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品的需求分析:未来的图书是什么样的?

一.需求分析的定义

需求分析是软件计划阶段的重要活动,也是软件生存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该阶段是分析系统在功能上需要“实现什么”,而不是考虑如何去“实现”。需求分析的目标是把用户对待开发软件提出的“要求”或“需要”进行分析与整理,确认后形成描述完整、清晰与规范的文档,确定软件需要实现哪些功能,完成哪些工作。此外,软件的一些非功能性需求(如软件性能、可靠性、响应时间、可扩展性等),软件设计的约束条件,运行时与其他软件的关系等也是软件需求分析的目标。对于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它可能是由两种原因导致的:

第一,是产品研发人员获取需求的方法或者描述需求的形式不足够好导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化方法、非形式化方法等等工程化的规范形式来规范需求的获取和分析。将产品的不确定性因素尽量降低。第二,就是针对这里的不确定的创新产品,它没有“前车之鉴”,市场上也没有相关的产品进行参考,它的需求不确定性较高且并不是由于需求获取的方式不规范、不科学导致的。

二.如何对需求不确定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和设计?简要总结一下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分析和设计过程:

1.采用快速原型模型把用户界面先做出原型,给用户确认并且从客户那里获得反馈进行改进,逐次迭代,逐渐向一个理想的版本靠近,开发采用快速迭代

快速原型模型:快速原型模型适合预先不能确切定义需求的软件系统的开发,需要迅速建造一个可以运行的软件原型,以便理解和澄清问题,使开发人员与用户达成共识,最终在确定的客户需求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快速原型模型允许在需求分析阶段对软件的需求进行初步而非完全的分析和定义,快速设计开发出软件系统的原型,该原型向用户展示待开发软件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和性能;用户对该原型进行测试评定,给出具体改进意见以丰富细化软件需求;开发人员据此对软件进行修改完善,直至用户满意认可之后,进行软件的完整实现及测试、维护。适用于需求不确定的创新产品。

迭代模型是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统一软件过程)推荐的周期模型。在RUP中,迭代被定义为:迭代包括产生产品发布(稳定、可执行的产品版本)的全部开发活动和要使用该发布必需的所有其他外围元素。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开发迭代是一次完整地经过所有工作流程的过程:(至少包括)需求工作流程、分析设计工作流程、实施工作流程和测试工作流程。

实质上,它类似小型的瀑布式项目。RUP认为,所有的阶段(需求及其它)都可以细分为迭代。每一次的迭代都会产生一个可以发布的产品,这个产品是最终产品的一个子集。

迭代过程具有以下优点

1)降低了在一个增量上的开支风险。如果开发人员重复某个迭代,那么损失只是这一个开发有误的迭代的花费。

2)降低了产品无法按照既定进度进入市场的风险。通过在开发早期就确定风险,可以尽早来解决而不至于在开发后期匆匆忙忙。

3)加快了整个开发工作的进度。因为开发人员清楚问题的焦点所在,他们的工作会更有效率。

4)由于用户的需求并不能在一开始就作出完全的界定,它们通常是在后续阶段中不断细化的。因此,迭代过程这种模式使适应需求的变化会更容易些。

2. 非功能性需求

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作为对功能性需求的补充,软件需求分析的内容中还应该包括一些非功能需求。主要包括软件使用时对性能方面的要求、运行环境要求。软件设计必须遵循的相关标准、规范、用户界面设计的具体细节、未来可能的扩充方案等。

3.分析与综合

逐步细化所有的软件功能,找出系统各元素间的联系,接口特性和设计上的限制,分析他们是否满足需求,剔除不合理部分,增加需要部分,最后综合成系统的解决方案。

4.制订规格说明书

即编制文档,描述需求的文档称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请注意,需求分析阶段的成果是需求规格说明书,向下一阶段提交。

5.技术实现

按照需求文档,进行每次迭代的功能实现。

分析和设计方法(在采用快速模型过程中)

软件需求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较多,一些大同小异,而有的则基本思路相差很大。从开发过程及特点出发,软件开发一般采用软件生存周期的开发方法,有时采用开发原型以帮助了解用户需求。在软件分析与设计时,自上而下由全局出发全面规划分析,然后逐步设计实现。

从系统分析出发,可将需求分析方法大致分为功能分解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信息建模法和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1)功能分解方法。

将新系统作为多功能模块的组合。各功能义可分解为若干子功能及接口,子功能再继续分解。便可得到系统的雏形,即功能分解——功能、子功能、功能接口。

(2)结构化分析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一种从问题空间到某种表示的映射方法,是结构化方法中重要且被普遍接受的表示系统,由数据流图和数据词典构成并表示。此分析法又称为数据流法。其基本策略是跟踪数据流,即研究问题域中数据流动方式及在各个环节上所进行的处理,从而发现数据流和加工。结构化分析可定义为数据流、数据处理或加工、数据存储、端点、处理说明和数据字典。

