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提问吗?

有效提问重要吗?

  和大喵聊天:

  我:“我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咩?”

  大喵:“都特别好~ 我是不会上当的。”(一脸警惕)

  我:“那我换一种问法,在哪些方面怎么样对待你,你会觉得更开心?”

  大喵想了想:“更日常、更生活化、更放松。”

  如何通过提问得到信息,是一门学问。这是我最近学到的课。

  当你开始关注某个方面的时候,所有相关的信息都会找到你。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发现一些例子和现象都可以用这个解释了,而且能够形成一套方法论,指导激发别人,也可以帮助自己思考问题。

  我有个朋友K,他是我人生导师类型的那种,每当遇到一些人生岔路选择的时候,我都会打电话给他问他的意见,每次和他聊完,我都会对选择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断。起初那几年,我以为是阅历的缘故,但其实他大不了我多少,论阅历可能也不是朋友里最多的,却能够让我每次都有所收获,觉得思维方式好厉害。

  后来当我思维逐渐开阔,帮朋友或者学妹解答一些问题或者困惑的时候,下意识里也在用类似的方法。前段时间公众号接受了几次读者的咨询服务,我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耐心倾听,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缩小问题范围,排除一些不相关因素,确定根本问题所在,然后找针对性的方法。

  所以,最有效获取信息、找到症结的方式,是有效提问。

  如何有效提问?

  有人会说,问问题谁不会啊?但实际上,不是加了个问号就叫问句,也不是用问句的语气念出来就是提问。

  有效提问往往离不了开放类问题。

  什么叫开放类问题?

  一般情况下,“什么”,“怎么样”,“如何”,“何时何地”,“谁” (即What, How, When, Where,Why)都可以算作开放性问题,比如 “你喜欢在什么时候吃水果?”

  与开放类问题相对的是封闭式问题,可以用“Yes or No”,或者“对,不对”来冋答的问题,比如 “苹果是水果吗?”

  开放类问题看上去很容易,但在对话中,很难做到。难做到的原因有三点:

  1. 问不准,范围太大。

  比如文章开头我写的那种情形,虽然也是开放式问题,但往往由于太大范围,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2. 容易关注负面。

  在问一些类似于有什么不足之处这样问题的时候,对方可能出于双方关系或者面子的考虑,而不给出真实的想法。比如文章开头的例子,或者老板问团队,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3. 在倾听的时候,我们太容易按捺不住给别人建议,太容易直接跳到给结论。

  尤其在我们比较熟悉的话题或者经验方面,往往会直接问对方,“你试过这样做吗?” “你有没有试过那样做?” 这样东一棒槌,西一榔头,就又变成封闭类问题了,得到的信息就会变得有限,因为你开始一个个去试答案,而不是想方案。

  下文会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给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式。

  应用提问法的场景其实很广,比如在以下一些情况中可以尝试这种方式:

  1. 帮助别人厘清头绪,解决问题的时候。比如一些困惑。

  2. 获取信息。比如文章开头的情形。

  3. 在合作达成一致方面陷入僵局的时候。比如谈判中。

  4. 激发潜能和自我思考。

  ……

  有一些步骤和方法可以帮助有意识地训练提问题的技巧:

  1. 缩小问题的范围,通过这个步骤,理清对方真正的需求和目标,而不是表面声称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这种问题能够激发对目标的感受。

  例子:

  朋友:我太忙了,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法做。该怎么办?

  A:这个问题有点大,所以这次你打电话给我,我们聊完之后,你希望具体在哪方面能有一些不同或者改善?

  朋友:嗯……我现在工作加班太多,占据了很多个人时间,所以可能是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吧。

  所以通过缩小问题范围,把新的问题聚焦在了“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上,通过这样一层层深入地问问题,就能够排除一些无关信息。

  2. 聚焦不同时间段,问和过去、现在、未来相关的问题。

  通过缩小范围,定位到真正的目的之后,可以试着问一些不同时间范围的相关问题,比如过去在这方面已经尝试过的方法有哪些,以前有没有类似的情形是怎么解决的,未来的一年或者三年后希望的情景是怎么样的。

  例子:

  读者:我不确定要不要离开现在的单位,这里稳定,但又一成不变。

  A:我们设想一下,你十年后还在这里,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读者:可能会变成和现在单位的大姐们一样,聊的无非是老公、孩子、学区房吧。

  A:那你理想中的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

  读者:忙碌充实,不断成长挑战自我。

  A:现在到之后的十年,你都呆在这里,十年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读者:可能会有些遗憾没有尝试别的活法吧。

  A:你在现在的单位,做过哪些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尝试吗?

  读者:我做过1,2,3,但是好像也没有达到我觉得理想的状态。

  A:在现在这家单位工作之前,你有什么时候觉得状态是比较理想的?

