双重循环按位比对(BF算法),但在最坏的情况下BF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达到了m * n,这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可接受的,于是某3个人想出来了KMP算法(KMP是三个人的名字。。)

二.KMP算法具体过程

(先不要着急想看KMP算法的官方定义,很难看懂的,所以这里干脆不给定义了。。)

认真审视一下S2 = "ababc",很重要的一点是:开头出现了ab,中间部分又出现了ab(先记住这个细节)

现在假定一个时刻:

此时abab部分匹配成功,S1的位置指针指向了a,当前正在做的事情是a与c比对,结果是匹配失败

  • 如果是BF算法,那么下一步是S1的位置指针回溯到第二位的b,S2的位置指针重置到开头的a,然后b与a比对,然后。。
  • 如果是KMP算法,那么下一步是S1位置指针不变(指向a),然后查跳转表(next表)得到跳转值2,再把S2的指针移动到第二个a上,接下来比对a与a,然后。。

KMP的步骤看不明白没关系,毕竟我们还没有解释跳转表(next表)是什么,不过在这里我们只用关注结果就好了:

  • BF算法中S1的指针向左移动了(回溯)
  • KMP算法中S1的指针没有往回走(无回溯)

因为KMP算法不存在回溯过程,所以节省了不少时间(S1的指针只需要从头走到尾就可以了)

-------

再看看KMP算法的核心——跳转

为什么可以跳转?注意观察一下S2 = "ababc",这个串的特点是:开头出现了ab,中间部分又出现了ab(还记得这个细节吗),详细解释一下:

如果S2末尾的c与S1的第k位匹配失败,我们可以推断出两个信息:

  1. 本趟匹配失败了(c匹配失败意味着S1中的的某一部分不能匹配S2)
  2. S1中第k位前的4位一定是abab(只有S2中的abab与S1中的某一部分匹配成功后才可能出现S2的c与S1第k位的比对)

如果我们忽略第2点,那么下一步是S1指针回溯,也就是BF算法将要做的;如果我们抓住第2点,再加上S2串的特点:

  • 开头出现了ab,中间部分又出现了ab(再重申一遍)

就可以得到KMP算法(相当于S1中第k位之前的ab已经和S2开头的ab匹配了,所以可以直接跳转到S1的第k位与S2的第3位a比对)

好像有点明白了,那么这个跳转值2是怎么得到的?多举一些例子:

  • S2 = "aba"最后一位的跳转值为0
  • S2 = "abaa"最后一位的跳转值为1
  • S2 = "abcabc"最后一位的跳转值为2

发现什么了吗?没错,我们求S2中第x位(此处的x是从0开始算的)的跳转值的过程是这样的:

  1. 如果x = 0,那么S2[x]的跳转值为-1(首元的跳转值为-1)
  2. 如果x = 1,那么S2[x]的跳转值为0(第二个元素的跳转值为0)
  3. 如果S2[x - 1] = S2[0],那么S2[x]的跳转值为1
  4. 如果不满足第3条,那么跳转值为0
  5. 如果S2[x - 1] = S2[0] 并且 S2[x - 2] = S2[1],那么S2[x]的跳转值为2
  6. 如果S2[x - 1] = S2[0] 并且 S2[x - 2] = S2[1] 并且 S2[x - 3] = S2[2],那么S2[x]的跳转值为3
  7. 。。。

人用眼睛按照上面的方法“目测”跳转值是最快的,但同样的过程用于计算机的话就不那么容易实现了,计算机有计算机喜欢的方式,一篇简短的博文解释了这种方式

简单的说就是——“递推”,即由已知的首项为-1,第二项为0,递推得到后面所有项,详细过程不再赘述,上面的链接博文写的非常清楚

-------

下面可以得出KMP算法的具体过程了:

  1. 根据模式串S2构造跳转表(next表)
  2. 从S1头开始比对,查next表得跳转值,S1指针向右移动继续比对,直至S1末尾

说白了又是在用空间换时间(next表占用的空间),当然,在此算法中next表是长度等于模式串S2长度的线性表而已,并不需要太多空间

三.实现next函数

next函数用来构造next表(跳转表),如何构造next表才是KMP算法的关键(如果不关注KMP的证明过程的话。。)

我们可以按照链接博文的方式自己实现next函数:

//参考例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ea9c6f01016l6r.html

#include<stdio.h>

void getNext(char a[], int n, int next[]){
	int i, j;

	next[0] = -1;//首元跳转值为-1
	next[1] = 0;//第二个元素跳转值为0

	for(i = 2; i < n; i++){
		j = i - 1;