(3)信息建模方法。

它从数据角度对现实世界建立模型。大型软件较复杂;很难直接对其分析和设计,常借助模型。模型是开发中常用工具,系统包括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和决策支持。实质上,也可看成由一系列有序模型构成,其有序模型通常为功能模型、信息模型、数据模型、控制模型和决策模型。有序是指这些模型是分别在系统的不同开发阶段及开发层次一同建立的。建立系统常用的基本工具是E—R图。经过改进后称为信息建模法,后来又发展为语义数据建模方法,并引入了许多面向对象的特点。

信息建模可定义为实体或对象、属性、关系、父类型/子类型和关联对象。此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实体和关系,基本工具是E-R图,其基本要素由实体、属性和联系构成。该方法的基本策略是从现实中找出实体,然后再用属性进行描述。

(4)面向对象的分析力法。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的关键是识别问题域内的对象,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三类模型,即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面向对象主要考虑类或对象、结构与连接、继承和封装、消息通信,只表示面向对象的分析中几项最重要特征。类的对象是对问题域中事物的完整映射,包括事物的数据特征(即属性)和行为特征(即服务)。

 二.以“未来的图书是什么样的?”为例给出您的分析和设计

现在书籍大多以两种形态呈现:纸质书和电子书。电子书方便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阅读,价格相对较低,网上也有大量免费资源可以获取,并且kindle等阅读器也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支持;纸质书虽不便于携带,但可以边看边做笔记,也可以带来专注的阅读体验,并且纸质给阅读者实实在在的拥有感。

结合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我觉得未来的图书会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1.从作者角度来看

可以保护作者的著作权,杜绝盗版书籍(主要是电子书)的传播。作者发表自己的书籍速度更快了,作者可以选择写纸质或者电子版书籍,内容可以不断变化,适应市场的同时,能够给用户带来知识的洗礼。在未来,电子书发展的同时,纸质书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纸质书能带给用户别样的感受,这是电子书所代替不了的。所以作者可以在纸质书和电子书两个方面都进行加强,当然更多的偏向于电子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电子书的功能将会更加强大,VR,机器人,故作为作者,要跟上技术的发展。

2.从读者角度来看

未来的电子书,就是把图书“电子化”。利用光电技术能把浩瀚的典籍浓缩存储在一个直径为0.13米的激光磁盘里。一套9000百万个条目的百科全书贮存在里面,只占磁盘总存储量的1/5空间,还有4/5的空间可以利用。这种用磁盘存贮的图书就是电子图书。

电子图书能看能听,有文字,还有叙述和音乐,图书中的照片和插图以动画的形式出现,看电子图书给人以音文并茂的享受。

未来电子书的每一页上都设置了数百万个微小容器,每个微小密封的容器里都装有微小粒子。

每个页码上微小容器的数目都非常多。一个“上”字可能就要设置1000个微小容器。容器的数目越多,字的清晰度就越高。如果每页尺寸一定,字体尺寸越小,那么小容器的数目就会随之增加。

因未来电子书的文字是电子形式,所以它是可操纵的,可以随时更换新的内容、新的版面、新的字形、新的图像。

另外,如果阅读者年纪大了,看不见小号字体,那么可以放大页面上的字体。如果阅读者爱在书上作批语,可以随时缩小文字所占的版面,增大页边空白处,这些写入的内容可以通过微型处理器存储起来。

当你购买的“未来电子书”,内含目录不是一本专著时,你还可以在读完一本专著后,通过电子记忆卡输入第二本书的内容。

如果你想往未来电子书中输入新内容时,你必须先进入网络空间,去查阅电子出版物的书目,选定你所需要的书后,按下输入键后,一部长篇小说花不了一分钟,就可以完成输入操作。然后,你就可以在任何地方阅读这些新内容。今后,家庭影院的影视节目内容和电子游戏的节目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络输入到未来电子书中。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qinimmanuel/p/12024947.html

时间: 2024-10-09 21:16:07

创新产品的需求分析:未来的图书是什么样的?的相关文章

创新产品的需求分析:未来的图书会是什么样子?

