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乔布斯-读书笔记2

摘要:此文记录了本人阅读乔老爷子传记过程中的一些感想,以及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1958年,IBM错过了收购一家羽翼未丰的公司的机会。这家小公司发明了一种称为静电复印的新技术。两年后,施乐公司诞生了,IBM从此追悔莫及。”今到了1984年。IBM想占有一切。苹果被视做唯一能够与之抗衡的希望。经销商最初张开双臂欢迎IBM,现在他们害怕IBM主宰和控制未来,他们回到了苹果的怀抱,认为苹果能够保障自己在未来的自由。IBM想占有一切,苹果是它控制整个产业的最后一道障碍,它正把枪口指向苹果。我们能让IBM主宰整个电脑产北吗?我们能让IBM控制整个信息时代吗?乔治·奥威尔的描述会成真吗?

原文:乔布斯笑着说道:“最近,关于麦金塔我们已经说得很多了,但是今天,有史以来第一次,我要让麦金塔自己说话。”说完,他怡然地退到电脑后,按下鼠标,麦金塔发出了轻颤但可爱的低沉声音,它成为了第一台介绍自己的电脑。“你好,我是麦金塔。从包包里面出来的感觉真好。”它致以开场白。要说这台电脑有什么不会做的事,那就是还不知道应当在观众爆发疯狂欢呼和尖叫的时候停顿一下。它继续快速独白:“我还不习惯公开演讲,但我想要和大家分享自己第一次见到IBM大型机时的感想。千万不要相信一台你搬不动的电脑。”欢呼声又一次响起,几乎淹没了麦金塔的最后几句话。“显然,我能说话。但是现在,我想要坐下来聆听。接下来,让我非常自豪地请出一个人,他就如同我的父亲一样一史蒂夫·乔布斯。”


原文:史蒂夫为每位团队成员逐个送上一台电脑,同他们握手微笑,其余的人就在周围欢呼。”赫茨菲尔德回忆道。麦金塔电脑的诞生过程令人筋疲力尽,许多人都被乔布斯可恶有时甚至残酷的管理风格伤害过。但是,无论拉斯金还是沃兹尼亚克,抑或是斯卡利或公司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创造出麦金塔电脑。它也不可能诞生于常规的市场调查组和产品设计委员会。麦金塔发布当天,来自《大众科学》(PopularScience)的一位记者问乔布斯做过什么类型的市场调研工作。乔布斯语带嘲笑地回应:“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在发明电话之前做过任何市场调研吗?”

原文:20世纪70年代末,人类步入了个人电脑时代。在其发展的头30年中,出现了两位重量级人物,他们都生于1955年,都中途辍学,精力充沛,他们演绎了个人电脑领域的“双星系统”。这就是比尔·盖茨与史菴夫·乔布斯。

个人:他们只是顺应了自己的思想,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的成功都不一样。在我看来,没有成功学,顺其自然即可。

原文:但盖茨绝称不上反叛者、嬉皮士和灵性追寻者,也不是反主流文化人士。他没有做过“蓝盒子”去盗用电话线路,而是为学校编写排课程序,在这个程序的帮助下,他得以和自己心仪的女孩上同样的课程;他还为当地交通管理部门编写了一个车辆计数程序。进入哈佛大学之后不久,盖茨决定綴学,但并非因为要跟随印度灵性导师寻求启蒙,而是为了创立自己的软件公司。
与乔布斯不同,盖茨懂计算机编程;他更务实、更有原则,且拥有很强的分析处理能力。乔布斯则更相信直觉,更浪漫,并且在技术实用化、设计愉悦感和界面友好方面有着更高的天分。乔布斯狂热地追求完美,以致他为人非常苛刻,他的管理主要依靠自身的领袖魅力和四溢的激情。盖茨更有条理;他会频繁召开产品评估会议,并在会上精准地切入问题核心。乔布斯和盖茨都可能做出粗鲁无礼的举动,但是盖茨的无礼刻薄通常并不针对个人,更多的是出于对技术的深刻理解,而非情感上的麻木不仁。在职业生涯的早期,盖茨似乎就和那些典型的极客一样,有些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倾向。乔布斯会用能灼伤人的眼神盯着对方,而盖茨有时会无法与人进行眼神接触,但他很富有人情味儿。
“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比对方聪明,但是史蒂夫总体上认为比尔比自己稍逊一筹,尤其在品位和风格上。
“比尔瞧不起史蒂夫则是因为史蒂夫不会编程。”从两人结识起,盖茨就被乔布斯所吸引,并有些嫉妒他蛊惑人心的能力。但同时,他也认为乔布斯“极其古怪”,而且“作为一个人,有着奇特的缺陷”。盖茨反感乔布斯的无礼,以及他的那种倾向——“不是觉得你狗屁不如,就是在试图引诱怂恿你”。而在乔布斯看来,盖茨太狭隘。乔布斯曾说:“如果他年轻的时候嗑过药或是进行一下禅修,那整个人的心胸就会更为开阔。”