  读者:我的第一份工作。

  A:那现在和那时相比,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呢?

  ……

  通过聚焦不同时间段的行为、想法、情感,问题可以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切入比较,帮助对方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从而更容易做出决策。

  3. 换一种正面积极的方式。

  在问一些可能会得到负面反馈信息的时候,回答的人可能会担忧有损双方的关系或者面子,难以给出真实的想法,或者直接回避问题闭口不谈。多去考虑一些“我还可以做什么”,“我现在还有哪些其他的方案选择”,会更容易打开思路。

  反例:

  老板:这个方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团队:……差不多了吧,没什么,挺好的。

  例子:

  老板:这个方案,还有哪些地方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团队:可能在流程/执行层面,还有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4. 立刻就能去做的行动,会是什么。

  在落实具体行动的时候,有时候会有特别多的方案,难以全部同时执行。也有一些时候,一个方案都没有,看上去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了。这种情况下,可以先聚焦一些小的方面作为突破口。

  尝试去问一问,如果有一个立刻就能去做的方法/行动,会是什么?会更容易拆解问题,发现问题可以解决的那部分。

  提问中需要注意什么?

  在使用提问法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雷区:

  1. 不要轻易评判,挖掘真正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在觉得自己做的不错,或者自己比较懂的方面,会很容易评判介入。而这种情绪被对察觉到的时候,就会开启自我保护,从而找不到真实有效的信息。

  反例:

  朋友:我太忙了,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法做。该怎么办?

  A:我觉得忙其实都是借口啦,说到底还是你自己没有真心想去做。

  朋友:……我真的忙翻了好嘛,昨晚加班到十一点回家,洗洗就快十二点只能睡了。

  A:那你早上可以早起呀。

  朋友:……算你狠。

  以上的例子中,我还是没有挖掘到真正的需求。而对方如果真听取了建议,把问题解决方案直接简化为“早起”,就找错了方向。不做不是最高的成本,做错了才是最高的成本。

  2. 不要急着抛给对方答案,要一直问开放类问题促使对方找到解决方案。

  如上文所说的,当我们开始介入给建议的时候,往往会东一棒槌,西一榔头地去问,得到的信息实际上是有限的,因为已经限定了范围。

  就像是你有一百把钥匙,要开锁,与其开始挨个试哪一把能开开;不如先去想,怎么样能合理缩小范围再去试。

  反例:

  朋友:我太忙了,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法做。该怎么办?

  A:你有试过专注,少做一些没用的事儿吗?

  朋友:有啊,我只想下班后回家能有空看看书看看美剧。

  A:那你有利用好一些碎片时间吗?

  朋友:能利用的都利用了啊,中午休息的时候,下班回来路上都利用了,时间还是不够。

  A:那你要不试试早起?

  朋友:……好吧。

  以上虽然也在提问,但每一个问句,都包含了一个隐藏的建议,把建议包装了再给对方,实际上并不是开放类问题。这样问下去,有可能有答案,但是始终是在用碰的方式,效率低下。

  小故事

  最后照惯例讲个故事吧。

  有家体育俱乐部,网球教练人手不够的时候,让滑雪教练顶替上课。网球学员是有一定水平基础的,结果滑雪教练教出来的学员,比网球教练教出来的学员水平要高出许多。

  为什么呢?滑雪教练怎么教的?有三个重要的步骤:

  1. 因为滑雪教练不懂网球,硬着头皮和学员说:“先把球打出去吧。”

  2. 打完之后,问学员:“你觉得刚才这个球怎么样?” 学员想了想,觉得身体哪个地方有些别扭。教练说:“你调整一下这个部位,再发个球。”

  3. 又一个球出去之后,问学员:“你觉得和上一个相比,怎么样?” 下一个再在此基础之上调整。

  就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调整,不断打磨,学员水平也提高了一大截。

  这个故事虽然有点夸张,但其实说明每个人都有反思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和意识。当自己意识到不足,自己想办法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的时候,要比外在的方案激发更大的潜能。

  这就是为什么不要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要不断问一些开放类问题,让对方自己提出解决方案的原因。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借别人的角度或者思路,问问自己。仅此而已。

时间: 2024-08-08 13:39:31

你真的会提问吗?的相关文章

哈佛公开课 幸福课

Contents 第一课: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第二课: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 第三课: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么? 第四课:积极的环境能改变人 第五课:环境的力量 第六课:乐观主义 第七课:逆境还是机遇 第八课:感谢 第九课:积极情绪 第十课:如何去改变 第十一课:养成良好习惯 第十二课:写日记 第十三课:面对压力 第十四课:过犹不及 第十五课:完美主义 第十六课:享受过程 第十七课:运动与冥想 第十八课:睡眠.触摸和爱情的重要性 第十九课:如何让爱情天荒地老 第二十课:幸福与幽默 第二十一课:爱情