如何对需求不确定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和设计?简要总结一下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快速原型模型:在开发真实系统之前,构造一个原型,在该原型的基础上,逐渐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工作. 流程: 1.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2.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 优点: 1.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项目开发风

创新产品的需求分析:未来的图书会是什么样子

课堂上老师关于这个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探讨,关于老师让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能碍于各种原因,并没有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倒是讲述了不少自己的想法,下面我来讲述一下关于未来图书会是什么样子我自己的思考, 首先我想说明的一点是,我的想法可能与老师不太一样,课堂上老师的论述偏爱于电子化的书的方便与各种优势,可能会取代纸质书籍,当然这个趋势确实是如此,而且kindle等电子产品各种对视力的保护,阅读时尽量优化用户体验,让用户感觉在阅读纸质书籍一样,但是我觉得电子书籍永远完全取代纸质书籍,永远用法给予

未来的图书会是什么样子——现象学方法在创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创新产品的需求分析:未来的图书会是什么样子? 1 如何对需求不确定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和设计? 在系统工程及软件工程中,需求分析指的是在创建一个新的或改变一个现存的系统或产品时,确定新系统的目的.范围.定义和功能时所要做的所有工作.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关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分析员和软件工程师确定顾客的需要.只有在确定了这些需要后他们才能够分析和寻求新系统的解决方法.[1] 创新产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围绕技术的创新,每有一种新技术被开发出来,就可以应用到不同的需求上面:另一种是围绕需求

需求分析:未来的图书会是怎么样的?

需求分析:未来的图书会是怎么样的 如何对需求不确定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和设计? 因为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迎合用户的需求,即使是对于创新型的产品.用户的体验以及用户的需求肯定是要放在核心位置上的,除了用考量用户的需求之外,还需要考虑产品的维护以及产品的运营的需求,因为一款强大的有生命力的产品是肯定离不开运维的.虽然对于创新的产品,这些需求比较难做,但什么领域都是由创新而来的,而且从之前的设计中,总可以获得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 1.首先要做的是确定产品的设计方向,首先提取出设计需求的共性的部分.

未来的图书是什么样子

需求分析也称为软件需求分析.系统需求分析或需求分析工程等,是开发人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准确理解用户和项目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具体要求,将用户非形式的需求表述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从而确定系统必要功能的过程.从需求分析的角度看未来的图书是什么样子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如何对需求不确定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和设计 需求分析是软件计划阶段的重要活动,也是软件生存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对创新型产品的需求分析,该阶段需要将用户非形式的需求表述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获得准确

未来的图书是什么样的?

1.需求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图书的发展也应该如同电脑和手机一样越来越智能化,当它的发展在考虑到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应该要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对未来图书的存在形式进行设计之前就应该先充分考虑到当前形式图书的局限性以及他的改进策略.就我个人而言目前图书有着以下几个痛点: 1.1.携带不方便,这是制约了现代人们在地铁上通勤碎片化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没人背着一两斤的书上班,所以未来图书的主要一个升级点就是便携性: 1.2.信息的携带量,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当下一本书所携带的信息量太少,一本书的数据量太

未来的图书会是什么样子?

一.对需求不确定的创新产品的分析和设计 1.首先明确需求的方向,涉及到的领域 比如未来图书的例子,与数据传播方式的方式有关,包括纸质印刷行业.电子产品行业.知识产业等等.产品的定位需要明确. 2.对相关领域进行充分调研分析 调研在相关产业的已有应用,观察市场意见,定义并描述设计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方案设计 分析各种实现方式的可行性:在现阶段的技术发展条件下,能否实现需要的创新产品. 需要保证一定的创新性:如果已经有完全成熟的同类产品,可以参考借鉴,但这不算是创新产品的范畴了:如果没有特别相

小组项目———图书管理系统之?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 一个成功的图书管理系统能提供快速的图书信息检索功能.快捷的图书借阅.归还流程,为管理者与读者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数据处理手段,本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良好的系统性能,友好的用户界面. 2.系统应该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和较高的处理效率,便于使用和维护. 3.采用成熟技术开发,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长的生命周期. 4.系统尽量简化图书馆管理员的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5.简化数据查询,统计难度. 需求规格说明书: (1)在启动系统后,首先是登陆界面,根据用户输入判断用户身份是

《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目录 一.引言 1 1.2项目背景 1 二.任务概述 2 2.2用户特点 2 2.3需求概述 2 2.4功能的规定 3 三.功能需求 3 3.1功能划分 3 3.2功能描述 4 四.性能需求 4 4.1数据精确度 4 4.2系统响应时间 4 4.3适应性 4 4.4.输入输出要求 5 4.5.数据管理 5 4.6.故障处理要求 5 4.7.其他专门要求 5 五.运行需求 5 5.1.设备 5 5.2支持软件 6 5.3接口 6 5.3.1用户接口 6 5.4控制 6 六.数据描述 7 6.1静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