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1010137赵栋《第八周学习总结》

实验六 接口的定义与使用

实验时间 2018-10-18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接口定义:接口不是类,而是对类的一组需求描述,这些类要遵从接口描述的统一格式进行定义;由常量和一组抽象方法组成;接口中的是所有方法自动地属于public。

任何实现Comparable接口的类都需要包含compareTo方法,并且这个方法的参数必须是一个Object对象,返回一个整型数值。

为了让类实现一个接口,两个步骤:1、将类声明为实现给定的接口

2、对接口中的所有方法进行定义

要让一个类使用排序服务必须让它实现compareTo方法。

(2)接口的特性:接口不是类,尤其不能使用new运算符实例化一个接口;接口变量必须引用实现了接口的类对象;使用instance检查一个对象是否实现了某个特定的接口;接口也可以被扩展;虽然在接口中不能包含实例域或静态方法,但却可以包含常量;尽管每个类只能够拥有一个超类,但却可以实现多个接口。

(3)回调:回调是一种常见的程序设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可以指出某个特定事件时应该采取的动作。

在java.swing包中有一个Timer类,可以使用它在到达给定的时间间隔时发出通告

(4) Comparator接口:对于每一个类,需要确定:1、默认的clone方法是否满足要求2、是否可以在可变的子对象上调用clone来修补默认的clone方法3、是否不该使用clone。

(5) Lambdajava中的一种lambda的表达形式:参数,箭头(->)以及一个表达式;无需指定lambda表达式的返回类型,lambda表达式的返回类型总是会由上下文推导出。

(6) 默认的克隆操作是“浅拷贝”,并没有克隆对象中引用的其他对象;如果对象中的所有数据域都是数值或其他基本类型,拷贝这些域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对象包含子对象的引用,拷贝域就会得到相同子对象的另一个引用,这样一来,原对象和克隆的对象仍然会共享一些信息。

浅拷贝的影响:如果原对象和浅克隆对象共享的子对象不是可变的,那么这种共享就是安全的;或者在对象的生命期中,子对象一直包含不变的常量,没有更改器方法会改变它,也没有方法会生成它的引用,这种情况下同样是安全的。

不过,通常子对象都是可变的,必须重新定义clone方法来建立一个深拷贝,同时克隆所有子对象。

(7) 内部类:内部类是定义在另一个类中的类。

使用内部类的原因如下:1、内部类方法可以访问给类定义所在的作用域中的数据,包括私有的数据。2、内部类可以对同一个包中的其他类隐藏起来。3、当想要定义一个回调函数且不想编写大量代码时,使用匿名(anonymous)内部类比较便捷。

内部类既可以访问自身的数据域,也可以访问创建它的外围类对象的数据域(外围类的引用在构造器中设置),编译器修改了所有的内部类的构造器,添加一个外围类引用的参数。

(注意,在外围类的作用域之外,可以这样引用内部类:OuterClass.InnerClass)

内部类中声明的所有静态域都必须是final(如果这个域不是final,它可能就不是唯一的);内部类不能有static方法。

2、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1 导入第6章示例程序,测试程序并进行代码注释。

测试程序1:

l 编辑、编译、调试运行阅读教材214页-215页程序6-1、6-2,理解程序并分析程序运行结果;

l 在程序中相关代码处添加新知识的注释。

l 掌握接口的实现用法;

l 掌握内置接口Compareable的用法。

测试程序2:

编辑、编译、调试以下程序,结合程序运行结果理解程序;


interface  A

{

  double g=9.8;

  void show( );

}

class C implements A

{

  public void show( )

  {System.out.println("g="+g);}

}

 

class Interface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 args)

  {

       A a=new C( );

       a.show( );

System.out.println("g="+C.g);

  }

}

实验结果:

测试程序3:

l 在elipse IDE中调试运行教材223页6-3,结合程序运行结果理解程序;

l 26行、36行代码参阅224页,详细内容涉及教材12章。

l 在程序中相关代码处添加新知识的注释。

l 掌握回调程序设计模式;