		//递推得到next表中剩余值
		while(j != -1){
			if(a[i - 1] == a[next[j]]){
				next[i] = next[j] + 1;
				break;
			}
			else{
				j = next[j];
			}
		}
	}
}

main(){
	char a[] = "abaabcac";//模式串S2
	int next[8] = {0};//跳转表,初始化为全0
	int i;

	//构造next表
	getNext(a, 8, next);
	//输出next表
	for(i = 0; i < 8; i++){
		printf("%d ", next[i]);
	}
	printf("\n");
}

当然,上面的getNext函数好像仍然不够高效(双重循环..),但优点是易于理解。下面看看书上给的next函数:

#include<stdio.h>

void getNext(char a[], int n, int next[]){
	int i, j;
	i = 0;
	next[0] = -1;//首元跳转值为-1
	j = -1;

	//递推得到next表中剩余值
	while(i < n){
		if(j == -1 || a[i] == a[j]){
			++i;
			++j;
			next[i] = j;
		}
		else{
			j = next[j];
		}
	}
}

main(){
	char a[] = "abaabcac";//模式串S2
	int next[8] = {0};//跳转表,初始化为全0
	int i;

	//构造next表
	getNext(a, 8, next);
	//输出next表
	for(i = 0; i < 8; i++){
		printf("%d ", next[i]);
	}
	printf("\n");
}

二者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但书上给的算法消除了双重循环,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只是让代码变得更复杂了而已,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优化

什么?消除了双重循环竟然没有提高效率?不可能吧?我们不妨用计数器来验证一下:

void getNext(char a[], int n, int next[]){
	int i, j;
	int counter = 0;///

	next[0] = -1;//首元跳转值为-1
	next[1] = 0;//第二个元素跳转值为0

	for(i = 2; i < n; i++){
		j = i - 1;

		//递推得到next表中剩余值
		while(j != -1){
			if(a[i - 1] == a[next[j]]){
				next[i] = next[j] + 1;
				counter++;///
				break;
			}
			else{
				j = next[j];
				counter++;///
			}
		}
	}

	printf("\n%d\n", counter);///
}

void getNext(char a[], int n, int next[]){
	int i, j;
	int counter = 0;///
	i = 0;
	next[0] = -1;//首元跳转值为-1
	j = -1;

	//递推得到next表中剩余值
	while(i < n){
		if(j == -1 || a[i] == a[j]){
			++i;
			++j;
			next[i] = j;
			counter++;///
		}
		else{
			j = next[j];
			counter++;///
		}
	}

	printf("\n%d\n", counter);
}

P.S.我们在具体操作的部分(最内部的if块与else块)插入了counter++;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是可比的(算法进行了多少次具体操作)

运行结果如下:

左图是我们自己实现的next函数计数结果,少的这4步是外层循环次数的差异(书上的算法是n次,我们的算法是n-2次),如果我们的算法外层循环次数也是n的话,也需要14次具体操作(我们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优化)

两个next函数只是形式不同,其内部操作顺序是完全相同的,弄清楚了next函数,KMP算法就没什么难点了(如果不关心S1的指针不用回溯的原因的话,确实只有这一个难点..)

四.KMP算法正确性的证明

(本文不在此展开,以后理解了的话可能会在此处补充缺失的内容,详细解释为什么S1的指针不用回溯,为什么之前的部分不可能再匹配。。。)

不过单纯关注“实现”的话,我们只要理解了next函数就完全可以轻松实现KMP算法了(至于为什么可以这么做,怎么证明这样做是对的。。这是数学家的事情)

五.总结

KMP算法的核心是next表的构造过程,而构造next表的关键思想就是“递推”,理解了这个,完全可以分分钟写出KMP算法。。

一点题外话:

KMP算法也有变体,本文讨论的是最原始的KMP算法,常见的变体有:

  • next表首元为0(而不是-1),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给我们的next表中每个元素都+1,只是约定不同而已(从0开始与从1开始),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 next表中有多个-1(我们的结果中有且只有一个-1,也就是next表首元),这是一种实质性的优化,能有效的提高效率。其实也就是在构造next表的时候比我们多做了一步,构造过程变复杂了一点点,但匹配算法的比对次数减少了
时间: 2024-07-31 08:18:21

经典串匹配算法(KMP)解析的相关文章

KMP串匹配算法解析与优化

朴素串匹配算法说明 串匹配算法最常用的情形是从一篇文档中查找指定文本.需要查找的文本叫做模式串,需要从中查找模式串的串暂且叫做查找串吧. 为了更好理解KMP算法,我们先这样看待一下朴素匹配算法吧.朴素串匹配算法是这样的,当模式串的某一位置失配时将失配位置的上一位置与查找串的该位置对齐再从头开始比较模式串的每一个位置.如下图所示. KMP串匹配算法解析 KMP串匹配算法是Knuth-Morris-Pratt算法的简称,KMP算法的思想就是当模式串的某一位置失配时,能不能将更前面的位置与查找串的该位

