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关于婚姻, 沈从文有一句话早就说明了一切。
“爱情是一场无声战役,无法轻易判断谁对谁错。”
1922年,沈从文服完兵役,来到北京,他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在北京大学旁听,一边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但张兆和的生活环境可就大不相同了。他的父亲是一位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还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
这样的两个人,是怎样相遇的呢?
当时沈从文认识了郁达夫,很快在文坛闯出一片天,后又经徐志摩推荐。
到胡适主持的中国公学当国文老师,而恰好此时张兆和也在中国公学上学。
他俩遇见时,张兆和只有18岁,皮肤黑黑的,但相貌清秀,单纯可爱,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
从文可以说对她是一见钟情,很快就展开了强烈的追求攻势。
但要把张兆和追到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沈从文身材矮小,貌不惊人,穿着打扮得又像个乡下土包子,张家大×××自然瞧不上眼。
再有就是他情敌众多。当时,给张兆和写情书的男生拉出来可以排好几排。
她把这些情书编为“青蛙1号”、“青蛙2号”、“青蛙3号”……看完就放在抽屉里,从来不回。
张兆和收到老师沈从文的信时,还戏称沈从文为“癞蛤蟆13号”。
沈从文的情书一封又一封狂轰滥炸: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但美人偏偏冷若冰霜,坚持不回就是不回。
沈从文却是越挫越勇, 张兆和收到的情书也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他开始去寻求张兆和的同学支援,哭诉他的一片深情,还放言,如果他失败,只好去做和尚或者自杀。
当时的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见状不好,恐这情伤误了才子性命,便想帮他一把。
胡适劝张兆和说:“他顽固地爱你!”
但没想到张兆和不客气地回答说:“我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碰了一鼻子灰,就劝他:从文啊,你用错情了。
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
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登门拜访,恰巧张兆和没在家,二姐允和接待了他。
张家四千金
二姐是个明白人,见沈从文是真心诚意,就有意推波助澜。
她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沈从文请到家里来,这时候已经对沈从文逐渐有了好感。
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
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父向来开明,婚姻大事全由儿女自己做主。
张兆和也是半推半就,这门婚事就这么成了。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但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
婚后,他们也如胶似漆,信中以“三三、二哥”称呼对方。
但婚姻终究是与恋爱不同,不是靠着写情书就能维护好的。
两人个性上的差异也逐渐显示出来,沈从文是一个小说家,天性浪漫,而张兆和出生大户,不会理解沈从文笔下那个美丽的湘西世界。
再加上当时动荡的政治环境,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慢慢多起来。
这样的婚姻现状,使得沈从文很是苦闷,也曾处于×××边缘。
让他倾心的那位女子叫高清子,一个对沈从文充满崇拜、喜欢写小说的的女子。
高清子在沈从文的老乡熊希龄家里做家庭教师,两人得以相识。
一次,沈从文去熊家,高清子特意穿了件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而这个打扮则源于沈从文一篇小说中的女主角。
她的聪慧、漂亮、大方让长期在爱情中处于被动地位的沈从文的内心起了波澜。
沈从文也很痛苦,他跑到梁家向林徽因倾诉,请她帮忙整理一下自己“横溢的情感”。
在长久的婚姻中,这段止于“灵魂”的婚外恋显得很短暂,但却也给三人带去了不小的伤害。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姻,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
就像他自己所说:也许在爱情这场无声战役中,无法轻易判断谁对谁错。
张兆和从一开始便不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时,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时,已是在整理沈从文遗稿。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13958006/217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