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行代码实现简版react🔥

200行代码实现简版react??

现在(2018年)react在前端开发领域已经越来越??了,我自己也经常在项目中使用react,但是却总是好奇react的底层实现原理,多次尝试阅读react源代码都无法读下去,确实太难了。前不久在网上看到几篇介绍如何自己动手实现react的文章,这里基于这些资料,并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从0开始仅用200行代码实现一个简版react,相信看完后大家都会对react的内部实现原理有更多了解。但是在动手之前我们需要先掌握几个react相关的重要概念,比如组件(类)组件实例的区别、diff算法以及生命周期等,下面依次介绍下,熟悉完这些概念我们再动手实现。

1 基本概念:Component(组件)、instance(组件实例)、 element、jsx、dom

首先我们需要弄明白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最开始学习react的时候我也有些疑惑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前几天跟一个新同学讨论一个问题,发现他竟然也分不清组件组件实例,因此很有必要弄明白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于联系,本篇后面我们实现这个简版react也是基于这些概念。

Component(组件)

Component就是我们经常实现的组件,可以是类组件class component)或者函数式组件functional component),而类组件又可以分为普通类组件(React.Component)以及纯类组件(React.PureComponent),总之这两类都属于类组件,只不过PureComponent基于shouldComponentUpdate做了一些优化,这里不展开说。函数式组件则用来简化一些简单组件的实现,用起来就是写一个函数,入参是组件属性props,出参与类组件render方法返回值一样,是react element(注意这里已经出现了接下来要介绍的element哦)。 下面我们分别按三种方式实现下Welcome组件:

// Component
class Welcome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h1>Hello, {this.props.name}</h1>;
    }
}
复制代码
// PureComponent
class Welcome extends React.Pure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h1>Hello, {this.props.name}</h1>;
    }
}
复制代码
// functional component
function Welcome(props) {
    return <h1>Hello, {props.name}</h1>;
}
复制代码
instance(组件实例)

熟悉面向对象编程的人肯定知道实例的关系,这里也是一样的,组件实例其实就是一个组件类实例化的结果,概念虽然简单,但是在react这里却容易弄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家在react的使用过程中并不会自己去实例化一个组件实例,这个过程其实是react内部帮我们完成的,因此我们真正接触组件实例的机会并不多。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下面要介绍的element,因为我们通常写的jsx其实就是element的一种表示方式而已(后面详细介绍)。虽然组件实例用的不多,但是偶尔也会用到,其实就是refref可以指向一个dom节点或者一个类组件(class component)的实例,但是不能用于函数式组件,因为函数式组件不能实例化。这里简单介绍下ref,我们只需要知道ref可以指向一个组件实例即可,更加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看react官方文档Refs and the DOM

element

前面已经提到了element,即类组件render方法以及函数式组件的返回值均为element。那么这里的element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纯对象(plain object),而且这个纯对象包含两个属性:type:(string|ReactClass)props:Object,注意element并不是组件实例,而是一个纯对象。虽然element不是组件实例,但是又跟组件实例有关系,element是对组件实例或者dom节点的描述。如果typestring类型,则表示dom节点,如果typefunction或者class类型,则表示组件实例。比如下面两个element分别描述了一个dom节点和一个组件实例

// 描述dom节点
{
  type: ‘button‘,
  props: {
    className: ‘button button-blue‘,
    children: {
      type: ‘b‘,
      props: {
        children: ‘OK!‘
      }
    }
  }
}
复制代码
function Button(props){
  // ...
}

// 描述组件实例
{
  type: Button,
  props: {
    color: ‘blue‘,
    children: ‘OK!‘
  }
}
复制代码
jsx

只要弄明白了element,那么jsx就不难理解了,jsx只是换了一种写法,方便我们来创建element而已,想想如果没有jsx那么我们开发效率肯定会大幅降低,而且代码肯定非常不利于维护。比如我们看下面这个jsx的例子:

const foo = <div id="foo">Hello!</div>;
复制代码

其实说白了就是定义了一个dom节点div,并且该节点的属性集合是{id: ‘foo‘}childrenHello!,就这点信息量而已,因此完全跟下面这种纯对象的表示是等价的:

{
  type: ‘div‘,
  props: {
    id: ‘foo‘,
    children: ‘Hello!‘
  }
}
复制代码

那么React是如何将jsx语法转换为纯对象的呢?其实就是利用Babel编译生成的,我们只要在使用jsx的代码里加上个编译指示(pragma)即可,可以参考这里Babel如何编译jsx。比如我们将编译指示设置为指向createElement函数:/** @jsx createElement */,那么前面那段jsx代码就会编译为:

var foo = createElement(‘div‘, {id:"foo"}, ‘Hello!‘);
复制代码

可以看出,jsx的编译过程其实就是从<>这种标签式写法到函数调用式写法的一种转化而已。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只需要简单实现下createElement函数不就可以构造出element了嘛,我们后面自己实现简版react也会用到这个函数:

function createElement(type, props, ...children) {
    props = Object.assign({}, props);
    props.children = [].concat(...children)
      .filter(child => child != null && child !== false)
      .map(child => child instanceof Object ? child : createTextElement(child));
    return {type, props};
}
复制代码
dom

dom我们这里也简单介绍下,作为一个前端研发人员,想必大家对这个概念应该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可以这样创建一个dom节点div

const divDomNode = window.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复制代码

其实所有dom节点都是HTMLElement类的实例,我们可以验证下:

window.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instanceof window.HTMLElement;
// 输出 true
复制代码

关于HTMLElementAPI可以参考这里:HTMLElement介绍。因此,dom节点是HTMLElement类的实例;同样的,在react里面,组件实例组件类的实例,而element又是对组件实例dom节点的描述,现在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大家应该都清楚了吧。介绍完了这几个基本概念,我们画个图来描述下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 虚拟dom与diff算法

相信使用过react的同学都多少了解过这两个概念:虚拟dom以及diff算法。这里的虚拟dom其实就是前面介绍的element,为什么说是虚拟dom呢,前面咱们已经介绍过了,element只是dom节点或者组件实例的一种纯对象描述而已,并不是真正的dom节点,因此是虚拟dom。react给我们提供了声明式的组件写法,当组件的props或者state变化时组件自动更新。整个页面其实可以对应到一棵dom节点树,每次组件props或者state变更首先会反映到虚拟dom树,然后最终反应到页面dom节点树的渲染。

那么虚拟domdiff算法又有什么关系呢?之所以有diff算法其实是为了提升渲染效率,试想下,如果每次组件的state或者props变化后都把所有相关dom节点删掉再重新创建,那效率肯定非常低,所以在react内部存在两棵虚拟dom树,分别表示现状以及下一个状态setState调用后就会触发diff算法的执行,而好的diff算法肯定是尽可能复用已有的dom节点,避免重新创建的开销。我用下图来表示虚拟domdiff算法的关系:

react组件最初渲染到页面后先生成第1帧虚拟dom,这时current指针指向该第一帧。setState调用后会生成第2帧虚拟dom,这时next指针指向第二帧,接下来diff算法通过比较第2帧第1帧的异同来将更新应用到真正的dom树以完成页面更新。

这里再次强调一下setState后具体怎么生成虚拟dom,因为这点很重要,而且容易忽略。前面刚刚已经介绍过什么是虚拟dom了,就是element树而已。那element树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render方法返回的嘛,下面的流程图再加深下印象:

其实react官方对diff算法有另外一个称呼,大家肯定会在react相关资料中看到,叫Reconciliation,我个人认为这个词有点晦涩难懂,不过后来又重新翻看了下词典,发现跟diff算法一个意思:可以看到reconcile消除分歧核对的意思,在react语境下就是对比虚拟dom异同的意思,其实就是说的diff算法。这里强调下,我们后面实现部实现reconcile函数,就是实现diff算法。

3 生命周期与diff算法

生命周期diff算法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我们以componentDidMountcomponentWillUnmountComponentWillUpdate以及componentDidUpdate为例说明下二者的关系。我们知道,setState调用后会接着调用render生成新的虚拟dom树,而这个虚拟dom树与上一帧可能会产生如下区别:

  1. 新增了某个组件;
  2. 删除了某个组件;
  3. 更新了某个组件的部分属性。

因此,我们在实现diff算法的过程会在相应的时间节点调用这些生命周期函数。

这里需要重点说明下前面提到的第1帧,我们知道每个react应用的入口都是:

ReactDOM.render(
    <h1>Hello, world!</h1>,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
复制代码

