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本:《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第35本:《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这本书是在看《暗时间》时收集到的,书的副标题是科研成功之道,自己是个信息工作者, 也号称科研工作者,虽然经常忙着一些杂活,没有时间认真思考和做实验。但从中找点立项、研究、演讲、总结的经验也是有益的。这本书的目录比较有特点,竟然 占了12页,基本上看了目录也能了解了书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第一章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专家由于他受固有思想影响太深,经常不容易跳出思维定式,也会说出傻话来。以前的IBM总裁发表过那句著名错误预言“世界上只需要五台计算机就够了”。从我们普通人来说,专家的话也不可全信。

研究与考试不一样,研究是不可能简简单单成功的。做研究的时候,并不知道研究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也不知道问题的本身有没有答案。

《2001年宇宙之旅》的原作者曾写过三条很有趣的技术法则:(1)科学工作者声明某件事情是可行的时候,基本上他不会错。但当他说不可能的时候,他很可能错了。(2)发现极限在哪里的唯一方法就是超越极限,尝试向稍微超越这个极限的领域迈进、冒险。(3)无论是哪种技术,只要它是非常先进的,那看起来都跟魔术没什么区别。

锤炼构想的方法就是跟他人交流,在交谈中验证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想法,获取相关知识,修正不完备的地方。

把构想与别人交流想法,不怕被别人盗用。(1)如果对方已经知道,没什么损失。(2)对方不知道,但也不感兴趣,也没损失。(3)对方还不知道,但根据你的想法会领先一步取得成果,这个应该对自己有损失。但对方能研究出来,也就说明了他的实力本来就已经具备,有没有你的想法都只是早晚的事。

第二章 计算机向人类发出挑战----问题的解决能力与教育

在波利亚的书《归纳与类比》中讲了一个“逻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学家”的故事:

逻辑学家是最注重严密的人,所以他们很难容忍数学家在严密性上的麻痹大意。逻辑学家责备数学家说:“数学家在研究0到100之间的整数的时候发现,每找到一个整数就比100小。于是就下结论说所有的整数都比100小,还跃跃欲试要证明这个傻瓜定理。”

学家说:“可能吧,但物理学家更过分。他坚信60能被所有的数整除。他的理论是,自然数的开始几个1、2、3、4、5、6都能整除60,然后用他的话说就
是‘任取一些数字’10、12、15、20、30都能整除60。所以实验证据充足,60可以被所有的数整除。”
物理学家又说话了:
“嗯,但是请大家看看工程学家。他说所有的奇数都是素数。第一个奇数1是质数,这倒无可非议,接下来3、5、7也没错都是质数。接着到9了,嗯,这个9
啊,怎么看都不是质数,但工程学家说‘暂且搁置下来’继续实验。11、13也都是素数,那9‘一定是测算时的误差’。便下结论说所有的奇数都是素数。”

这则故事说明了根据一些特殊事例归纳得出一般性结论时要注意严谨,不能乱用事例。

记忆力与思考能力并不是一对互相对立的概念。思考能力强的人在脑中记忆了大量素材,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可以迅速
联想到类似的解决方案。如果以前没有看过,没有进行理解性的记忆,遇到问题时还是一点线索也没有。所以要小心下面的有害思想:”人类的记忆力根本赶不上计
算机。记忆的任务就全交给计算机吧,人类只要磨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就行了。这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一般来说,沉默是得不到别人认同的。只有把自己好的想法或成果通过演讲或者读物向世人传达才能得到理解和肯定。这些都是研究活动的一个环节。

第三章 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别人实践!国际化时代的讲演、会话、写作能力

在演讲的时候,听众最感兴趣的是开始的部分。

可以试试“倒过来用PPT”。强调的是Best First的思想,如果只可以使用一张幻灯片,应该用哪个?如果只可以用二张呢?三张呢?

演讲时,要先讲五六分听众明白的内容,再加上四五分不懂的内容。全讲听众听懂的内容,他会认为你没水平,全讲他不懂的,他就会没有任何共鸣。

在国外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

提高外语发音的秘诀就是经常快速、大声地进行说话练习。这点与李阳英语的思路差不多。

可以试试边打扫房间边听英语

论文的写作与推理小说有相似之处:悬念感、惊奇感、满足感、参与感。重要的是如何巧妙地让读者了解其中逐步导向结果的关键想法。

开题报告跟论文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给这项研究提供经费!而且经费要给我!“

研究领域的选择:(1)新领域的研究;(2)临界领域的研究;(3)研究的领域很狭窄并且只有自己才能做的那种研究。

给人讲的PPT不能做成一眼就全看懂的,要尽量做得让别人感觉到仅仅有那些内容还是不能完全理解的。这样有利于在演讲的时候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第四章 寻求决断与明示的速度:关于日本与世界、自己与他人的思考

不要犹豫不决。如果决定失误还有改正的机会,但如果什么都不决定,就根本无法前进。

911事件发生时,电话等通信手段均有一段时间完全中断,但互联网从始至终是可以用的。虽然有时速度比较慢,但它却是唯一保持了基本功能正常使用的通信手段。

今后组织里最重要的是拥有自己意见的人才,另外,还必须做到能够很好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对于在会议中没有任何意见的人,给他最好的建议就是”下次会议最好不要再出席了“。所以参加会议的时候只要有机会发言还是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文章中说美国的领导在任职期间,总是希望给自己贴上“是我做的”,“我开始的”这样的标签。中国更是这样。

