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架构模式—分层模式

架构模式是什么

  软件架构模式,诞生于软件开发的最大难题——需求变更。由于需求变更,导致了大量项目因为超出预算的人力、时间而归于失败。软件开发成本有限的,但需求变更似乎是无限的,这成为了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软件需求变更的结果,基本上就是对于软件代码的修改。而软件代码的修改却是程序员们最头疼的事情。因为一些大型系统,其代码根本就无法完全看懂,即便能了解部分细节,在着手修改的时候,也会碰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因为有些功能的修改,需要修改整个系统的很多部分,导致了无穷的BUG。另外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在紧迫的时间内,对于代码的修改往往只能依赖有限的一个或几个程序员,只有他们对系统是最熟悉的。但是面临巨大的工作量,几乎无法让更多的程序员参与进来,其他人只能干瞪眼。一旦熟悉系统的程序员离职,有可能就代表了整个系统无法维护。即便是系统能分割给几个人负责,在“集成”几个部分的代码的时候,其调试和除错的工作,又常常是旷日持久的,因为那些从来没协作过的代码,隐藏着大量的误解和不兼容问题。——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系统中对于“代码耦合”的结构问题。糟糕的代码耦合让整个系统变得难以理解、难以修改、难以分工、难以集成。

针对代码耦合的问题,软件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最后发现:系统的架构设计,是改善耦合的最好方式。架构设计的本质,就是:

  划分耦合的单位——也就是划分模块。系统应该划分成什么样的模块,代表了设计者对于系统应对的需求的基本理解。一旦能清晰的划分出模块了,其代码耦合就有了最基本的范围。而模块本身也是提示程序员理解系统的基本单位。

  规范耦合的形式——代码耦合的形式有很多种,如直接调用、事件响应、消息队列等等,这些形式提供了代码耦合的不同特征。直接调用的代码在静态阅读的时候非常容易理解,而事件响应则提供了运行时耦合的好处。耦合的形式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代码耦合的规范:那些模块之间应该直接耦合,哪些不能耦合,是否应该加入中间层次等等。
  这两个关于耦合的设计,就形成了各种架构设计。

在软件界多年的架构设计工作之后,人们总结出一些经验,这些经验被成为“架构模式”。架构模式包含了“名称”“适应场景”“模块定义”“模块关系”这几个部分。没有任何一种架构模式是万能的,所以每个模式都必须有“适应场景”。而模式本身的内容,就是通过“模式定义”和“模块关系”两个层面的规定来表现出来。除了模式的本身内容,为了理解某种特定的架构模式,人们还会附带上一些应用案例,好让学习者能通过实例来理解这种设计的真谛。最后,还会有些关于某种设计模式的实现手段——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下,往往会使用一种或者多种“设计模式”来作为实现。当然只要是符合架构模式的耦合规定的,都可以成为某种架构模式的实践,但是使用软件业常见的“设计模式”,还是能比较轻松的去用代码来实现这些架构。

在软件界多年的架构设计工作之后,人们总结出一些经验,这些经验被成为“架构模式”。架构模式包含了“名称”“适应场景”“模块定义”“模块关系”这几个部分。没有任何一种架构模式是万能的,所以每个模式都必须有“适应场景”。而模式本身的内容,就是通过“模式定义”和“模块关系”两个层面的规定来表现出来。除了模式的本身内容,为了理解某种特定的架构模式,人们还会附带上一些应用案例,好让学习者能通过实例来理解这种设计的真谛。最后,还会有些关于某种设计模式的实现手段——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下,往往会使用一种或者多种“设计模式”来作为实现。当然只要是符合架构模式的耦合规定的,都可以成为某种架构模式的实践,但是使用软件业常见的“设计模式”,还是能比较轻松的去用代码来实现这些架构。

分层模式

  分层模式的规定非常简单而有效:

  每个模块都必须属于某个层次,提供给“第N+1层”(上层)服务;同时委派任务给“第N-1层”的模块。

  任何一个模块,都不得逆层次调用:属于第N层的模块,不得调用(耦合)第N+1层或以上层次的模块。

  任何一个模块,都不得跨层调用:属于第N层的模块,不应该调用第N-2层或更下层的模块。

分层模式是架构中最基本的模式,但是也是我们开发中最被忽视的模式。我们开发中往往没有去定义代码的“层次”,仅仅以“功能”纵向划分模块,没有按实现层次横向切分。

  门面模式、策略模式都常常用来实现分层架构。

  上文所说的例子,后来改造成了分层模型:

  1)重复代码减少了,功能开发更快了——一顶层开发只需要学习下层类库,就可以开始开发;近似功能模块被统一,修BUG覆盖面更好。

  2)性能提升代码能更好的覆盖了——集中了通用实现代码,也集中了优化部分。

  3)可以并行开发,资深人员负责底层,一般人员负责上层。

  总结一下分层模式:

  “模式的模式”——强大同时灵活

  适应:集成不同类型功能 ——当我们需要把很多不同功能的代码集成起来的时候,这种模式提供了最合理的结构。能让我们的代码有足够的灵活性去应对需求变更。

  不适应:简单业务模型——如果系统本身不复杂(或者叫做可预期的修改很少),建立各种层次,然后为了符合层次间调用的规定,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代码,陷入过度设计的泥坑。