ReactDom.render也会生成一棵虚拟dom树,但是这棵虚拟dom树是开天辟地生成的第一帧,没有前一帧用来做diff,因此这棵虚拟dom树对应的所有组件都只会调用挂载期的生命周期函数,比如componentDidMountcomponentWillUnmount

4 实现

掌握了前面介绍的这些概念,实现一个简版react也就不难了。这里需要说明下,本节实现部分是基于这篇博客的实现Didact: a DIY guide to build your own React。 现在首先看一下我们要实现哪些API,我们最终会以如下方式使用:

// 声明编译指示
/** @jsx DiyReact.createElement */

// 导入我们下面要实现的API
const DiyReact = importFromBelow();

// 业务代码
const randomLikes = () => Math.ceil(Math.random() * 100);
const stories = [
    {name: "DiyReact介绍", url: "http://google.com", likes: randomLikes()},
    {name: "Rendering DOM elements ", url: "http://google.com", likes: randomLikes()},
    {name: "Element creation and JSX", url: "http://google.com", likes: randomLikes()},
    {name: "Instances and reconciliation", url: "http://google.com", likes: randomLikes()},
    {name: "Components and state", url: "http://google.com", likes: randomLikes()}
];

class App extends DiyReact.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
            <div>
                <h1>DiyReact Stories</h1>
                <ul>
                    {this.props.stories.map(story => {
                        return <Story name={story.name} url={story.url} />;
                    })}
                </ul>
            </div>
        );
    }

    componentWillMount() {
        console.log(‘execute componentWillMount‘);
    }

    componentDidMount() {
        console.log(‘execute componentDidMount‘);
    }

    componentWillUnmount() {
        console.log(‘execute componentWillUnmount‘);
    }
}

class Story extends Diy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tate = {likes: Math.ceil(Math.random() * 100)};
    }
    like() {
        this.setState({
            likes: this.state.likes + 1
        });
    }
    render() {
        const {name, url} = this.props;
        const {likes} = this.state;
        const likesElement = <span />;
        return (
            <li>
                <button onClick={e => this.like()}>{likes}<b>??</b></button>
                <a href={url}>{name}</a>
            </li>
        );
    }

    // shouldcomponentUpdate() {
    //   return true;
    // }

    componentWillUpdate() {
        console.log(‘execute componentWillUpdate‘);
    }

    componentDidUpdate() {
        console.log(‘execute componentDidUpdate‘);
    }
}

// 将组件渲染到根dom节点
DiyReact.render(<App stories={stories} />,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复制代码

我们在这段业务代码里面使用了rendercreateElement以及Component三个API,因此后面的任务就是实现这三个API并包装到一个函数importFromBelow内即可。

4.1 实现createElement

createElement函数的功能跟jsx是紧密相关的,前面介绍jsx的部分已经介绍过了,其实就是把类似html的标签式写法转化为纯对象element,具体实现如下:

function createElement(type, props, ...children) {
    props = Object.assign({}, props);
    props.children = [].concat(...children)
        .filter(child => child != null && child !== false)
        .map(child => child instanceof Object ? child : createTextElement(child));
    return {type, props};
}
复制代码
4.2 实现render

注意这个render相当于ReactDOM.render,不是组件render方法,组件render方法在后面Component实现部分。

// rootInstance用来缓存一帧虚拟dom
let rootInstance = null;
function render(element, parentDom) {
    // prevInstance指向前一帧
    const prevInstance = rootInstance;
    // element参数指向新生成的虚拟dom树
    const nextInstance = reconcile(parentDom, prevInstance, element);
    // 调用完reconcile算法(即diff算法)后将rooInstance指向最新一帧
    rootInstance = nextInstance;
}
复制代码

render函数实现很简单,只是进行了两帧虚拟dom的对比(reconcile),然后将rootInstance指向新的虚拟dom。细心点会发现,新的虚拟domelement,即最开始介绍的element,而reconcile后的虚拟dominstance,不过这个instance并不是组件实例,这点看后面instantiate的实现。总之render方法其实就是调用了reconcile方法进行了两帧虚拟dom的对比而已。