一旦确定了想法,真正要做的话,就不能妥协了,就要像专家一样缜密、彻底地进行调查和研究。

时间: 2024-10-18 00:42:24

第35本:《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的相关文章

像外行一样思考 像专家一样实践

看到"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这个话题,我还是有很多感悟的.这个话题很明显有一个外行和专家的对比,对于我来说,我将其看成一种感性和理性的对比.我自己是一个学工科的人,考虑问题更多的是从理性出发,特别是在实现功能的时候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最终的软件的用户的感受.所以,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对我们理工科的人来说很有启发. 看到张小龙在<微信背后的产品观>里讲到的:产品经理要有傻瓜心态.微信为什么成功,其实要归功于张小龙傻瓜心态的产品的理念,他不仅是一个非常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像外行一样思考其实这个观点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看了<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以后,金教授高屋建瓴的对这个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当初其他的人说的意思就我们在思考或者创新的时候应该去关注下小孩子的想法或者活动,小孩子的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无尽想象力的,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东西,加以提炼之后就会形成具有创造性的实际的东西.这里的小孩子就是外行,他们不会在思考的时候去考虑实现,而我们往往会被实现绊住想象力的翅膀,这样永远也飞不高,看不远. 正如张小龙这位大师发明微信摇一摇功能,就是想到了远古的人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大智若愚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智慧的源泉 首先,我要阐明一下,这本书适合大学生,而我就是大学生,所以我值得拥有,哈哈~~ 再者,看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千万不要笑我,我没读过什么书,所以想到这个 了:当我们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总是从最初的无知到灰常熟悉的阶段,这是认识的过程,是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过 程,我们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对外界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极点 ,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对一些事物 产生了定性,因此很难再有新的突破.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说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感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初一看这句话,分俩层,前半段"像外行一样思考",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像外行思考,反面衬托我们很内行,我们很专业,对自己的专业极度自信,以及对自己的判断的执着.说好听点是自信,说难听点是固执. "像专家一样实践"反衬了我们了我们对自己的不敬业,我们是像游民一样对待自己的工作,毫无创新,按部就班. 在一个行业呆久了,经验,技术都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开始自大,以专家自居.从而固步自封了.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产生创新的过程

此前我对创新的定义是:做出别人完全没想到的东西,要牛逼,要与众不同,借鉴过的东西都不能称之为创新.这个定义真的太过狭隘,狭隘到让创新那么遥不可及,当我看过这本书后,对创新的产生过程又有了新的理解,其实产生创新时的最初想法就是那么幼稚.不科学,说出去都怕别人笑话,但是如果你自己相信它可以做到,并为之实践,或许它就真的可以做到.而且创新其实是可以被借鉴的,甚至创新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只要能改善现有的成功模式,只要能在某个点胜过别人就是创新. 创意不是来自于经验 我曾经认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是对产品定

读《向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之 简单、省略、抽象化

当你遇到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你会使用分析的方法,将这个复杂的问题理解清楚,之后从上到下地“结构性”的构造解决方案.——这是我们被教育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金出武雄是这样说的,“在我们进行研究的时候,如果直接从复杂的现实开始思考,是无法顺利进展的.如果将发生的事情简单.省略.抽象化后再看,就会清晰很多,这是科学与工学的基本要求”....... 省略的思考过程,将问题简化到最合适的程度,这是需要有预见能力的....... 我认为科学和工学都是门艺术.人们经常笼统地看待现实世界的现象和事

创业者必读的25本书,互联网创业者必读的六大领域的22本书,创业者必读的20本书,罗永浩推荐创业者必读书单25本

创业者必读的25本书 无论创业征途走到哪个阶段,无论是首次创业,还是已经有多次成功创业的经历,你都应该参考前人的建议,汲取经验教训.有什么比读书取经更好的方法呢? 我有幸在人生道路上收获了成功,但并不是一日之功,也并非仅凭一己之力.我从许多成功的前辈企业家那里获取了很好建议.在此,我想将这些成功秘籍称为"独角兽"企业家的每日习惯.通过阅读优秀的书,我学会了如何着手做很多事,以及行事背后的思维方式.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我改变了许多,现在把这些好书推荐给你们,希望在创业道路上可以助一臂之力

苦果:像专家一样思考,像外行一样实践

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金出武雄教授写的这本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金出武雄在书中引用大量事例,说明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思考的时候要像外行人一样无所顾忌地思考,而实践的时候要像专家一样缜密地实践. 那么,反过来会如何呢?这本200页的书,仅用了一小节(6页)举了反例. 而在构建之法这本书里,则以软件工程领域的诸多案例,来说明"像专家一样思考,像外行一样实践"导致的苦果. 苦果之一 像专家一样思考 何谓"像专家一样思考"呢

思维探索者:从问题到答案的思维过程 像侦探一样思考

http://www.nowamagic.net/librarys/veda/detail/1710目前几乎所有的算法书的讲解方式都是欧几里德式的.瀑布式的.自上而下的.每一个推导步骤都是精准制导直接面向目标的.由因到果,定义.引理.定理.证明 一样不少,井井有条一丝不乱毫无赘肉.而实际上,这完全把人类大脑创造发明的步骤给反过来了.看起来是阳关大道,实际上车马不通. 而对读者来说,这就等于直接告诉你答案和做法了,然后让你去验证这个答案和做法是可行和成立的.而关于答案和做法到底是怎么来的,从问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