大学里如何成为技术大神

本文由PurpleSword(jzj1993)原创,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 http://blog.csdn.net/jzj1993 总是有同学问我怎么学很多技术,好奇如何成为所谓的大神. 事实上,这篇文章是结合我的一些经历,讲述应该怎么学习技术,并不是要讲怎么成为大神.没有所谓的成功学,只有充满智慧的思考,脚踏实地的实干,和越来越近的理想,还有机遇和运气.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无非是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很多对成为大神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人来看.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一些东西,没有浪费看这篇文的时间.这篇文

【知乎】前端现在怎么这么多人?(2017-2019)

顾轶灵  2017-02-19?如果你在知乎关注了「前端开发」这个话题,那么你三天两头就会看到类似这样的问题: 我转专业零基础学前端,多久能实习?何时才能找到工作?去 BAT 要学习到什么程度?本人 xx 岁女生,在学校的时候写代码就不行,适合做前端吗?以后会不会太累?我自学前端几个月了,xx 官网也模仿过了,HTML/CSS都没啥问题了,但是 JS 学不进去怎么办?我培训了几个月出来,发现前端工作怎么这么难找?简历不造假连面试机会都没有怎么办?现在前端市场是不是已经饱和了?xx 网上每个前端的

提问的智慧——其实你真的不会提问!(转)

在黑客世界里,当提出一个技术问题时,你能得到怎样的回答?这取决于挖出答案的难度,同样取决于你提问的方法.本指南旨在帮助你提高发问技巧,以获取你最想要的答案.       首先你必须明白,黑客们只偏爱艰巨的任务,或者能激发他们思维的好问题. 如若不然,我们还来干吗?如果你有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玩味的好问题,我们自会对你感激不尽.好问题是激励,是厚礼,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力,而且通常会暴露我们以前从没意识到或者思考过的问题.对黑客而言,"问得好!"是发自内心的大力称赞.       尽管黑客们有

【转给女朋友】提问的艺术:如何快速获得答案

简介作者Eric Raymond是著名的计算机程序员和开发源代码软件运动的旗手,也是自由软件基金(FSF)的创始人.在自由软件启蒙阶段,Raymond的经典著作被业界称为“五部曲”: - <黑客道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Hackerdom)- <大教堂和市集>(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如何成为一名黑客>(How To Become A Hacker)- <开拓智域>(Homesteading th

你真的会用Gson吗?Gson使用指南(2)

注:此系列基于Gson 2.4. 上一篇文章 你真的会用Gson吗?Gson使用指南(1) 我们了解了Gson的基础用法,这次我们继续深入了解Gson的使用方法. 本次的主要内容: Gson的流式反序列化 Gson的流式序列化 使用GsonBuilder导出null值.格式化输出.日期时间及其它小功能 一.Gson的流式反序列化 自动方式 Gson提供了fromJson()和toJson() 两个直接用于解析和生成的方法,前者实现反序列化,后者实现了序列化.同时每个方法都提供了重载方法,我常用的

学会提问(尼尔&#183;布朗、斯图尔特&#183;基利)

Day1 1.批判性思维 作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有三个方面: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意识: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2.两种思维方式 被动式思维和主动式思维,也可以称为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被动式思维——就像海绵,照单全收,主要运用记忆能力,狂抄狂背狂记,并且对脑海里的东西深信不疑 主动式思维——就像淘金,不仅动用记忆里,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不断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效的信息. 前者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

《提问的智慧》——献给那些不会提问的人

提问的智慧>——献给那些不会提问的人 虽然这个文章是说hacker的,但是我觉得在咱们这里照样适用.此文让我受益良多.值得一读,大家如果也觉得不错就一起来推~~~ --------------------------------- 在黑客世界里,当提出一个技术问题时,你能得到怎样的回答?这取决于挖出答案的难度,同样取决于你提问的方法.本指南旨在帮助你提高发问技巧,以获取你最想要的答案.  首先你必须明白,黑客们只偏爱艰巨的任务,或者能激发他们思维的好问题.  如若不然,我们还来干吗?如果你有值得

小白成长建议--小白如何提问

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苏格拉底. 我曾经思索过一番有关提问与回答的不同.在我看来,回答是面向过去的,是被动的,是过去式:而提问则是面向未来的,是主动的,是现在式,它往往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意味着有新的发现.千百年来人们都对苹果落到地上习以为常,但牛顿却对此提出了疑问,也就在那一刹那间,一个崭新的世界已经展现在了他的面前.所以说,好的提问往往比答案更有力量,更能给人以启发! 长期在各个QQ群和网站社区上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就开始不太淡定,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就是“你对我这样一个新人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