4.3 实现instantiate

那么前面的instance到底跟element有什么不同呢?其实instance指示简单的是把element重新包了一层,并把对应的dom也给包了进来,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我们调用reconcile进行diff比较的时候需要把跟新应用到真实的dom上,因此需要跟dom关联起来,下面实现的instantiate函数就干这个事的。注意由于element包括dom类型和Component类型(由type字段判断,不明白的话可以回过头看一下第一节的element相关介绍),因此需要分情况处理:

dom类型的element.typestring类型,对应的instance结构为{element, dom, childInstances}

Component类型的element.typeReactClass类型,对应的instance结构为{dom, element, childInstance, publicInstance},注意这里的publicInstance就是前面介绍的组件实例

function instantiate(element) {
    const {type, props = {}} = element;

    const isDomElement = typeof type === ‘string‘;

    if (isDomElement) {
        // 创建dom
        const isTextElement = type === TEXT_ELEMENT;
        const dom = isTextElement ? document.createTextNode(‘‘) : document.createElement(type);

        // 设置dom的事件、数据属性
        updateDomProperties(dom, [], element.props);
        const children = props.children || [];
        const childInstances = children.map(instantiate);
        const childDoms = childInstances.map(childInstance => childInstance.dom);
        childDoms.forEach(childDom => dom.appendChild(childDom));
        const instance = {element, dom, childInstances};
        return instance;
    } else {
        const instance = {};
        const publicInstance = createPublicInstance(element, instance);
        const childElement = publicInstance.render();
        const childInstance = instantiate(childElement);
        Object.assign(instance, {dom: childInstance.dom, element, childInstance, publicInstance});
        return instance;
    }
}
复制代码

需要注意,由于dom节点组件实例都可能有孩子节点,因此instantiate函数中有递归实例化的逻辑。

4.4 实现reconcile(diff算法)

重点来了,reconcilereact的核心,显然如何将新设置的state快速的渲染出来非常重要,因此react会尽量复用已有节点,而不是每次都动态创建所有相关节点。但是react强大的地方还不仅限于此,react16reconcile算法由之前的stack架构升级成了fiber架构,更近一步做的性能优化。fiber相关的内容下一节再介绍,这里为了简单易懂,仍然使用类似stack架构的算法来实现,对于fiber现在只需要知道其调度原理即可,当然后面有时间可以再实现一版基于fiber架构的。

首先看一下整个reconcile算法的处理流程:

可以看到,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处理:

  1. 如果是新增instance,那么需要实例化一个instance并且appendChild
  2. 如果是不是新增instance,而是删除instance,那么需要removeChild
  3. 如果既不是新增也不是删除instance,那么需要看instancetype是否变化,如果有变化,那节点就无法复用了,也需要实例化instance,然后replaceChild
  4. 如果type没变化就可以复用已有节点了,这种情况下要判断是原生dom节点还是我们自定义实现的react节点,两种情况下处理方式不同。

大流程了解后,我们只需要在对的时间点执行生命周期函数即可,下面看具体实现:

function reconcile(parentDom, instance, element) {
    if (instance === null) {
        const newInstance = instantiate(element);
        // componentWillMount
        newInstance.publicInstance
            && newInstance.publicInstance.componentWillMount
            && newInstance.publicInstance.componentWillMount();
        parentDom.appendChild(newInstance.dom);
        // componentDidMount
        newInstance.publicInstance
            && newInstance.publicInstance.componentDidMount
            && newInstance.publicInstance.componentDidMount();
        return newInstance;
    } else if (element === null) {
        // componentWillUnmount
        instance.publicInstance
            && instance.publicInstance.componentWillUnmount
            && instance.publicInstance.componentWillUnmount();
        parentDom.removeChild(instance.dom);
        return null;
    } else if (instance.element.type !== element.type) {
        const newInstance = instantiate(element);
        // componentDidMount
        newInstance.publicInstance
            && newInstance.publicInstance.componentDidMount
            && newInstance.publicInstance.componentDidMount();
        parentDom.replaceChild(newInstance.dom, instance.dom);
        return newInstance;
    } else if (typeof element.type === ‘string‘) {
        updateDomProperties(instance.dom, instance.element.props, element.props);
        instance.childInstances = reconcileChildren(instance, element);
        instance.element = element;
        return instance;
    } else {
        if (instance.publicInstance
            && instance.publicInstance.shouldcomponentUpdate) {
            if (!instance.publicInstance.shouldcomponentUpdate()) {
                return;
            }
        }
        // componentWillUpdate
        instance.publicInstance
            && instance.publicInstance.componentWillUpdate
            && instance.publicInstance.componentWillUpdate();
        instance.publicInstance.props = element.props;
        const newChildElement = instance.publicInstance.render();
        const oldChildInstance = instance.childInstance;
        const newChildInstance = reconcile(parentDom, oldChildInstance, newChildElement);
        // componentDidUpdate
        instance.publicInstance
            && instance.publicInstance.componentDidUpdate
            && instance.publicInstance.componentDidUpdate();
        instance.dom = newChildInstance.dom;
        instance.childInstance = newChildInstance;
        instance.element = element;
        return instance;
    }
}

