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戈 (公众号ID:TechECR)
在生态城的建设中,没有甲方、乙方,只有合作方;
生态城采用“微细胞”式城市管理模式;
生态城通过“3个ID”建立城市标识体系。
从天津市中心出发,一路听从导航,约45公里,过永定河入海口的彩虹大桥,看到数个白色风力发电“大风车”,即进入中新天津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顾名思义,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建立。其身上有很多标签,例如全球第一座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一座建设在盐碱地上的脉动城市;一座迭代升级且标准的新型智慧城市。再例如,“微细胞”式城市管理模式、“3个ID”的城市标识体系,以及没有“甲方乙方”的,IT服务与城市服务深度融合的运营模式。甚至可说,在诸多新型智慧城市还停留在蓝图设计时,天津生态城已经将规划落地于实际服务。
当然,上述标签均可感知,沿生态城中新大道,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智慧公交体系已经投入使用,市民可通过站点的电子屏幕实时查看公交运行状态以及线路、换乘信息。同时,还可搜索周边景点,并进行门票预订。此外,市民乘客还可在公交站借阅电子书、购物,享受绿色出行的智慧体验。
稍加留意,智慧路灯和智慧垃圾桶也已经投入使用,它们既是市政基础设施,又是城市物联网的末端感知节点。智慧路灯除具备光源色温控制、单灯亮度调节等基础照明功能外,还提供显示屏信息发布、交通路况监控、安防监控、语音报警求助、无线热点发射,空气质量监测、电动车充电、公共广播播报、城市噪声监测、道路积水监测等10项智慧功能。而智慧垃圾桶除可进行垃圾分类处理,还已成为Wi-Fi热点、共享式手机充电热点。
这就是对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第一感观,一座存在感、感知度十足的新型智慧城市。追溯其由来,可回到11年前。2007年,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一座“生态城”,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
为什么选择与新加坡合作?在全球智慧城市领域,新加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8年,研究机构Juniper Research发布的智慧城市全球排名中,新加坡力压纽约、伦敦等城市,位居榜首。
早期,新加坡已提出“智慧国”概念,并于2006年公布“智能城市2015”计划。随着该计划提前完成,新加坡又升级制定公布了“智慧国家2025”的10年规划。其中,在生活服务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诸多思路,正代表了智慧城市的全新发展理念。
最终生态城选址落地于天津滨海新区东北部的一片盐碱地,这本是一片面积约30平方公里,土地盐渍、植被稀少、生态脆弱且水质型缺水的地区。此后即是改变,10年间,生态城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城市基础公共设施已初步完善,约10万居民已经入住。国家动漫园、方特欢乐世界、环保产业园、信息产业园也建成,并逐步投入使用。
当然,生态城又是在同步建设的两座城市,镜像到数字世界,初期规划也相应提出“脉动城市”规划。“脉动城市”以感知城市体征、完善信息通联、洞察环境变迁、提升生活体验为建设目标。此规划至今看起来仍具有前瞻性。
言归正传。“2016年,太极开始参与生态城建设。”太极股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业务集团创新服务事业部总经理李存国说。此时,“脉动城市”规划已经初具模样,城市数据中心、智能视觉数据中心、数据汇聚平台均已经建成,各委办局也相应地建设了业务应用系统。“但任何智慧城市都是迭代升级发展的,生态城管委会在全球范围内招标,希望承接此前的“脉动城市”继续在技术应用、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尤其希望引入运营服务商,而非传统的IT服务商,共同探索全新的合作运营模式。”
其实,在此次全新的规划中,生态城的定位已经有所变化升级。从国际合作示范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升级成为繁荣宜居的智慧新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下的“智港”,并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形成“生态城模式”。
基于上述定位和目标,太极以新型智慧城市为标准,重新完成生态城顶层设计,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新型智慧城市规划(2018—2023)》以及智慧小镇、物联网通用平台、数据资源等三个专项规划。
“规划涉及底层物联网数据感知和采集,中间层的数据汇集和分析,以及以数据驱动城市顶层的业务系统和产业发展。各环节之间相互协同联动,并形成完整闭环。”李存国说:“当然,太极对生态城的规划不仅立足于系统建设,更着眼于后期城市运营服务。最终生态城将成为城市智能治理标杆、智能产业生态标杆、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实验室。真正提升生态城新型智慧城市的GDP(city Governance,economic Development,People experience)。”