原文:个性和性格上的差异,终究使他们走上了对立面并引发了数字时代的根本分立。乔布斯是个完美主义者,渴望掌控一切,并且很享受艺术家这种不妥协不让步的性情;他和苹果公司将硬件、软件和内容无缝整合,铸成一体,这种数字化战略堪称典范。盖茨则是商业和技术领域里精明务实、深谋远虑的分析师他愿意将微软的操作系统和软件授杈给各种不同的制造商使用。
两人相识30年后,盖茨对乔布斯产生了有所保留的敬意。“他真的对技术了解不多,但他有一种惊人的天赋,知道什么东西能成功。”盖茨说道。但反过来,乔布斯从来没有充分肯定过盖茨的长处。“比尔基本上缺乏想象力,也从没创造过什么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他更适合像现在这样做慈善,而不是留在技术领域。”乔布斯是这么说的,尽管他的说法并不公允,“他只是无耻盗用别人的想法。”


原文:当时,乔布斯已功成名就,盖茨还只是个跟班:1984年,苹果公司的年销售额达15亿美元,而微软只有1亿美元。

原文:麦金塔团队的“海盗们”也觉得盖茨令人难以忍受。“你会发现,比尔·盖茨不是个很好的听众——他不接受任何人向自己解释某个东西如何运作,他要抢在别人前面提出他对这个东西如何运转的推断,猜想他觉得这个是怎么运作的。

原文:尽管两队人马互有戒心,但想到微软为麦金塔电脑制作图形界面软件,能将个人电脑带入一个新境界,双方都非常兴奋,他们前往一家豪华餐厅吃饭庆祝。微软很快组建了一个型团队负责这个项目。“我们在Mac项目上的人比苹果公司的还多广盖茨说道,“他们有大约十四五个人,我们有将近二十人。我们真的把命都押在这上面了。”尽管乔布斯觉得他们没什么品位,但微软的程序员们非常坚持不懈。“他们一开始做出的应用程序很糟糕,”乔布斯回忆说,“但是他们坚持努力,越做越好。”最后,乔布斯对Excel非常喜爱,以至于和盖茨作了个秘密协议:如果微软在未来两年的时间里只为麦金塔做Excel,而不开发个人电脑版本,那么乔布斯就同意撤掉麦金塔电脑的BASIC团队,而无限期使用微软开发的BASIC程序。盖茨精明地接受了这一提议,而此事却激怒了苹果公司遭到解散的BASIC团队,也让微软在日后的谈判中获得了优势。

原文:1984年底,丽萨电脑销量几乎为零,麦金塔的销量跌至每月10000台以下,乔布斯在绝望之下作出了一个低劣、不合规矩的决定。他决定在库存的丽萨电脑上安装麦金塔仿真程序,并作为新产品出售,命名为“麦金塔XL”。由于丽萨电脑已停产,且不会再投入生产,因此乔布斯这次要做自己都不看好的东西,就有点反常。“我很愤怒,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什么MacXL。”霍夫曼说道,“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剩下的丽萨电脑都卖出去。它卖得很好,但接下来我们不得不停止这个可怕的骗局,我也因此辞职了。”

