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人性本无善恶,逐利而已。最近看论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则认为:君子小人皆逐利耳。
生命最本质的一点,就是求生存,求延续,这可以说是一切生命的共通点。从最低等生命到人类的不断进化中,利益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从“生存,延续”到“快乐、满足、幸福、尊严、价值”等。人性最本质的一点,就是逐利,逐“私利”,无论君子还是小人。一个人存在于世上,总是面对许多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结果,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最有利的。我觉得利益有两种,但是又有两种不同的分法。利益可以分为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也可以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首先来探讨利益的第一种分法。如果“利益”可以分为“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那么我在此不妨冒昧的对“利益”一词作重新的定义:利益就是一个人当前的快乐和满足及对未来快乐和满足的预期。比如说:我现在饿了,吃了碗拉面,会感到快乐和满足,这是属于当前的快乐满足,这时手机响了,上司打电话给我说,下个月给我加工资,我很开心,实际上加工资的好处现在并没有体现出来,但是其好处是可以预期的,那就是到时候,我可以有更多的钱买更多的拉面吃。并非说长期利益就是指下个月发生的,也并非说只有未来加工资才算长期利益,短期利益是现在确实感受到的快乐和满足,如当前的物质享受,精神愉悦,长期利益则是某种快乐和满足现在不一定发生,但是可以预期到的,比如社交、人际关系、家庭、个人价值等。
我们总是面临着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取舍。人生在世,总是面对许多的选择,我们有自由去做各种选择,但是却没有自由不作选择。有时我们得到了短期的享受,却要以失去某些长期的利益为代价,世事往往不能十全十美。我有时要在美食和阅读之间取舍,享受美食在生命的进行时里可以得到很大的满足感,而一本好书则可以让我获得更大的智慧在生命的未来时里追逐幸福。
因为人其实总是活在当前的,当前的快乐、享受能够给身体和头脑带来最大的愉悦感,所以人天生就会倾向追求短期的利益。小孩子是最真诚的,他总是追求当前的最真实的快乐,他不需要掩饰,他会把他最心爱的玩具藏起来,除非父母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好的,他不应该把玩具藏起来,而应该和伙伴们一起玩,这样比一个人玩会更开心,并且他这样做,以后伙伴们也会把玩具给他玩的。父母希望孩子不要小的时候养成自私的性格,而教育孩子的方式总是这样的:你现在也许可以得到这个,但是如果你学会妥协学会放弃,你未来可能得到更多,你应该学会预期。道德和价值观就是这样慢慢的在小孩子的头脑中培养起来了。
我们因为道德和价值观的差异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有不同的权衡,这些差异主要来源于成长的环境和教育,而我们在生活中的情绪、感觉有时更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现实中的选择。被美色挑逗的男人很难摆脱眼前的诱惑,即使他知道这对他未来的生活可能造成极大的破坏;愤怒着的人很难理智的思考,暴力也许会带来很大的快感,但后悔会接踵而至;嫉妒中的女人有很大的杀伤力,不过女人之间的战争最后可能是两败俱伤。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间的权衡在人生中无处不在,只是理智的天平随时会因为情感而失去平衡。
社会是由无数个追逐私利的个体组成,正是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极大的影响了个人对利益的权衡。假想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仅追求短期利益,也就是说他们做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当前利益最大化,这样每个人都会尽可能的去侵犯别人的利益来为自己谋私利,人们会偷窃、抢劫、谋杀、强暴,他们不会去预期这样做自身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这样的社会最终会毁灭。其实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人类个体的集合形成的社会会不断进化,并逐渐产生一些约束,这些约束可以是外在的社会制度,也可以是内在的道德和价值观,它们共同制约着个人追逐利益的行为,并把无数个人追逐私利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最终满足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
内在的道德和价值观是制约个人求私利的巨大力量,它使个人把原来需要预期的长期利益固化到短期利益当中去。比如说,“不要随地吐痰、扔垃圾”其实不符合每个人的短期利益,但是它是有益于我们社会中每个人的长期利益的,因为如果大多数人都随地吐痰、扔垃圾,则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污秽不堪的环境中很难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反之,我们每一个人的长期的幸福感将会提高。以上所谈的不利和有利的局面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本来是需要去思考去预期的,但是每一个人在扔垃圾前都要思考半天其厉害关系是难以想象的,而社会的进步总是让我们可以用更少的成本做更多的事,于是罚款制度、道德约束就产生了,罚款制度使我们可以更容易去预期“随地吐痰、扔垃圾”的严重后果,就是金钱上的损失,而对于道德约束,设想一个人在鸟语花香的公园里,刚吃完一包薯片,手里拿着包装袋,面临选择是图反便随手扔到地上,还是多走几步路扔到垃圾桶里,他把东西随手扔了,可以节省了一点点的时间和体力,增加了一点点短期的利益,但如果他是一个道德教育的“受害者”,这样做则会让他的公民道德受到谴责,会让他现在增加了一点痛苦,当这种违反道德产生的痛苦大于获得的利益时,他就会选择走多几步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而我们这些不在场的人们也会因为公共环境少了一件垃圾而多了一点未知的幸福。也就是说,道德把人们长期利益的损失转换为短期的痛苦,或者把长期利益的增加转换为短期的快乐,从而简化了人们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复杂权衡。道德约束比社会制度约束有更高的效率,因为制度需要人员去制订、执行、监督和维护,而道德除了开始的道德教育需要投入之外几乎是零成本的。
先写那么多吧,写得多了,思维也有些混乱了。大概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无论什么人,都是追逐个人利益的,包括现在的快乐满足,也包括对未来快乐和满足的预期,人总是在眼前的利益与未来长期的利益间权衡取舍,而每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差异导致他们进行权衡时会有不同的选择。孔子所讲的君子和小人也无非是权衡之不同罢了,君子看重长期利益,而小人倾向追求短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