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要换种打工心态?
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工薪阶级,且大部分人可能都认为自己都是在为“老板”打工,而“老板”这个角色更是我们大部分人所向往和追求,以上都是我对打工心态提出尝试改变的前提假设。“打工”意味着诸多像“打卡”、“被动”、“束缚”等工薪族标签,而“老板”可能更多是“财富”、“自由”的代言。当我们面对着自己朋友圈的一些创业者朋友,可能有些人会因此而产生嫉妒,也可能有些人会因此而更加上进,向自己的“老板梦”狂奔。至于“老板”是否好当,都是后话。稍微细心点都能发现,身边的一些“工薪族”普遍都带着一种“悲观蓝领”心态在度过他们“最有可能性”的时光,当然包括曾经某些时刻的我。
严格来说,老板也在打工,他们更多是在为自己打工,所以他们会显得更加主动、激情和充实。而“工薪族”的这种被动、无趣以及压抑可能是由于他们这种“为老板打工”的心态所造成的,更是陷入“被动人生”这个恶性旋涡的诱因,这也都是我过去的一些常态。
至于那些不在我“前提假设”的工薪族们,他们可能会是一些比较容易满足的人,开朗且幸福;又或者他们是一些“有故事”的人,从容而淡定。但作为自身“前提假设”的一员,我现在也不会太悲观,也许我可以利用“嫉妒”的力量转化成我内在的前进动力,前提是需要我改变原来那种被动的“打工”心态。
那现在的我是怎样一种打工心态?
记得老板第一次亲自给我谈加薪时我曾对他说过这样一番话:“我们之所以能面对面交谈,是因为我们彼此的相互选择,我选择了我们公司这条“贼船”,而公司选择了我这个“海盗”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共同方向,‘散席之刻‘在于我们彼此方向出现差异化而并非彼此之间的不足”。我之所以能如此无所畏忌地跟领导说这番话 ,是因为我需要清晰地表达我的工作态度,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表达我“为自己打工”的态度,降低彼此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的沟通成本。如果老板因为我这“自主独立”的态度而产生抗拒或忧虑,我想这场对话将会是我们方向差异化的开始,彼此“重新选择”比“委曲求全”会是更好的“双赢”选择。
我觉得“自我、独立”更多意味着“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一个能自我管理自我驱动的人,我想企业不会拒绝。一个高度自管的人应该会清晰地认识到“利己利人”的道理,先是“利己”再去“利人”,这就是真实的人性。开口闭口就谈“贡献”的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利己”的手段而已,说白了就是“拍马屁”,最终还是为的自己。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为自己打工”就是一种“利己”心态,“为他人打工”就是一种反人性心态,怎能做得顺心。社会进步离不开企业家的功劳,企业家之所以能“产出”完全处于他们把“利己”心态发挥得淋漓尽致。再返过来思考,如果能把“为他人打工”的态度转化为“为自己打工”,意味着你也许向着一个独立、自主、自我驱动的人靠近,完全符合我们的人性。
前两年我目睹好几个老同事或其他的一些朋友都涌向了“创业”的风口当中。在他们眼里,好像只有类似“倾家荡产”之举才是真正的创业。但我认为我一直在创业,我觉得创业首先具备的心态之一就是“为自己打工”,自从我切换到这种打工心态时我就认为我就是在创业。我不认为企业是一种“寄托”,我更多会把企业看成是自我驱动、自我学习、自我发挥的一个展现平台。就像上文提到过的态度,如果平台与自身的发展方向不一致,将是我们相互道别之时,去寻找另一个符合自己发展的平台。而“寄托”的被动心态将会被企业狠狠地捆绑而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陷入危机的旋涡。
我和这位老板已经共事第七个年头了,从最初的“雇佣”关系直到去年“合伙”关系的转变其实就是我从“为他人打工”到“为自己打工”心态转变的映射。这种心态可以促使我不断往高度提升,用“宏观”的态度去做“微观”的事情,保持自己项目、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是公司项目、产品的竞争力。随着这种良性循环演进,“合作”关系将会是我跟这位老板携手共进的趋势。所以我觉得我一直在创业,从未停止。
后话
废话了一堆,无非就是自己在思考和总结道理:做任何事情(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先摆好心态(反正都要做),因为心态就是动力的来源(不如做得顺心一点),如果自己不愿意做的,被牵着鼻子走就没有意思了,这就是“外力”和“内力”驱动的根本区别,跟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一样原理。
最后,我想说说,老板也不那么好当,最近两年我老板白头发多了好多。但“为自己打工”的心态让他每天保持激情和充实,做着自己喜欢(至少内心不会抗拒)的事情不都“幸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