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 -- 人类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类的心理行为模式 --《影响力》

《影响力》一书从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六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人的社会心理行为模式,从而为我们平常的一些“一按就播放”的无意识行为、买卖博弈、政商常用伎俩等行为作了很好的阐述。以下分别从这六个方面陈述自己的学习心得!

1、影响力的武器

1)人们总是想理性决策,但事实上人们经常是被感性思维模式所左右,认知大多数人的感性思维模式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影响他人的行为。

比如,在购买自己不了解的产品和服务时,总是被“昂贵=优质”、“便宜=劣质”、“一分钱一分货”、“能占便宜”的公式左右。

2)企业在营销和管理决策时,应努力理解你的顾客与员工的通常思维模式和行为决策规律,不要试图与其冲突、对抗。比如,人们看到装修豪华的餐厅,通常会认为您的菜品很昂贵,所以如果你开的是低档餐厅和快餐,最好不要再装修上走豪华路线。

1.1 插队实验

一个心理学家跑到图书馆,请排队等候复印的人帮她一个小忙。

"对不起,我有5页纸要复印,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呢?"。当她这样说时,60%的人答应了。然后,她换了一种说法:"对不起,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呢?因为我要复印几页纸。"她只多加了两个字"因为",但同意的人居然增加到了93%。

虽然心理学家早就知道,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但是这个实验证明,只是听到"因为"两个字,人们就会认为她是有理由的,从而给予帮助。这证明了人类存在心理定势,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

2、互惠(Reciprocity)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以说古今中外这种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观念已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甚至中国儒教倡导的以德报怨更是深化了这种意识!当然好的传统美德,仍需继续发扬光大。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有效武器可以被别人加以利用,用于商道政道。若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好办法!

2.1 募捐信实验

美国伤残军人协会每年发出很多募捐信,经过统计,18%的收信人会捐款。

有一年,该协会主动在信中放了一个小礼物(比如背面涂了不干胶的标签),结果捐款率几乎翻了一倍,35%的收信人捐款了。

说明人们存在"互惠心理",接受别人的礼物后会有一种负债感,觉得自己应该回报。所以,先给予别人一点小恩小惠,然后再提出请求,将会大大提高对方答应请求的可能性。

2.2 陪同参观实验

心理学家来到大学校园,询问大学生们是否愿意陪一群少年犯去参观动物园,只有17%学生表示愿意。

心理学家换了一种说法,先问你是否愿意每周为少年犯提供2小时的咨询服务,至少坚持两年?所有人都表示不愿意。心理学家又问,那么你是否愿意陪他们去参观一次动物园呢?这一次,50%的学生表示愿意。

可以看到,让对方先拒绝一个更大的请求,会使得另一个较小的请求被接受的可能性上升三倍。心理学的解释是,人们不喜欢有负债感,当你拒绝对方的时候就会形成潜在的负债感,即使你实际上没有欠对方任何东西。为了做到不亏欠,人们往往会同意第二个较小的请求。另一方面,这里还涉及心理学的对比原理,因为两个请求形成对比,使得第二个请求看上去不那么过分,所以更有可能得到同意。

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如果你要向别人推销,就要先展示质次价高的商品;如果你要向别人借钱,就要先开口借一个很高的金额。这样会增加第二个请求被接受的可能性。

3、承诺和一致(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言行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反之则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是精神有毛病的。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做出选择或采取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来压力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会想方设法以行动证明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正如之前在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一样,经常会看到女主角要求男主角对天发誓,这样虽然在观众看来很可笑,但是当你身处发誓一方的立场时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

3.1 看管物品实验

心理学家在海滩上随便找一个人作为实验对象,在离他1米的地方,放下浴巾,很放松地躺在上面,听着便携式收音机传出来的音乐。几分钟之后,心理学家从浴巾上爬起来,向大海走去。

过了一会,一个假扮的小偷来了,拿起收音机就走。通常情况下,实验对象都不愿冒险去阻拦那个小偷。在20次的实验中,只有4个人挺身而出。

心理学家改变做法,在下海游泳时,口头请求实验对象帮忙照看一下东西,所有实验对象都答应了。当小偷再来拿收音机时,20个实验对象中有19个人挺身而出。他们追赶着小偷,叫他停下来,要求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而且大多数人都会冲上去拉住他,或者干脆把收音机从他手里夺过来。

这是因为人们希望能够遵守承诺。人们在心理上有一种要与过去的所作所为保持一致的愿望。一旦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有一种压力要与它保持一致,证明之前所做的决策。

3.2 公益广告牌实验

心理学家假扮成义工,在加州的一个居民区内,挨家挨户地向居民们提出请求,希望允许在社区草地上树立一块超大的公益广告牌。

为了让居民了解广告牌竖起来之后的样子,他们展示了一张照片:一栋漂亮的房子几乎被广告牌遮得严严实实,广告牌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小心驾驶"。83%的居民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个要求。

心理学家又换了一个社区,先向居民询问,是否同意树立一块宣传安全驾驶的小牌子。这个请求不算什么,几乎所有人都答应了。两个星期后,心理学家拿着同一张大广告牌的照片,再来征求居民同意,这次只有24%的居民拒绝这个要求。