实验结果;

测试程序4:

l 调试运行教材229页-231页程序6-4、6-5,结合程序运行结果理解程序;

l 在程序中相关代码处添加新知识的注释。

l 掌握对象克隆实现技术;

l 掌握浅拷贝和深拷贝的差别。

实验2 导入第6章示例程序6-6,学习Lambda表达式用法。

l 调试运行教材233页-234页程序6-6,结合程序运行结果理解程序;

l 在程序中相关代码处添加新知识的注释。

l 将27-29行代码与教材223页程序对比,将27-29行代码与此程序对比,体会Lambda表达式的优点。

实验截图:

注:以下实验课后完成

实验3: 编程练习

l 编制一个程序,将身份证号.txt 中的信息读入到内存中;

l 按姓名字典序输出人员信息;

l 查询最大年龄的人员信息;

l 查询最小年龄人员信息;

l 输入你的年龄,查询身份证号.txt中年龄与你最近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年龄、性别和出生地;

l 查询人员中是否有你的同乡。

package Test;

public class Student implements Comparable<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number ;
    private String sex ;
    private int age;
    private String provinc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String getnumber() {
        return number;
    }
    public void setnumber(String number) {
        this.number = number;
    }
    public String getsex() {
        return sex ;
    }
    public void setsex(String sex ) {
        this.sex =sex ;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 int a = Integer.parseInt(age);
        this.age= age;
        }

    public String getprovince() {
        return province;
    }
    public void setprovince(String province) {
        this.province=province ;
    }

    public int compareTo(Student o) {
       return this.name.compareTo(o.getName());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name+"\t"+sex+"\t"+age+"\t"+number+"\t"+province+"\n";
    }
}

import java.io.BufferedReader;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Reader;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s;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Search{

      private static ArrayList<Person> Personlist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list1 = new ArrayList<>();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
          File file = new File("E:\\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实验\\实验六\\身份证号.txt");

                try {
                     FileInputStream F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BufferedReader in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F));
                     String temp = null;
                     while ((temp = in.readLine()) != null) {

                        Scanner linescanner = new Scanner(temp);

                        linescanner.useDelimiter(" ");
                        String name = linescanner.next();
                        String id = linescanner.next();
                        String sex = linescanner.next();
                        String age = linescanner.next();
                        String place =linescanner.nextLine();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
                        Person.setname(name);
                        Person.setid(id);
                        Person.setsex(sex);
                        int a = Integer.parseInt(age);
                        Person.setage(a);
                        Person.setbirthplace(place);
                        Personlist1.add(Person);

                    }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查找不到信息");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O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信息读取有误");
                    e.printStackTrace();
                }
                boolean isTrue = true;
                while (isTrue) {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1:按姓名字典顺序输出信息;");
                    System.out.println("2:查询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人员信息;");
                    System.out.println("3:按省份找你的同乡;");
                    System.out.println("4:输入你的年龄,查询年龄与你最近人的信息;");
                    System.out.println("5:退出");
                    System.out.println("******************************************");
                    int type = scanner.nextInt();
                    switch (type) {
                    case 1:
                        Collections.sort(Personlist1);
                        System.out.println(Personlist1.toString());
                        break;
                    case 2:

                        int max=0,min=100;int j,k1 = 0,k2=0;
                        for(int i=1;i<Personlist1.size();i++)
                        {
                            j=Personlist1.get(i).getage();
                           if(j>max)
                           {
                               max=j;
                               k1=i;
                           }
                           if(j<min)
                           {
                               min=j;
                               k2=i;
                           }

                        }
                        System.out.println("年龄最大:"+Personlist1.get(k1));
                        System.out.println("年龄最小:"+Personlist1.get(k2));
                        break;
                    case 3:
                        System.out.println("place?");
                        String find = scanner.next();
                        String place=find.substring(0,3);
                        String place2=find.substring(0,3);
                        for (int i = 0; i <Personlist1.size(); i++)
                        {
                            if(Personlist1.get(i).getbirthplace().substring(1,4).equals(place))
                            {
                                System.out.println("你的同乡:"+Personlist1.get(i));
                            }
                        } 

