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杂谈》商业模式(二)宗教

宗教势力曾经十分强大,特别是政教合一得时候。宗教能够存在,一方面缘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始终是有限的,这为宗教提供了未知世界的生存空间。另外,宗教存在较大的精神和利益交换,人们获得一定的好处,而换来信奉某个宗教,最终还要为宗教付出。

对于普通信众,初期宗教获得的好处可能包括:绝望环境下的心理安慰、社团类的集体生活(人有社会属性,没有群体生活会有隔离感)、免费的食品、教育或医疗(这对穷苦大众非常有效)。能够长久存活并获得大发展的宗教,必须也要对统治者有好处,而宗教对统治者最大的好处就是“君权神授”,即通过老百姓的精神束缚让统治者安心统治。作为统治者非常喜欢宗教宣传的:“苦在当代、极乐来生”的信条,这样可以让统治者变本加厉的剥削民众,而不必担心反抗。

对于老百姓而言,信奉宗教,是个逐渐强化的过程。宗教对信徒几乎一致性的手段就是反复的心理强化,比如:反复诵读经文,拒绝理性思辨,甚至拒绝别人的解释。所谓的,谎言强调千遍即成真理,这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宗教虽然源于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但最终利用了人们的敬畏之心。特别是在人类社会面临灾难的岁月,在绝望的社会环境下,宗教就会获得迅速发展(有点像阿Q精神胜利法)。但要想将宗教做大成一个强大的经济体,还得获得政府的鼎力支持。古罗马的君士但丁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绝望社会背景下,把基督教定位国教的皇帝,并因此被尊为大帝,他的确是为基督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比较有意思的是他直到临终的时刻才接受基督教的受洗(实际也可能没有受洗,而是被主教宣传为受洗,这已不重要,其推行的一系列基督教政策才是干货)。

当宗教成为国教,也就跟一个政府机构的差异无几了,他们拥有土地出租,而且还可以向自己土地以外的信徒征收税赋。除了税负,还增加了武力手段,来保卫宗教信仰,用酷刑和圣战消灭异端(中世纪,基督教是消灭异端,伊斯兰教是把异端作为奴隶)。这更是与国家机器无异。中世纪宗教的登峰时期,教皇和主教们的生活也是奢靡的很(奢靡在某种程度上是好事,加速了文艺复兴的发展,与宗教衰败的进程),直到启蒙运动后,政教分离的国家出现。宗教才再次衰落下去,但宗教通过自身的改革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还时常有复兴之势。

至今,看到我国一系列道德无底线的新闻,很多人都觉得是因为人们没有(宗教)信仰造成的(包括笔者曾经都认可这个想法,最近才有改变,因为社会发展是不能因为遇到问题而倒退的)。

当代宗教,虽然与政体分离,但始终没有脱离对政治的影响,但其主要活动还是被局限到了经济和社会活动之中,比如慈善机构(基金会、医院、教育、残疾人与弱势群体的救济等等),继续发挥着宗教影响力。而且除了主流宗教,还时不时的有个别新宗教冒出来(有一些具有反政府性质而被消灭或打压,或者干脆归类成“恐怖主义”)。从商业模式角度看,宗教的信徒发展模式、资金、经济社会活动的链条也很完善。而且很多宗教经济活动都是免税的,这为宗教产业获得扩张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比如少林寺最近也投资数千万走向世界)。另外,宗教本身也在不断的改良自己,不断弱化神的存在,而转为一种心理和精神的抚慰与寄托(比如从事算命看相、灵修、培训、心理咨询、社区集体活动、甚至像少林寺与道教那样的习武养生等等),以与理性社会相融合,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宗教的盈利与发展模式,被不断的跨界使用,被简称为“洗脑”,比如至今无法清除的传销组织,上世纪的文革造神运动,今天的一些个人潜力挖掘的培训组织等。

宗教至今仍然有其社会存在价值,也因这个存在价值而成为整个商业与经济环境中的一个环节,而值得对商业模式感兴趣的同仁所关注。

-----------本期结束----------

征寻插图合伙人:

文章缺少一位喜好画文章插图漫画的的人,如有读者感兴趣可以联系俺,留下你的联系方式,但回报可能比较可怜,可以作为并列作者一起呈现,将来如果能有稿费,目前仅仅是如果,可以拿出一半稿费酬谢!