人们之所以对同一张广告牌,产生不同的态度。原因就是一旦人们之前同意了某个请求,后面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他会答应陌生人的请求,努力与自己过去的承诺保持一致。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公开选择了某种立场之后,马上就产生一种维持这个立场的压力,因为他想在别人眼里显得前后一致。而且,知道你的立场的人越多,你就越不愿意去改变它。所以,让对方信守承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把承诺写下来,再尽量多地向他人展示。

4、社会认同(Social Proof)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为对多数人来说,很多意见都是人云亦云,抱着从众心理把跟自己相似的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而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而那些另类却很容易受到排挤,他们因为能看透真相而与众不同,这也成为了招封杀的理由!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判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4.1 怕狗的小朋友实验

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怕狗的幼儿园小朋友,让他们每天花20分钟观看一个小男孩高兴地与狗玩耍。结果,这一做法使得怕狗的儿童发生了明显变化。

仅仅在4天之后,就有67%的儿童愿意钻进圈着小狗的围栏里,与小狗玩耍。而且当其他人离开后,他们仍旧待在那里,亲热地拍打或抚摸小狗。

这说明周围人的做法对我们决定自己的行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4.2 旁观者实验

心理学家让一个纽约大学的学生,在马路上假装癫痫病发作。

当只有一个旁观者在场的时候, 85%的情况他会选择去帮助发病的大学生。当有5个旁观者在场的时候,大学生得到帮助的概率只有31%。

既然绝大部分单独经过的人,都会伸出援手,我们就很难说这是一个"冷漠的社会"。但是,与一般的看法相反,旁观者越多,实际上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反而变小了,这是为什么?

这种现象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心理学家认为,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当有多个旁观者时,每个人的责任感都会下降,"也许其他人会帮忙的,也许有人已经这样做了。"结果,没有一个人帮忙。第二个原因是,每个人看到其他人都没有行动,就认为既然大家都不担心,说明一切正常。而且,我们都不喜欢在别人面前显得慌乱。

重要的是认识到,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冷漠无情或缺乏善意,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是否有紧急事件发生,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责任去采取行动。如果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负有责任,他们的反应是非常迅速的。

所以当你遇到危险,正确的做法是从人群中挑出一个人来,盯着他,指着他,直接对他说:"你,穿蓝夹克的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叫一辆救护车来。"通过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你可以让周围的人了解你的处境、明确他们的责任、消除所有可能妨碍或延误救助的不确定性。

5、喜好(Liking)

“爱屋及乌”,现在很多公司借助铺天盖地的名人营销而赚得盆满钵满。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5.1 足球队的称呼实验

在期末考试结束以后,心理学家对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学生进行电话调查,询问他们该校足球队上一场比赛的输赢。

如果上一场比赛输了,只有17%的学生会说"我们的球队";如果上一场比赛赢了,用到"我们"这个词的学生就会增加到41%。

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人们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会产生好感。因为没人喜欢当失败者,所以人们更愿意与失败者保持距离或差异。

6、权威(Authority)

“跟着权威走”,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权威可以从一个人的头衔,衣着,身份标志等来展示。毕竟,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6.1 估计身高实验

心理学家将一位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访问者,依次介绍给澳大利亚某所大学五个班级的学生。但在每一个班上介绍他时,他的身份都不相同。

在第一个班上,他被介绍为学生;在第二个班上,他被介绍为实验员;在第三个班上,他被介绍为讲师;在第四个班上,他被介绍为高级讲师;而在第五个班上,他被介绍为教授。

当他离开之后,心理学家要学生们估计那位访问者的身高。结果发现,随着地位每一次升高,学生们估计的身高平均会增加1.5厘米。所以,当访问者是"教授"时比他是"学生"时,身高要高出6厘米。

这说明头衔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个人的头衔越显赫,人们对这个人的身高就估计得越高。这反映了人们仰视权威的心理。

6.2 闯红灯实验

心理学家让一名31岁的男子在好几个不同的地方,闯红灯横穿马路。

有一半时间,他穿着一套烫得很平整的高级西服,系着领带;而另一半时间,他穿着普通的工作服。后一种情况时,并没有多少人跟着他一起闯红灯;而前一种情况时,跟着他的人简直是成群结队。

这说明,人们很容易从服装去判断权威。如果对方穿着一套权威的衣服,大多数人会选择服从。

7、稀缺(Scarcity)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会对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7.1 品尝饼干实验

心理学家让一些消费者品尝同样的饼干。

有一半人的罐子里有10块饼干,而另一半人的罐子里只有2块饼干。结果可想而知,后一半人对饼干的评价更高。

这说明人们对稀缺的东西,会做出更高的评价。因此,与其告诉人们将会得到什么,不如告诉他们将会失去什么,这样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影响。