  方法论:以业务逻辑特征建模 ——使用分层模式,往往需要我们在大脑里对问题领域进行层次抽象,这种抽象最可信赖的原则,就是按照业务逻辑去做。比如现实业务中有一个角色,我们就建立一个角色的模块;如果我们有一个场景,就以此为名建立一个这样的模块……。以业务逻辑建立的模块,本身也会让系统更容易被理解,因为在代码里能找到和现实中一一对应的概念。

  设计模式实现:

  门面模式 ——我们对于每个模块或者每个层次都会设计一个“门面”来降低耦合的复杂程度。
  策略模式——抽象层次会隐藏底层的实现细节,这就是策略模式最基本的设计,我们往往会把上层作为功能接口,下层作为可选的策略来实现。

时间: 2024-09-29 02:30:53

软件架构模式—分层模式的相关文章

软件架构模式-分层架构II

参考: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6/09/software-architecture.html https://blog.csdn.net/bboyfeiyu/article/details/45136299 https://www.cnblogs.com/zdxster/p/5305155.html   1. 什么是分层架构 分层架构是一种很常见的架构模式,它也叫N层架构.这种架构是大多数Jave EE应用的实际标准,因此很多的架构师,设计师,还有程序

分层模式开发+MVC模式开发--韩顺平雇员数据库管理

1.分层模式 在使用分层设计模式编写代码之前,我们更多的是采用面向过程然后眉毛胡子一把抓,在一两个程序代码里写完所有的功能,这样只适合于小型个人项目.因为不利于阅读和修改,只有编程的个人比较熟悉程序的结构.这不利于程序的扩展性和协同开发.所以,我们引入一个固定的模式来进行编程,使得所有代码结构清晰明确,而且易于扩展延伸. 此处介绍的一种模式是分层模式.把程序分成几个层次: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 界面层:主要功能就是实现界面的显示.比如要在登陆页面显示输入框之类,就需要login.php中放

外观模式-分层架构,方便维护遗留下的大型的系统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public class Facade {     /**      * @param args 外观模式      */     One one;     Two two;     Three thr

软件架构模式--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用于在结构化系统中对组件解耦.系统内各组件间采用远过程调用的方式交互.代理(组件充当组件间通讯的协调角色.提供服务的组件将其能力(服务以及特性)发布给代理,客户端均向代理请求服务,由代理将请求重定向到先前已发布过对应服务的组件进行处理. 代理模式在软件架构上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优点与缺点都是十分的突出.代理模式的优点就是通过一个代理对象完成一系列的处理,在将来的程序改动中,就会允许动态更改.添加.删除和重新定位对象,这使开发人员的发布变得透明,符合开闭原则.代理模式能够协调调用者和被调用

浅谈java领域模式分层实现

随着软件开发技术不停地迭代更新,现在的系统基本上实现了由表示.逻辑一体化到分层模式的转变. 一个好的层次划分不仅仅可以使代码结构更加清晰.增添代码可读性.同时也使得项目分工更加明确,维护更为便利. 而我要介绍的是在java开发领域中,面向对象的分层模式-领域模型分层. 领域模型分层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分离领域,分离领域就是将领域对象与系统中的其他功能分离,从而避免将领域概念和其他只与软件技术相关的的概念相混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对象更专注于逻辑处理而无需关注其他的事物. 领域模型设计书籍曾描述过领域

软件架构之分层架构理解

分层架构特定场景:分层架构是一种很常见的架构模式,它也叫N层架构.分层架构适用于一个集成不同功能的系统,当我们需要把很多不同的代码集起来的时候,这种模式提供了最合理的结构.能让我们的代码有足够的灵活性去应对需求改变.当系统本身不负责或者可预期的修改很少时,则不适合用分层架构,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很多不必要的代码,陷入过度设计的泥坑.不过分层架构模式是一个稳定的通用模式,这使得它成为大部分应用程序的首选,特别是当你不确定使用哪个架构的时候.没有任何一种架构模式是万能的,所以每个模式都必须有"适应场景&

LVS的工作模式介绍和NAT模式&DR模式实验步骤

一:LVS介绍 二.LVS的NAT和DR模式的实验及配置步骤 一.LVS的简单介绍 linux virtual server 简单来讲lvs是一段内核代码 类似于netfilter本身是一框架但不提供任何功能,但是在这框架上提供了能够根据用户定义的转发规则将用户对于服务应用的请求转发至后端主机的机制,类似于DNAT 但DNAT只是其提供的一种工作模式 LVS的工作模式 lvs是工作在内核中的第四层(TCP/UDP)层 能够处理用户请求的套接字,而后只判定用户是否访问了定义为集群服务的应用 在lv

Java设计模式(十) 备忘录模式 状态模式

(十九)备忘录模式 备忘录模式目的是保存一个对象的某个状态,在适当的时候恢复这个对象. class Memento{ private String value; public Memento(String value){ this.value = value; } public String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void setValue(String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 } class Storage

专用服务器模式&共享服务器模式

连接ORACLE服务器一般有两种方式:专用服务器连接(dedicated server)和共享服务器连接(shared server).那么两者有啥区别和不同呢?下面我们将对这两者的区别与不同一一剖析. 专用服务器模式(dedicated server)模式 在专用服务器模式中,用户进程运行在客户端的机器上,专用服务器进程运行在数据库服务器,用户进程和专用服务器进程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进程. 对于专用服务器模式,在用户登录时,ORACLE总会创建一个新的服务进程,这通常称为专用服务器配置.这个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