function reconcileChildren(instance, element) {
    const {dom, childInstances} = instance;
    const newChildElements = element.props.children || [];
    const count = Math.max(childInstances.length, newChildElements.length);
    const newChildInstances = [];
    for (let i = 0; i < count; i++) {
        newChildInstances[i] = reconcile(dom, childInstances[i], newChildElements[i]);
    }
    return newChildInstances.filter(instance => instance !== null);
}
复制代码

看完reconcile算法后肯定有人会好奇,为什么这种算法叫做stack算法,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从前面的实现可以看到,每次组件的state更新都会触发reconcile的执行,而reconcile的执行也是一个递归过程,而且一开始直到递归执行完所有节点才停止,因此称为stack算法。由于是个递归过程,因此该diff算法一旦开始就必须执行完,因此可能会阻塞线程,又由于js是单线程的,因此这时就可能会影响用户的输入或者ui的渲染帧频,降低用户体验。不过react16中升级为了fiber架构,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4.5 整体代码

把前面实现的所有这些代码组合起来就是完整的简版react,不到200行代码,so easy~!完整代码见DiyReact

5 fiber架构

react16升级了reconcile算法架构,从stack升级为fiber架构,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stack架构的缺点,那就是使用递归实现,一旦开始就无法暂停,只能一口气执行完毕,由于js是单线程的,这就有可能阻塞用户输入或者ui渲染,会降低用户体验。

fiber架构则不一样。底层是基于requestIdleCallback来调度diff算法的执行,关于requestIdleCallback的介绍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关于js事件循环的文章javascript事件循环(浏览器端、node端)requestIdlecallback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空闲时间来完成任务。注意这里的空闲时间就是相对于那些优先级更高的任务(比如用户输入、ui渲染)来说的。

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fiber这个名称的由来,因为我一开始就很好奇为什么叫做fiberfiber其实是纤程的意思,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大家可以看维基百科的解释Fiber (computer science)。其实就是想表达一种更加精细粒度的调度的意思,因为基于这种算法react可以随时暂停diff算法的执行,而后有空闲时间了接着执行,这是一种更加精细的调度算法,因此称为fiber架构。本篇对fiber就先简单介绍这些,后面有时间再单独总结一篇。

6 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以下资料:

  1. React Components, Elements, and Instances
  2. Refs and the DOM
  3. HTMLElement介绍
  4. Didact: a DIY guide to build your own React
  5. Lin Clark - A Cartoon Intro to Fiber - React Conf 2017
  6. Let’s fall in love with React Fiber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angycun/p/10141559.html

时间: 2024-10-11 17:57:08

200行代码实现简版react🔥的相关文章

第一行代码 Android 第二版到货啦

今日android第一行代码[第二版]已到,收获的季节到了 先看一下封面 书签: 以后就把空闲时间送给它吧 先来看一下本书的目录: 第1章 开始启程--你的第1行Android代码 第2章 先从看得到的入手--探究活动 第3章 软件也要拼脸蛋--UI开发的点点滴滴 第4章 手机平板要兼顾--探究碎片 第5章 全局大喇叭--详解广播机制 第6章 数据存储全方案--详解持久化技术 第7章 跨程序共享数据--探究内容提供器 第8章 丰富你的程序--运用手机多媒体 第9章 看看精彩的世界--使用网络技术

从零开始学C语言,200行代码完成一个打字母游戏!