                        break;
                    case 4:
                        System.out.println("年龄:");
                        int yourage = scanner.nextInt();
                        int close=ageclose(yourage);
                        int d_value=yourage-Personlist1.get(close).getage();
                        System.out.println(""+Personlist1.get(close));

                        break;
                    case 5:
                   isTrue = false;
                   System.out.println("再见!");
                        break;
                    default:
                        System.out.println("输入有误");
                    }
                }
            }
            public static int ageclose(int age) {
                   int m=0;
                int    max=53;
                int d_value=0;
                int k=0;
                for (int i = 0; i < Personlist1.size(); i++)
                {
                    d_value=Personlist1.get(i).getage()-age;
                    if(d_value<0) d_value=-d_value;
                    if (d_value<max)
                    {
                       max=d_value;
                       k=i;
                    }

                 }    return k;

             }

 }

//jiekouwenjiaan

public class Person implements Comparable<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id;
            private int age;
            private String sex;
            private String birthplac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String getid() {
        return id;
    }
    public void setid(String id) {
        this.id= id;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 int a = Integer.parseInt(age);
        this.age= age;
    }
    public String getsex() {
        return sex;
    }
    public void setsex(String sex) {
        this.sex= sex;
    }
    public String getbirthplace() {
        return birthplace;
    }
    public void setbirthplace(String birthplace) {
        this.birthplace= birthplace;
}

    public int compareTo(Person o) {
        return this.name.compareTo(o.getname());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name+"\t"+sex+"\t"+age+"\t"+id+"\t";

}

实验4:内部类语法验证实验

实验程序1:

l 编辑、调试运行教材246页-247页程序6-7,结合程序运行结果理解程序;

l 了解内部类的基本用法。

实验程序2:

l 编辑、调试运行教材254页程序6-8,结合程序运行结果理解程序;

l 了解匿名内部类的用法。

实验截图:

实验程序3:

l 在elipse IDE中调试运行教材257页-258页程序6-9,结合程序运行结果理解程序;

l 了解静态内部类的用法。

实验截图:

实验总结:通过本周实验学习了接口,lambda表达式与内部类,学习了其定义了解了其用法,但是在真正写程序的应用中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应用,对浅拷贝和深拷贝不明白,写程序时还有困难,然后自己会                   好好看代码、多多练习编码的编写;这次的实验编写代码的确实有困难。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d0421/p/9824930.html

时间: 2024-10-20 08:55:51

201771010137赵栋《第八周学习总结》的相关文章

20135219洪韶武-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第九周学习总结

第九周学习总结 一.课本内容 1.每个unix文件都是一个m字节的序列:所有I/O设备如网络.磁盘和终端都被模型化为文件,而输入和输出就是对这些文件的读写操作. 2.unix系统中输入输出的操作: 打开文件:一个应用程序通过要求内核打开相应的文件,来宣告它想要访问一个I/O设备,内核返回一个小的非负整数,叫做描述符.unix系统创建每个进程的时候都有三个打开的文件:标准输入:标准输出,标准错误. 改变当前的文件位置.对于每个打开的文件,内核保持着一个文件位置k(从文件开头起始的字节偏移量). 读

20155335 俞昆 2016-2017-2 《Java程序设计》第九周学习总结

学号 2016-2017-2 <Java程序设计>第九周学习总结 ##JDBC入门 在正式介绍JDBC前,已知JDBC是用来执行SQL的解决方案,开发人员使用JDBC的标准接口,开发人员不需接触底层数据库驱动程序的差异性. 本章,我们需要了解JDBC与API使用和概念,我们先要认识应用程序如何与数据库进行沟通,数据库本身是一种独立运行的应用程旭,程序员撰写的应用程序是利用通信协议对数据库进行指令交换,以进行数据的增加删除以及查找. 通常应用程序会利用一组专门与数据库进行通信协议的链接库,以简化

