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前端工程师终于前所未有的在Web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随着多设备、浏览器和Web标准的演变革命,前端正在成为兼顾逻辑、性能、交互、体验的综合性岗位。
虽然现在互联网行业普遍缺少Web前端工程师,但是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加入Web前端的大军。不仅是因为大多数Web前端工作提供的优渥薪水和办公环境,也是因为Web前端编程变得越来越有挑战和意义。
那么,如何成为一名Web前端开发者呢?想要成为一名专业的Web前端开发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职责。下面千锋重庆的老师给大家详细解读下成为一名Web前端开发者需要了解的知识。
一、Web前端开发者职责
Web前端开发者只做一件事:为网站或者App用户提供极佳的用户体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站或者App的功能,然后开始开发(有时会完全从头开始),在上线之前还会对其进行不断优化。
我们花费大量精力来完善我们构建的网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网站能够赢得用户的喜爱。只有这样才能留住用户,才能促使他们再次访问我们的网站。
但是,极佳的用户体验如何体现?我们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才能为用户提供极佳的用户体验呢?
二、Web前端开发者必备技能
千锋重庆的老师认为Web前端开发者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四种技能。
1、足够地了解用户
2、扎实的编程技能
3、良好的设计灵感
4、卓越的沟通能力
三、足够地了解用户
如何创造极佳的用户体验?
只有足够了解我们的用户,才能为用户创造极佳的用户体验。
我们为形形色色的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而用户与开发者有着极大的不同。
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各式各样。有些人使用带有4k显示器的Mac;有些人使用Windows机器;有些人则使用计算能力很差的旧手机。
用户还会使用不同的浏览器。比如最常用的四种浏览器:Edge、Chrome、Safari、Firefox。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浏览器。
用户的视力水平可能也有不同。有些人视力很好,有些人则需要戴眼镜,有些人是色盲,还有些人则是盲人。
用户的偏好也不一样。有些人习惯用鼠标,而有些人则更喜欢用键盘。
用户形形色色,千差万别!
我们的目标是提供所有人都能喜欢的用户体验。
我们需要了解那些与我们有所差异的人。即使他们与我们不同,我们仍然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它在我的电脑上一切正常,偏偏在你的电脑上就不行?”不能成为借口。只要产品的效果在任何人的设备上存在问题,我们都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问题。
四、扎实的编程技能
我们需要掌握HTML、CSS以及JavaScript,这三种语言都得掌握。HTML、CSS和JavaScript是我们的基本工具。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工具都不了解,我们将无法能成为优秀的Web前端开发者。
但是当我们谈论代码时,很多开发者都过于关注代码质量。
而千锋重庆的老师更关心用户体验。相对于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千锋重庆的老师认为代码是否干净且容易维护并不那么重要。如果你想编写绝对干净的代码,最好的做法就是一行代码也不要写。如果只写没有CSS和JavaScript的HTML文件,我保证它会很干净。
代码质量很重要,但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更为重要。
我们竭尽全力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然后再将注意力转到代码整洁上。
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可以在开发网站的过程中保证代码的整洁。这源于他们丰富的编程经验。
年轻的开发者应该首先专注于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保证提供了良好的用户体验之后,再来改进和优化代码。
五、良好的设计灵感
设计极其重要!它包含两部分:视觉设计和交互设计。
开发者是设计工作的最佳人选,因为我们知道网站的具体运作方式。我们知道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也知道用户如何使用我们的网站。
开发者不会接管设计师的工作。设计师和开发者都有各自的技能树。他们互相批判,互相补充。
六、卓越的沟通能力
软件开发者通常被认为不善社交。如果条件允许,我们甚至不想与任何人交谈,宁愿坐在电脑前写一天代码。
如果我们不想与任何人交谈,那也没关系。但是如果项目需要,我们必须与人沟通。原因如下:
如果你与设计师合作,假如你不懂如何与他们沟通,那么你如何指出他们的设计问题?
如果你与其他开发者合作,如何分工呢?你如何确定项目中选择哪种技术?
如果你与项目经理合作,如何解释为什么有的功能花了如此长的时间,或者为什么某些功能无法完成?你怎么说服他们?
如果你与用户交谈,如何发现他们在你的网站上遇到的问题?
以上几点只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相信你能想到更多。
如果我们想要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我们需要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如果我们无法与人沟通,我们将很难创造出好的作品。
总结:精通Web前端开发并非易事。我们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并根据具体情况施展这些能力。这有些难度,但并不是不可能。Web前端开发是一项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掌握的技能。当下Web前端的发展如日中天,只要你有足够的热情和兴趣,并且肯努力,学好Web前端没有任何问题。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Qqf2017/p/1075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