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指南]其他章节,请访问目录:http://blog.csdn.net/cuibo1123/article/details/38802317
在弄清楚公司的分类方法,以及某些类别公司的长处和短处后,就可以开始考虑如何去选择公司。
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是去大公司好呢,还是去小公司好呢?是去金融类公司好呢,还是去互联网公司好呢?这些问题的当事人大多是希望别人给出具体答案的,但实际上非当事人很难给出具体答案的,而只能提供原则。因为最终的判断同时依赖于公司和个人的偏好。在弄清楚特定公司的利弊得失后,至少还需要考虑两个事情:
一个是工作要和自己的根基契合,要扬长避短,使工作成为发挥自己长处的场所,而非相反;
一个是在发展、赚钱、安稳和兴趣之间找到平衡点。明确当前可以得到什么,以及将来可以得到什么;
前者是很理智的一种判断,后者则是主观的一种选择。下面对这两点做一点详细说明。
使工作和自己的根基契合
什么叫根基和工作不契合?如果一个人算法、数据结构、数学的基础很好,特别喜欢计算性工作,但跑去做纯粹的应用开发,这就是根基和工作的不契合。
不是说应用开发简单,而是说应用开发的难度往往不来源于算法、数据结构这类东西。如果真的很擅长这方面,那更适合去开发基础库、乃至编译器这类东西。
软件是无限宽广的一个概念,恰如前面所说,里面流派众多,不同流派都有自己的难度,但这种难度的来源往往不同。
不契合首先造成一种浪费,其次会对自己的职业路径形成障碍。这种选择错位,大致可以有两种表现:
1、把自己升级使用。
比如:本科这样的程度即使很精通各种编程技术,也很难去做纯粹的研发工作,在纯粹的研发工作中(图像算法等),只能扮演一种助手性的角色。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学历不够却选了一种偏研发的道路,那么就容易卡死在某个位置上。
2、把自己降级使用。
这种情况因为种种原因以至于非常常见。比如:很优秀的人每天主要使用拷贝粘贴而不用动脑子就可以搞定手里的工作,这样做上几年这个人也就不优秀了。
从具体方法上来讲,在对公司进行分类后,先看一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路径。不管目标是做技术还是做管理,一旦其技术路径并不是自己能走下去的,那就不太适合自己。比如说:算法、数学基础不好的人就不太适合加入做图像识别或人工智能一类的公司。而一个非常喜欢写程序,有钻研精神人,就不太适合介入金融、ERP这类行业,因为这类行业中的软件往往是一种业务流,同现实世界关联很紧,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程序。与之相对应,在互联网公司开发软件产品就更像一种纯粹的技术。
当前可以得到什么、将来可以得到什么
抛开价值观与自己契合与否的考量,选公司最关键的事情是弄清楚在公司里当前可以得到什么,未来可以得到什么?当前可以得到的一般是收入和成长机会,未来可以得到的则是一种能力与履历。显然在Google工作过的人与在无名小公司工作过的人在一般衡量标准中其价值有巨大差异,即使这两个人技能水平相近。但是,即使是在小公司,如果主导过一款很成功的产品,那么履历上一定比在Google基层打工漂亮的多。
对短期目标(当前可以得到什么)和长期目标(将来可以得到什么)的衡量因素通常有四个:
[收入、发展、安稳、兴趣]
这四个维度所导致的可能选择往往是矛盾的,比如选择感兴趣的行业或公司就得不到比较高的收入。这就有必要给这四个因素按权重排个优先级,合理的结果是:
[兴趣 > 发展 > 收入和安稳]
后两者纯属个人价值观的选择,很难清晰区分。但兴趣和发展的权重却大致是确定的。
每个人对兴趣的理解都有所不同,这里所指的兴趣,不是我喜欢游泳,我喜欢吃小笼包这个层面的兴趣,也不是指那种很快会来很快会走的兴趣,而是能够伴随自己一生的理想,并且你真的可以很狂热的投入去做。虽然兴趣非常关键,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真的兴趣,只是把一时的喜好误认为兴趣,这种兴趣因为会在时间轴上频繁变化而毫无价值,过多考虑这种兴趣会让自己走入误区。这时候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对兴趣非常执着的人,而是做什么都还可以接受的人,那么就可以把兴趣的优先级放在较低的位置上。
兴趣之所以大于发展是因为人生要想有高度,有发展,就必须持续的投入。而要想在一生中持续的投入,没有一个关键支撑,那是不可能的。没有一种持续的投入,最终可以达到的高度就会被限定在一定尺度以下。
发展之所以大于安稳和赚钱,道理也很简单。年纪越小,未来(发展)越重要,没有个人价值的提高,未来既不会赚到钱,也不会安稳。
原创内容,转载请著明出处:http://blog.xoneday.com--------------------------------------------------------
希望大家支持 “豆瓣读书”
iphone版。
下载:http://itunes.apple.com/cn/app/id695492935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