很多刚开始学习编程的同学都希望自己可以去开发一些游戏,当学习了c语言的时候却发现总是用c语言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今天我就分享给大家一个我学习c语言时候学到的一些好玩的东西,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保持对编程的兴趣. 创一个小群,供大家学习交流聊天如果有对学C++方面有什么疑惑问题的,或者有什么想说的想聊的大家可以一起交流学习一起进步呀.也希望大家对学C++能够持之以恒C++爱好群,如果你想要学好C++最好加入一个组织,这样大家学习的话就比较方便,还能够共同交流和分享资料,给你推荐一个学习的组织:快乐学习

200行代码打造超越一线互联网公司的换肤架构

本专栏专注分享大型Bat面试知识,后续会持续更新,喜欢的话麻烦点击一个关注 面试官: 网易云QQ的换肤是怎么做到的,你对换肤有了解吗?看过换肤的原理没? 心理分析:没有接触过换肤技术 第一次听到该名词肯定会很茫然.面试官考的是对资源加载,监听布局,有没有了解.本文从换肤实战一对一讲解.告诉你如何做以及实现.文章末尾带换肤项目源码 求职者: 从监听布局开始到 换肤原理,详细给面试官讲解换肤的原理 接下来我们一起分享这篇干货. Android的主题换肤 ,可插件化提供皮肤包,无需Activity的重

winform实现QQ聊天气泡200行代码

c# winform实现QQ聊天气泡界面,原理非常简单,通过webKitBrowser(第三方浏览器控件,因为自带的兼容性差)加载html代码实现,聊天界面是一个纯HTML的代码,与QQ的聊天界面可以比拟,很不错,因为是html所以扩展性非常大,点击发送按钮可以将文本框的文字加入聊天里,项目开发过程遇到几个难点都解决了,如: 1.怎么在聊天新消息插入后将滚动条滚动到最底部,这里我网上搜索了webKitBrowser的滚动条用法找不到,所以这里我用了锚点链接通过每次加载html用js跳到锚点实现滚

【分享】我们用了不到200行代码实现的文件日志系统,极佳的IO性能和高并发支持,附压力测试数据

很多项目都配置了日志记录的功能,但是,却只有很少的项目组会经常去看日志.原因就是日志文件生成规则设置不合理,将严重的错误日志跟普通的错误日志混在一起,分析起来很麻烦. 其实,我们想要的一个日志系统核心就这2个要求: 日志文件能够按照 /_logs/{group}/yyyy-MM/yyyy-MM-dd-{sequnce}.log 这样的规则生成: 调用写日志的方法能够带 group 这个字符串参数,差不多是这样:LogHelper.TryLog(string group, string messa

C#代码规范(简版)

目的 1.方便代码的交流和维护. 2.不影响编码的效率,不与大众习惯冲突. 3.使代码更美观.阅读更方便. 4.使代码的逻辑更清晰.更易于理解. 在C#中通常使用的两种编码方式如下 Camel(驼峰式): 大小写形式-除了第一个单词,所有单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他字母小写. Pascal(帕斯卡): 大小写形式-所有单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他字母小写. (经与合作同学讨论,本次采用类似驼峰命名法) C#代码规范 1. 类型(类.结构.委托.接口).字段.属性.方法.事件的命名 优先考虑使用英文(尽量

Android LBS 百度地图(参考: 《第一行代码》第二版(郭霖著)11.3.4 显示看得懂的定位信息:准确文字地址)

经纬度不能直接转换为人的准确认知,需要显示文字信息. currentPosition.append("地址:").append(location.getAddrStr()).append("\n"); Log.d("map Address",location.getAddrStr()+""); currentPosition.append("国家:").append(location.getCountry(

200行Python代码实现2048

200行Python代码实现2048 一.实验说明 1. 环境登录 无需密码自动登录,系统用户名shiyanlou 2. 环境介绍 本实验环境采用带桌面的Ubuntu Linux环境,实验中会用到桌面上的程序: LX终端(LXTerminal): Linux命令行终端,打开后会进入Bash环境,可以使用Linux命令 GVim:非常好用的编辑器,最简单的用法可以参考课程Vim编辑器 3. 环境使用 使用GVim编辑器输入实验所需的代码及文件,使用LX终端(LXTerminal)运行所需命令进行操

只用200行Go代码写一个自己的区块链!

Coral Health · 大约23小时之前 · 220 次点击 · 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 不到1分钟之前 开始浏览 区块链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广大读者都听说过比特币,或许还有智能合约,相信大家都非常想了解这一切是如何工作的.这篇文章就是帮助你使用 Go 语言来实现一个简单的区块链,用不到 200 行代码来揭示区块链的原理!高可用架构也会持续推出更多区块链方面文章,欢迎点击上方蓝色『高可用架构』关注. “用不到200行 Go 代码就能实现一个自己的区块链!” 听起来有意思吗?有什么能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