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内容:
第四章: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五章: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知识点总结: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①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②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让商品世界分化成两级,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劳动的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式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的。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二十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资本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对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存在问题:价值量与必要劳动力等的换算关系不太明了,生产剩余价值理解上也存在问题
下周复习内容:第六、七章
总结:
第四章在上学期课堂学习中感觉也没有完全弄懂,什么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间的关系、转换都挺模糊的。干看老师勾画的考点似懂非懂,学习得不是很理想。加上手机丢失,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也丢失了,没有题的搭配学习明显感觉没有效果,下周想办法在同学那里再找一份马原考题配合复习。
下周的学习中应该对第四章中的漏洞再次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