以智能治理为例,太极参考新加坡“三级社区”体系理念,将城市运行管理依次细分为:城市片区建设、社区建设、小区建设三级体系。
可以如此理解,居民小区(约400平方米)均为生态城中最基础的“微细胞”。若干小区组成社区,社区也可对应理解为国内通行的街道委员会一级体制,以社区为单位配套建设教育、医疗、健身等基本设施。
同时,若干社区又组成片区。例如天津的海光寺、西南角等地名,都属于片区概念。以此三级联动的“微细胞”架构,组成了城市基本运行管理体系。城市运行管理、社会服务、应急安全,都依托“微细胞”式建设体系进行架构。
当然,“微细胞”还不是生态城的最小的智慧颗粒。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也必须有抓手,生态城的抓手即是:市民ID、企业ID、城市空间ID。
市民ID以市民服务为载体,其并不是一张实体的“市民卡”。此前经验,增发一张“市民卡”,看上去可以成为市民服务的入口,但实际推进落地难度极大。而生态城的市民ID可以理解为一组号码,只要出示×××、社保卡等,后台系统均可统一关联到市民ID中,所有医疗、教育、市政等服务,也都由市民ID支撑。
与市民ID类似,企业ID可视为生态城企业的唯一“虚拟×××”。企业ID以智慧园区为载体,企业从注册、招聘,到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申请高新技术政策补贴、进行项目申报,都是基于企业ID进行识别。
而城市空间ID,则以“镜像城市”为载体,其应用范围又不止于覆盖地上、地下的GIS系统。生态城中的所有硬件基础设施,均由城市空间ID一一标识,未来生态城的所有“规、建、管”,也是基于城市空间ID。
“市民ID、企业ID、城市空间ID是一种建设模式创新,共同构建了生态城的标识体系,并分别成为推动市民服务、城市运行、产业经济的三个“抓手”。以‘三个ID构建生态城城市标识体系,以三个抓手推进生态城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服务。”李存国说。
生态城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即“城市大脑”更是本次顶层设计的一大亮点。“城市大脑”位于天津中新生态城信息大厦的11层和12层。与诸多只具备展示功能,不具备实际意义的“伪大脑”不同,生态城中的数千项指标数据,将全部实时接入“城市大脑”。
城市中的每一次细微变化都将在“大脑”中实时体现,其既是跨部门、跨领域、跨管理的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城市治理的综合协调、统一调度、快速反应。
由此可见,就如城市的“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一样,智慧城市也应有其标配的基础设施。太极将其定义为“经、脑、骨、脉”。经,即城市互联网和城市物联网;脑,即城市综合智慧应用中心,城市运行中的各项体征指标,都将汇集到“城市大脑”中;骨,即城市数据中心,以及各类ICT硬件基础设施;脉,即通过“三个ID”的标识体系,构建城市数据大动脉。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大数据与行业发展、城市运行实现了充分的融合,作为城市治理的政府部门,需要的不仅是过去的IT服务,而是将IT融入到城市治理之中的智能化数字服务,需要的是共创面向市民的城市服务。由此,我们与政府原有的合作模式就从甲乙方项目合作发展为共建共创共发展的“合伙人”模式。太极已经不是单一的IT服务商,而是参与城市规划与运营,变成城市运营服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战略发展中心总经理孙国锋介绍。
“我们希望以全新的模式参与到智慧城市运营中,用户也希望IT产业链的后台和中台更紧密融合,传统的甲乙双方以创新的‘合伙人’关系,共同服务市民。”
2013年 ,×××总书记亲临视察,对生态城建设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他指出,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这一重要指示为生态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一座特别强调创新的新城,太极股份是以开展城市运营的全新思路开展生态城的规划及建设。随着双方合作项目的不断落地和城市运营的全新实践,必将全面激活生态城的智慧基因,将生态城打造成为一座真正的新型智慧城市。双方将借助生态城“智港”标杆建设,将生态城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宜居生活体验城、智能经济能量体和智慧社会先行区。
作者简介:TechECR,关注科技企业生态体系建设,这里有思考、有观点;有点头咂嘴,也有会心一笑。创始人:张戈,曾任《商业伙伴》、《电脑商报》副总编,不码字,不写稿子、只输出有质感的文章。以生态合作为视角,研究IT产业18年,常年保持对ICT企业、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频度采访。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13642073/2153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