个人:教主也会有低谷的时候。

原文: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宣称绝不能相信30岁以上的人的那代人来说,30岁是一个里程碑。1985年2月,为了庆祝自己的30岁生日,乔布斯在旧金山圣弗朗西斯酒店的宴会厅举办了一场非常正式但又好玩的派对。他邀请了1000人出席,大家都打着黑领带,穿着网球鞋。请柬上写着:“有句古老的印度谚语是这样说的,‘在人生的头30年里,你养成习惯;在后30年,习惯塑造你。’过来跟我庆祝我的30岁吧。”

个人:木有记错的话,有位传奇人物说过一句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过,习惯在我看来,真的很重要。惯性很重要的。


原文:不过,当月最轰动的新闻还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的离开。也许是因为个性不同,这两位创始人之间从未有过激烈的冲突。沃兹尼亚克仍然充满梦想和童趣,乔布斯比以往更加紧张易怒。但是,在苹果的管理和战略问题上,两人有着根本的分歧。当时,沃兹尼亚克低调地在AppleII部门做中级工程师,作为公司谦卑的招牌人物而存在,并尽可能地远离管理和公司政治。在他看来,有理由相信乔布斯并不欣赏AppleII;而AppleII电脑仍然是苹果公司的摇钱树,而且1984年圣诞期间,其销量就占公司产品销量的70%。“

原文:沮丧万分的沃兹尼亚克决定悄然离去,创办一家新公司,制造自己发明的万能遥控器。有了这个装置,用户只需通过几个简单的按钮,就能控制家里的电视机、立体声音响和其他电子设备。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AppleII部门的工程师主管,但觉得自己并不那么重要,没必要通知别的部门,也没必要告诉乔布斯和马库拉。因此,直到看到《华尔街日报》报道,乔布斯才第一次得知此事。当记者致电时,沃兹尼亚克真诚坦率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他说,是的,自己觉得苹果公司怠慢了AppleII部门。“苹果的发展方向已经严重错误,并持续5年了。”他表示。

个人:智能家居早就开始了。其实,在看这部传记中,我最欣赏的人是沃兹尼亚克,欣赏他的才华。

待续……



斯蒂芬·乔布斯-读书笔记2

时间: 2024-10-01 20:38:38

斯蒂芬·乔布斯-读书笔记2的相关文章

斯蒂芬·乔布斯-读书笔记3

摘要:此文记录了本人阅读乔老爷子传记过程中的一些感想,以及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乔布斯喜欢摄取信息,尤其是和知识渊博的人在一起的时候. 个人:经常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 原文:公司现在不仅有了新的标识,还有了个新名字.它不再叫Next,而变成了NeXT.其他人也许还不明白重视标识的必要,更不会为了一个标识花上10万美元.但对于乔布斯来说,一个好的标识意味着NeXT正在以世界级的感觉和身份起步,尽管它还没有设计出自己的第一款产品. 原文:完美的立方体生产起来也很困难.大部分模具

斯蒂芬·乔布斯-读书笔记1

摘要:此文记录了本人阅读乔老爷子传记过程中的一些感想,以及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创造未来”以及“对待软件严肃认真的人,应该制造自己专属的硬件”. 个人:喜欢这种苛刻的要求.我什么时候,能造出自己的硬件呢? 原文:  毕加索不是说过么:‘好的艺术家只是照抄,而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 原文:“我终于知道什么叫无知者无畏了,”阿特金森说,“正因为我不知道这个任务是如此困难,我才得以完成它. 个人:有时候,无知反而是前进的勇气,一旦前进,态度就是解决问题的

史蒂夫·乔布斯-读书笔记6

摘要:此文记录了本人阅读乔老爷子传记过程中的一些感想,以及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这次会谈实际上持续了45分钟,乔布斯说话丝毫不留情面.“看你的架势,你就想当一届总统吧.”一开场乔布斯就这样对奥巴马说.否则,他说,奥巴马政府应该对企业更友好一些.他描述了在中国建一家工厂有多么容易,而这在现在的美国几乎不可能做成,主要是由于监管和不必要的成本. 个人:在天朝,阔以这样说嘛? 原文:乔布斯的传奇是硅谷创新神话的典型代表:在被传为美谈的车库里开创一家企业,把它打造成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