KMP算法深度解析

[原文参考] http://www.ics.uci.edu/~eppstein/161/960227.html 摘要:KMP算法是字符串匹配的经典算法,由于其O(m+n)的时间复杂度,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大道至简,KMP算法非常简洁,然而,其内部却蕴含着玄妙的理论,以至许多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旨在解开KMP算法的内部玄妙所在,希望能够有助于学习与理解. 1.KMP算法    一种改进的字符串匹配算法,由D.E.Knuth与V.R.Pratt和J.H.Morris同时发现,因此称之为KMP算

字符串匹配(KMP 算法 含代码)

主要是针对字符串的匹配算法进行解说 有关字符串的基本知识 传统的串匹配法 模式匹配的一种改进算法KMP算法 网上一比較易懂的解说 小样例 1计算next 2计算nextval 代码 有关字符串的基本知识 串(string或字符串)是由零个或多个字符组成的有限序列,一般记为 当中s是串的名,用单引號括起来的字符序列是串的值:ai(1<=i<=n)能够是字母.数值或其它字符.串中字符的数组 n称为串的长度.零个字符的串称为空串,它的长度为0 串中随意个连续的字符组成的子序列称为该串的子串. 包括子

字符串匹配的KMP算法

html, body { font-size: 15px; } body { font-family: Helvetica, "Hiragino Sans GB",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 UI", SimSun, SimHei, arial, sans-serif; line-height: 1.6; color: ; background-color: ; margin: 0; padding: 16px 20px; } h1, h2, h

[算法系列之二十六]字符串匹配之KMP算法

一 简介 KMP算法是一种改进的字符串匹配算法,由D.E.Knuth与V.R.Pratt和J.H.Morris同时发现,因此人们称它为克努特-莫里斯-普拉特操作(简称KMP算法).KMP算法的关键是利用匹配失败后的信息,尽量减少模式串与主串的匹配次数以达到快速匹配的目的. 二 基于部分匹配表的KMP算法 举例来说,有一个字符串"BBC ABCDAB ABCDABCDABDE",我想知道,里面是否包含搜索串"ABCDABD"? 步骤1:字符串"BBC ABC

C/C++中的经典排序算法总结

C/C++中的经典排序算法总结 在C/C++中,有一些经典的排序算法,例如:冒泡排序.鸡尾酒排序或双向冒泡排序(改进的冒泡排序).选择排序.直接插入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希尔排序和堆排序等等.下面对这些排序算法进行一一解析并给出示例代码以共享之. 1.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是最基本的排序算法,之所以称之为冒泡排序是因为在冒泡排序的过程中总是大数往前放,小数往后放,相当于气泡上升. 冒泡排序的基本原理是: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将大数放在前面,小数放在后面. 影响冒泡排序算法性能的主要部分就是循环和

经典排序算法 -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原文出自于 http://www.cnblogs.com/kkun/archive/2011/11/23/bubble_sort.html 经典排序算法 -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原理是临近的数字两两进行比较,按照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交换, 这样一趟过去后,最大或最小的数字被交换到了最后一位, 然后再从头开始进行两两比较交换,直到倒数第二位时结束,其余类似看例子 例子为从小到大排序, 原始待排序数组| 6 | 2 | 4 | 1 | 5 | 9 | 第一趟排序(外循环) 第

经典排序算法

经典排序算法(via  kkun) 经典排序算法,以下文章参考了大量网上的资料,大部分都给出了出处 这一系列重点在理解,所以例子什么的都是最简单的情况,难免失误之处,多指教 大多数排序算法都给出了每一步的状态,以方便初学者更容易理解,通俗易懂,部分难以理解的排序算法则给出了大量的图示,也算是一个特色吧 经典排序算法 - 快速排序Quick sort 经典排序算法 - 桶排序Bucket sort 经典排序算法 -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经典排序算法 - 基数排序Radix so

C#实现所有经典排序算法

C# 实现所有经典排序算法 1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 原理: 选择排序是从冒泡排序演化而来的,每一轮比较得出最小的那个值,然后依次和每轮比较的第一个值进行交换. 目的:按从小到大排序. 方法:假设存在数组:72, 54, 59, 30, 31, 78, 2, 77, 82, 72 第一轮依次比较相邻两个元素,将最小的一个元素的索引和值记录下来,然后和第一个元素进行交换. 如上面的数组中,首先比较的是72,54,记录比较小的索引是54的索引1.接着比较54和59,比较小的索引还是1.直到最后得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