20145216史婧瑶《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第九周学习总结

20145216史婧瑶<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第九周学习总结 教材内容总结 第十章 系统级I/O 输入/输出(I/O)是在主存和外部设备之间拷贝数据的过程. 第一节 Unix I/O 这一节涉及到操作系统的基本抽象之一--文件.也就是说,所有的I/O设备都被模型化为文件,而所有的输入输出都被当做对相应文件的读/写.相关的执行动作如下: 1.打开文件: 应用程序向内核发出请求→要求内核打开相应的文件→内核返回文件描述符 文件描述符:一个小的非负整数,用来在后续对此文件的所有操作中标识这个文件.有

第九周学习进度总结

第九周学习进度总结   学习时间 新增代码行 博客量(篇) 知识总结 第九周 6h 80 1 这周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复习,重新做了需求分析

第九周学习进度表

第九周学习进度表:                        第八周 所花时间(包括上课)                      6小时 代码量(行)                       300 博客量(篇)                         1 了解到的知识点 看教程视频学习使用安卓开发工具: 学习简单的页面设计:

20145311 《Java程序设计》第九周学习总结

20145311 <Java程序设计>第九周学习总结 教材学习内容总结 第十六章 整合数据库 16.1JDBC 16.1.1JDBC简介 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是用于执行SQL的解决方案,开发人员使用JDBC的标准接口,数据库厂商则对接口进行操作,开发人员无须接触底层数据库驱动程序的差异性. 厂商在操作JDBC驱动程序时,依方式可将驱动程序分为4种类型: ·Type 1:JDBC-ODBC Bridge Driver·Type 2:Native API

第九周学习总结

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第九周学习总结 [学习时间:4小时] [学习内容:第十章——系统级I/O] 一.学习过程 1.所有的I/O设备都被模型化为文件,所有的输入输出都被当作对对应文件的读写来执行.unix内核引出一个简单的应用接口——unixI/O来统一地执行I/O操作. 2.unix系统中输入输出的操作: 打开文件:一个应用程序通过要求内核打开相应的文件,来宣告它想要访问一个I/O设备,内核返回一个小的非负整数,叫做描述符.unix系统创建每个进程的时候都有三个打开的文件:标准输入:标准输出,标

2017-2018-1 20155228 《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第九周学习总结

2017-2018-1 20155228 <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第九周学习总结 教材学习内容总结 常见的存储技术 RAM 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 RAM)分为两类:静态的和动态的.静态 RAM(SRAM)比动态RAM(DRAM)更快,但也贵得多.SRAM用来作为高速缓存存储 器,既可以在CPU芯片上,也可以在片下.DRAM用来作为主存以及图形系统的帧缓冲 区.典型地,一个桌面系统的SRAM不会超过几兆字节,但是DRAM却有几百或几千兆 字节. SRAM将每

2017-2018-1 20155332 《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第九周学习总结

2017-2018-1 20155332 <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第九周学习总结 教材学习内容总结 简单模型中,存储器是一个线性的字节数组.真实模型中,是一个具有不同容量,成本,访问时间的存储层次结构(存储器山) 程序的局部性很重要,对程序性能有很重要的影响. 计算机系统一个基本而持久的思想,如果你理解了系统是如何将数据在存储器层级结构中上下移动,你就可以编写程序,让数据存储在层次结构中较高的地方,从而CPU可以更快的访问到他们. 编写程序实现功能是最简单的,如何让编写的程序拥有最高的性能,例

2017-2018-1 20155227 《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第九周学习总结

2017-2018-1 20155227 <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基础>第九周学习总结 教材学习内容总结 第六章 随机访问存储器 随机访问存储器分为:静态RAM(SRAM)和动态RAM(DRAM),静态RAM(SRAM)比动态RAM(DRAM)更快,但也贵很多. (1)静态RAM SRAM将每个位存储在一个双稳态的存储器单元里,每个单元是用一个六晶体管电路来实现的. 属性:它可以无限制地保持在两个不同的电压配置或状态之一.其他任何状态都是不稳定的. 特点:由于SRAM的双稳态特性,只要有电,它就会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