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政策
2.中美贸易
3.资金支持
A股变化如神!
自本月10日受美股大跌的影响后,A股先是随之震荡跳水,千股跌停;随后因高层力挺和政策支持而V型反转,集体涨停;接着上演过山车走势,有时涨得令人振奋,有时又跌得让人沮丧。
截止今日收盘——沪指报2603.80点,涨幅0.02%,深成指报7529.41点,涨幅-0.21%;创指报1273.60点,涨幅-0.82%。
虽然股市再次低走,但仍有不少股民坚信“否极泰来,A股的春天即将到来!”
股市素来有一个“是底不反弹,反弹不是底”的谚语,那么,2449点到底是不是这轮熊市的底部?何时才能迎来牛市?
知古今而鉴未来,我们可以试着从“历史的春天”来寻找一下答案。
01
市场要进入牛市,就需要具备的三大条件: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指的是成功之路的伯乐——政府的态度。即政府是否希望股市大涨,以及是否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地利,指的是成功之路的背景——市场的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经济形势、国内经济状况、企业经营情况和资金供应足缺。
人和,指的是成功之路的实力——投资者自身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投资者的“余粮”、投资者的信心、能够参与投资的企业机构和散户的多少。
天时地利人和全部满足,就会形成牛市,反之,熊市来袭。
1、2005-2007年期间,股市由998点一路涨至6124点,涨幅高达500%。
这一轮长达两年的牛市可谓波澜壮阔。政府率先通过降低印花税(由 2‰下调至 1‰)和启动保险资金入市来刺激股市的良性发展,这是天时;全球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中国加入WTO,吸引国际资本不断涌入,这是地利;改革开放以来,百姓迅速发家致富,资金充裕,正缺少投资项目来促进家庭财富的高速增长,这是人和。人多、资金充裕——股市行情好——社会资金持续入场——股市纵深发展,形成大牛市。
2、2009年-2010年,股市由1802点升到3478点,涨幅为93%。
我国政府为达到救市的目的,相继出台了三大措施和“四万亿计划”等政策,力挽狂澜,使得大盘指数在短短一年之内翻倍,迎来牛市。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的牛市虽然天时爆棚,但地利的“先天不足”(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急转直下)和人和的“后天缺陷”(散户大多缺乏基础知识和风险意识,完全是跟风投资,赌徒心态,场内的输不起,场外的不敢进),导致A股在反弹之后又继续回落,并开始了长达5年之久的熊市。
3、2014年-2015年,股市由1849点升到5178点,总涨幅达到了180%。
当时政府因市场长期低迷而饱受压力,因此出台了包括国九条、三次降息、压低新股发行价等一系列举措,为牛市的开场奠定了政策基础,这是天时;因股市长期走熊,大批股票的投资价值被严重低估、互联网+新能源板块投资环境较好、散户经过几年的休养,又积累了一笔资金,并伴随着政府的降息降准,A股市场资金的充沛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是地利;居民储蓄率高,有投资的需求,在政府的广泛号召下,一旦股市行情走好,就会吸引大批资金蜂拥而至,这是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皆占,股市想不走牛都难。
02
回顾完历史,我们转头来看看现在。
“天时”:自股市大幅低开以来,先是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携“一行两会”齐发声,力挺股市;随后一系列政策频频出台——提高个税起征点、发布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草案、证监会将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市的间隔期从3年缩短为6个月、央行提供初始资金,为暂时困难民营企业发债提供增信……由此可见,国家未必支持大牛市,但绝对希望A股能够维稳。
“地利”方面并不容乐观:首先,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美联储加息,导致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也很难出现大牛市;其次,实体经济生存环境恶劣。全民炒房时代,大量资金涌入楼市,百姓无钱消费导致实体经济利润微薄,哀鸿遍野,民企举步维艰只能通过降薪和裁员减少开支,熬过冬天。
“人和”方面散户资金有限,信心低迷: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企业家纷纷转战海外再创辉煌,带走了大批资金;普通人虽无意移民,但老一代股民因为受过股灾的洗礼,资金和胆识都不如年轻时充裕。80后大多沦为房奴和孩奴,几乎无财可理。而近半年来P2P接连爆雷和长租公寓的爆仓,令90后损失惨重,毫无抗压能力——比起股市这样颇具风险的投资,他们更愿意把钱放入银行定存或投入风险较小的货币基金当中。
如此看来,当今A股虽有天时,但地利不利,人和不和,谈何牛市呢?
03
身处股市,犹如惊弓之鸟,进退两难。若想在股市心电图中不迷失方向,就必须具备两个素质:
输得起——永远在自己能承担得起的风险内去炒股,并做好亏本的心理准备,本薄利丰就当做是意外惊喜,血本无归也不至于影响身家性命。切忌借钱炒股、卖房炒股,以免毫无退路,连入场券也一并输光。
稳得住——不盲目跟风也不方寸大乱,永远只投资自己精心研究过的、看好的、最具潜力价值的股票。
股市如同起伏的山脉,有高峰就自然有低谷,我们虽无力扭转乾坤,却可以潜心修行,保存实力,伺机而动。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ikalshao/p/10643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