时间: 2024-10-13 14:01:05

《影响力》 -- 人类的心理行为模式的相关文章

【转】人类的心理行为模式----《影响力》笔记

网上流传一份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的推荐书单. 其中有一本心理学著作<影响力>,芒格是这么说的: "这本了不起的书,解释了我们如何被他人操控,可别犹豫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 据说,芒格特别喜欢这本书,还向它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Cialdini)赠送了一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值10万美元). 因为芒格的推荐,我就去读了这本书.它主要介绍了6种人类的心理行为模式,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具有说服力,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能

人类的心理行为模式(几个心理学实验)

看到几个挺有意思的实验,摘录下来: 实验1:插队 一个心理学家跑到图书馆,请排队等候复印的人帮她一个小忙."对不起,我有5页纸要复印,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呢?"当她这样说时,60%的人答应了.然后,她换了一种说法:"对不起,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呢?因为我要复印几页纸."她只多加了两个字"因为",但同意的人居然增加到了93%. 虽然心理学家早就知道,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但是这个实验证明,只是听到"因为

《人类简史》笔记

ausust 2013-09-12 21:13 第一周:什么是历史?把自13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开始的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的产生和相互作用称作“物理”阶段:大爆炸30万年之后,物质相互作用形成原子分子等复杂结构,此为“化学”阶段:40亿年前,地球上的粒子结合成更加复杂的结构,形成有机体/生命体,是“生物”阶段:7万年前,复杂有机体进化出智人种族,智人群体逐渐壮大演化出复杂的社会.文化结构,是“历史”阶段.历史是宇宙复杂演化中的一环,与前几者无明显界限.历史的几大分期:7万年前开始的认知革命,1

大脑的信息获取特点与记忆模式

我们的大脑透过五官接收到外在的事件,然后,我们的大脑会自动的对这些所接收的数据(事件)进行处理.在这个处理的过程中会自动的进行删减.扭曲和一般化. 1. 删减 什么是删减呢?我们的大脑在每秒钟会接收到超过两百万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数据太过于庞大,因些我们的大脑需要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删减.比如你要在火车站去接一个朋友,因为出站来的人太多了,所以你必须把你的注意力锁定在你朋友的这个形象上,这样才能让你快速定位找到你的朋友.那么,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把与你朋友无关的信息删减掉了.这个时候,有个小偷正准备在划

智能家居之情景模式被动系统

智能家居管家智能控制系统是一个自动化与智慧化的家居控制系统.系统可以根据主人主观意识随意的进行操作而运行.手机上点一点手指就是一个指令,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像触发我们系统的机关让他完成一系列工作.有时候我们连用手指点一下的麻烦都不需要,因为智能系统不仅仅可以解码我们的主动操控动作,还可以解码时间.地点.温度.湿度.等等相关的变量.我们可以根据各种变量的参数的变化给系统设置各种各样的被动功能.多种被动功能的组合形成一个个情景模式. 智能家居情景模式被动系统根据时间变量参数设置的早晨模式.午休模式.夜间

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分析

一. 由于各种客观非客观因素,我国的视频网站和欧美发达国家的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接下来就简单的分析介绍一下欧美和国内视频网站盈利模式. 因为对国外的视频网站不是很了解,所以在这里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国外视频网站不同于国内的盈利方式,欧美在版权这方面做得很完善,所以国外的视频网站可以通过购买某部(或某些)电影/剧集的网络播放权/网络首播权,之后通过收费收看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的网站的盈利渠道并提升浏览量,比如<越狱><冰与火之歌>等十分热门,但确只能在收费频道播放的剧

自适应共振理论网络 ART

引言 自适应共振理论的发源与现状 1976年, 美国 Boston 大学学者 G. A.Carpenter 提出自适应共振理论(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 , ART ), 他多年来一直试图为人类的心理和认知活动建立统一的数学理论, ART 就是这一理论的核心部分.随后 G. A.Carpenter 又与 S.Grossberg 提出了ATR 网络. 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和不断发展,ART 网已有 3 种形式:ARTⅠ 型处理双极型或二进制信号: ART Ⅱ 型是 ART

为什么世界上一些最好的科学家和程序员,在世人眼里,都有点不太正常,甚至行为混乱

为什么世界上一些最好的科学家和程序员,在世人眼里,都有点不太正常,甚至行为混乱?因为:熵.从熵的角度看,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人类无法继续发展.熵是一种解释力极强的理论,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熵来解释,看上去非常合理.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是守恒的,可以互相转化(比如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不会消失. 热力学第二定律进一步指出,虽然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无法100%利用.在转化过程中,总是有一部分能量会被浪费掉.比如,汽油含有的能量可以转化成发动机的能量,但是会伴随产生大量的热能和废气.即使科技再发达,也

2015第19周五《象与骑象人》《瞬变》读书笔记

维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他那本名为<象与骑象人>的书中类比:我们身上情绪化的一面,就是一只“大象”.而我们身上理性化的一面,则是这只大象的“骑象人”.这位骑象人坐在大象的背上,享有支配权,看上去是大象的主宰者.但是事实上,这位骑象人的控制权却是不稳固的.因为跟这只大象比较起来的话,他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每当这只6吨重的大象不愿意按照他所指出的方向前进的时候,这位骑象人就会失掉主动权,并被彻底打败.对于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来说,大象打败骑象人,是我们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 乔纳森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