史蒂夫·乔布斯-读书笔记5

摘要:此文记录了本人阅读乔老爷子传记过程中的一些感想,以及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内容.仅供参考. 原文:1999年开始,苹果为Mac操作系统制作应用程序,目标用户就定位在横跨艺术和科技交汇处的人群. 个人:我觉得是时候,应该拥有自己的一台了,或者多台. 原文:以乔布斯的反主流文化传统,他也不会对那些因之受损的唱片公司抱有同情.但是他主张知识产权保护,艺术家们也应当劳有所得.所以,在开发工作接近尾声时,他决定iPod只能单向同步.用户可以从计算机里把歌曲转移到iPod上,但是不能把iPod上的歌曲转移到

《乔布斯的魔力演讲》读书笔记

"我们来到世间,就是为了要在宇宙中留下不朽的印记."--乔布斯 一个人可以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完全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但这个人必须能够说服足够多的人理解并接受他的思想,如果不能,那么他的伟大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格雷戈里·伯恩斯 最鼓舞人心的沟通大师都有着共同的品质--无论是针对高深莫测的产品还是日常用品,他们都能够阐明其中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星巴克公司CEO霍华德·舒尔茨并不只是在出售咖啡,他出售的是"办公室和家之外的'第三空间'".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个人财务

《孵化twitter》读书笔记

寒假在家看完了第一本书——<孵化twitter:从蛮荒到IPO的狂野旅程>.在2014上半年,尝试看了该书的英文原版,奈何自己英语太菜,实在看不懂.这次有了中文版,就决定要看看.该书对于我来说,并没有晦涩难懂,反而看得有点酣畅淋漓.平时对于这些互联网内容也比较关注,所以,书中的人名和一些名词也相对比较熟悉.  <孵化twitter>以时间轴叙事,讲述了twitter诞生的前因后果,以及之中引发的爱恨纠葛.先讲讲这本书的结构,本书是电影式的结构,开始就是2010年,twitter的C

读书笔记:《史蒂夫乔布斯传》

读书笔记:<史蒂夫乔布斯传> <乔布斯传>这本书在乔布斯去世后不久就出版了,当时我正在西安出差,看到书店的一则 大型的促销广告,上面印着乔布斯的大型头像,说是2011年10月XX日正式首发,进书店转了一圈竟然发现了一本乔布斯传已经摆在一个醒目的书架上,封面 竟然与广告上的非常相似,查询后明白得到正规授权的传记应该是Walter Isaacson所著的,其它的都是水货. 为了对Jobs保持一定的神秘感,一直没有买入这本书.3月的某一天在陪孩子在书店闲逛时还是忍不住下手了,标价68元,

《从0到1》读书笔记第4章“竞争意识”第2记:一块猪肉引发的竞争论

上一篇读书笔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我们提出了让我们"迷失竞争"的观点.那么,对于企业来说,竞争究竟还存在哪些毒害呢?作者Peter Thiel在本第四章中先摆出了两个泰斗级别人物对为什么存在竞争的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 马克思 VS 莎士比亚: 一块猪肉引起得竞争 马克思版本: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为观点与目标截然不同(来自不同的物质环境)而斗争.差异越大,冲突越大 莎士比亚版本: 对莎士比亚来说则恰恰相反,所有的斗争或多或少都有些相

读书笔记:移动的帝国_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

新年的时候立了一个旗帜,2017年读30本书,其中包括5本外文原版书.现在4月份了,终于完成一本..主席说,读完一本书,写一写读书笔记会印象更深刻.嗯,实践是对某种认知的最好认识.那就立刻行动起来:) 这本书断断续续阅读,根据微信读书记录,前后共花了5个小时..这5个小时就是实大实在屏幕前阅读的时间,微信阅读的使用感受之一,认识到原来读一本书的时间投入是这么少.碎片化时间果然"害人啊",原来一个下午就可以看完一本书,为什么我们读书还是那么少呢. 那其实这本讲日本移动互联网的书在豆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