--------------------------------------------------------------------

下期预告:《跨界杂谈》商业模式(三):黑帮

这个下期预告可能会失效,有工作太忙的原因,也有个人思考不成熟的原因。自己本来觉得至少需要再看几本书来辅助思考,现在有点等不及了,只能动笔。如果不能续写,中间笔者尽量穿插着写一些其他话题的微短文。供大家娱乐。

------------------------------

关于《跨界杂谈》

这是一本正在边撰写,边连载的书,来自于延续《日子》《月子》《伺候月子》的灵感,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可能与个人工作、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是一本开阔视野与交流思想的书。通过连载,一方面看看读者是否感兴趣,另一方面,希望根据读者反馈进行不断的优化。甚至可以把读者的神回复,给出建议读者的名字纳入到书的章节中。通过互动不断完善。预计2015年6月份第一版截稿,争取9月份出版。争取此书超过《月子》成为厕所必备神器。

相关微信公众号:雷震子、跨界杂谈

关于雷震子:

《跨界杂谈》作者。对历史、人生、企业经营与发展、商业模式、心理学、IT等均感兴趣。人已奔四,事业无成,却牢骚满腹,想一吐为快,但不会像怨妇一样抱怨世事,而是希望和感兴趣的读者分享这四十年成长中的见闻与心得,希望对读者有所价值(至少能打发下无聊时光)。

时间: 2024-09-29 00:03:14

《跨界杂谈》商业模式(二)宗教的相关文章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二):敏捷

2015-03-17 雷震子 雷震子 "敏捷"包含两层含义,"敏"和"捷",代表敏感和迅速.笔者一直在犹豫,用企业商业模式的大类来谈敏捷这类话题是否合适,是否直接归类于"企业"话题更合适? 简单的理解企业敏捷,那就是通过风吹草动即可能够感觉到市场未来走向,通过快速行动,最先推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捞得第一桶金. 在众多企业案例里,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服装快销品牌H&M和ZARA(如今还有类似的多家新秀,笔者土,无法脱口

《跨界杂谈》商业模式(两)信仰

宗教势力以前十分强大,特别是政教合一得时候.宗教可以存在,一方面缘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始终是有限的.这为宗教提供了未知世界的生存空间.另外.宗教存在较大的精神和利益交换,人们获得一定的优点,而换来信奉某个宗教,终于还要为宗教付出. 对于普通信众.初期宗教获得的优点可能包含:绝望环境下的心理安慰.社团类的集体生活(人有社会属性,没有群体生活会有隔离感).免费的食品.教育或医疗(这对穷苦大众很有效). 可以长久存活并获得大发展的宗教.必须也要对统治者有优点.而宗教对统治者最大的优点就是"君权神授&qu

《跨界杂谈》商业模式(一)祭祀->赌徒->首领->国家

2015-03-10 雷震子 雷震子 雷震子 笔者能阅读到的人类历史中,最早最成功的商业模式要数国家的诞生了.国家为何与商业模式挂钩呢?因为国家的收入有史以来就是最高的(与该国的老百姓比).赚的钱也是最多的(钱都由国家垄断,理论上想印多少印多少). 国家最早诞生的历史非常缺少文字记录,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只能靠猜测.在<西方将主宰世界多久>那本书中,作者采纳的猜测很有意思.在风调雨顺,而且没有外敌入侵的日子里,本来是没有国家的,也没有必要,但人们对神很敬重,因为神可以有效的解释自己看不明白的各种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四):弹性

2015-03-20 雷震子 雷震子 wxfrom=5" > 企业的"弹性"涉及几个方面:组织弹性.生产能力弹性.产品弹性等. 组织弹性 我们常常把企业裁员作为企业的负面新闻来报道,而把企业扩招作为正面新闻来传播. 前段时间传出IBM裁员26%的消息,后来证明是假新闻,当时看到IBM的发言人这样讲了非常多数字,并强调公司尽管在裁员(实际是数千人).但同一时候招聘的人很多其它,实际上这是该公司的转型.对于企业而言,针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对组织进行适应性调整,是稀松寻常的事情

《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三):集约

2015-03-19 雷震子 跨界杂谈 跨界杂谈 给用"商业模式"这个题目找了个理由,企业全部活动均为商业盈利而生存,与商业盈利无关的活动至少不属于企业的核心范畴. 与"集约"近似的词还有:规模效应.垄断.集中化等等. 有一种观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实际上在19世纪末期就萎缩并退出市场主流体系了.全球的经济体从那时起普遍进入集约的时代.我们在历史和政治书里学到的是垄断. 但实际上是某种程度的集约. 这样的集约体如今企业部分是:生产经营集中化与大规模化.资本的集中

《跨界杂谈》商业模式(五):金融

2015-03-14 雷震子 雷震子 金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很容易把笔者落到班门弄斧的境地.但也不想谨言慎行,大家将就看吧,别太把豆包当干粮就中了. 金融历史悠久,伴随商业而生,但在整体经济中,金融的角色曾一直弱于商业,直至工业革命后,金融的角色才迅速提升,乃至成为国家的命脉. 货币 货币是对以物换物的升级版.有了货币,商品可以更好的流通.货币取材不一定在于其自身的实际使用价值,而在于其信用(保值)与易于使用(易于携带.分割取值和存储).据说早期货币是贝壳,贝壳的使用肯定也是限于远离大海的地区,

《跨界杂谈》商业模式(三):黑帮

在本文.黑帮是一切犯罪组织的泛称. 笔者写的不是学术文章,不会为黑帮定义咬文嚼字. 黑帮的盈利方式涵盖全部法律所不同意的模式,最典型的是暴力(电影中最喜欢表现的情节),但从实际操作上.那种剑不出鞘的胁迫会很多其它,"胁迫"的情节缺少欣赏价值.但却是风险与投入最低.却能赚到最丰厚的利润,ROI值最高.除了暴力和胁迫,引诱(毒品交易).诈骗.公权贪腐.山寨.甚至我们近期热议的有组织的违法排污(水.气)都能够算作黑帮行为. 有人可能认为山寨.贪腐和排污司空见惯,不能算黑帮行为,笔者不做太多辩

《跨界杂谈》华为印象之混搭儿(二)皮草

2015-02-10 雷震子 雷震子 早期的皮草是御寒的佳品,但随着人们在室内活动增加,露天活动的减少(室外就乘车了),大件皮草的穿戴已经非常少了,笔者只有一次去大庆出差的时候,在机场见过一身皮草的女孩.在北京很少见到.深圳更是从没见过了.但笔者不觉得皮草使用的减少跟人们珍爱动物有太直接的关系,因为即使不杀生的佛家弟子也是有穿皮草的,知道是谁不? 现今皮草穿戴的作用更多的也是倾向于装饰作用,比如:帽子.钥匙链.皮包.钱包.腰带等.但是皮草的元素却深深地融入到时装设计之中,比如:豹纹.虎纹.毛边等

《跨界杂谈》华为印象(二):MTS

华为术语 MTS 第一次看到这个词,觉得又是一个华为高大上的产品,或者一个业务部门.看了很多上下文之后才知道是"马蹄山"的意思.马蹄山是一个村子,建筑形式很像广东的城中村. 十几年前笔者作为穷吊丝(现在这个穷吊丝的身份也没变,但那时还没有"吊丝"这个词)先后在广州的石牌.深圳的上下沙.大冲住过.那都是城中村,特别是石牌.那时他们的共同特点,建筑以6-10层的建筑为主,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建,建筑密密麻麻的排列在一起,每栋建筑间的空隙极小,有一米左右已经算宽敞的了.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