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网络之黏包

基础示例

# 服务端
from socket import *
sk = socket()
sk.bind((‘127.0.0.1‘,8090))
sk.listen()
conn,addr = sk.accept()
while True:
    cmd = input(‘>>>‘)
    if cmd == ‘q‘:
        conn.send(cmd.encode(‘utf-8‘))
        break
    conn.send(cmd.encode(‘utf-8‘))
    print(conn.recv(1024).decode(‘gbk‘))
conn.close()
sk.close()

# 客户端
from socket import *
from subprocess import *
ck = socket()
ck.connect((‘127.0.0.1‘,8090))
while True:
    cmd = ck.recv(1024).decode(‘utf-8‘)
    if cmd == ‘q‘:break
    ret = Popen(cmd,shell=True,
                 stdout=PIPE,
                 stderr=PIPE)
    ck.send(ret.stdout.read())
    ck.send(ret.stderr.read())
ck.close()

C/S远程命令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uge-94/p/10729463.html

时间: 2024-09-29 12:57:37

Python网络之黏包的相关文章

Python之网络编程 黏包

黏包现象 系统缓冲区 缓冲区的作用 没有缓冲区 , 如果你的网路出现短暂的异常或者波动, 接收数据就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影响你的下载或者上传的效率 但是凡事都有双刃剑, 缓冲区解决了上传下载的传输效率问题 也带来了黏包的问题 讲粘包之前先看看socket缓冲区的问题: 每个 socket 被创建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 write()/send() 并不立即向网络中传输数据,而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中,再由TCP协议将数据从缓冲区发送到目标机器.一旦将数据写入到缓冲区,函数

网络编程-----黏包问题

一,黏包现象 我们通过一段简单程序来看看黏包现象: import socket sk=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8090)) sk.listen() conn,addr=sk.accept() while True: cmd=input(">>>") if cmd=='q': conn.send(b'q') break conn.send(cmd.encode('gbk')) res=conn.recv(1024).de

Python -- 黏包

8.7 黏包 黏包现象: 产生黏包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缓冲区. 所谓粘包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接收方不知道消息之间的界限,不知道一次性提取多少字节的数据所造成的. 什么是黏包现象: 基于tcp协议的socket.客户端接收不完,下一次将继续接收(如果间隔时间相对过长,后续的数据会与之前的数据黏在一起),send数据时.连续发送少量的数据(时间间隔很短),这些数据会积压在一起发送出去. 系统缓冲区的作用: 如果没有缓冲区,在你的网络出现短暂的异常或者波动,接收数据就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影响你的下载或者上传的效

《Python》网络编程之黏包

黏包 一.黏包现象 同时执行多条命令之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只有一部分,在执行其他命令的时候又接收到之前执行的另外一部分结果,这种显现就是黏包. server端 import socket sk = 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 9000)) sk.listen() conn, addr = sk.accept() conn.send(b'hello,') conn.send(b'world') conn.close() client端 import

四. 网络编程(TCP 黏包)

一 .黏包现象(TCP) 1.黏包成因 TCP协议中的数据传递 tcp协议的拆包机制 当发送端缓冲区的长度大于网卡的MTU时,tcp会将这次发送的数据拆成几个数据包发送出去. MTU是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的缩写.意思是网络上传送的最大数据包.MTU的单位是字节. 大部分网络设备的MTU都是1500.如果本机的MTU比网关的MTU大,大的数据包就会被拆开来传送,这样会产生很多数据包碎片,增加丢包率,降低网络速度 面向流的通信特点和Nagle算法 TCP(transpo

MINA 网络黏包处理代码

本文完整代码,可以浏览: https://github.com/hjj2017/xgame-code_server/blob/master/game_server/src/com/game/gameServer/framework/mina/MsgCumulativeFilter.java 我在网上查阅过的 MINA 黏包处理,一般都是放在 Decoder 中做的.也就是黏包处理和消息解码放在一起做,显得比较混乱不好打理.而以下这段代码,我是把黏包处理放在 Filter 中了.在具体使用时可以这

网络编程中黏包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一 问题的根源在于,接收端不知道发送端将要传送的字节流的长度,所以解决粘包的方法就是围绕,如何让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把自己将要发送的字节流总大小让接收端知晓,然后接收端来一个死循环接收完所有数据. #_*_coding:utf-8_*_ import socket,subprocess ip_port=('127.0.0.1',8080)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s.setsockopt(socket.SOL_

网络编程之黏包

当我们同时执行多条命令之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只有一部分,在执行其他命令的时候又接收到之前执行的另外一部分结果,这种现象就是黏包. 黏包成因 TCP协议中的数据传递: tcp协议的拆包机制 当发送端缓冲区的长度大于网卡的MTU时,tcp会将这次发送的数据拆成几个数据包发送出去. MTU是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的缩写.意思是网络上传送的最大数据包.MTU的单位是字节. 大部分网络设备的MTU都是1500.如果本机的MTU比网关的MTU大,大的数据包就会被拆开来传送,这样会

Python之黏包

黏包现象 让我们基于tcp先制作一个远程执行命令的程序(命令ls -l ; lllllll ; pwd) res=subprocess.Popen(cmd.decode('utf-8'), shell=True, stderr=subprocess.PIPE, stdout=subprocess.PIPE) #结果的编码是以当前所在的系统为准的,如果是windows,那么res.stdout.read()读出的#就是GBK编码的,在接收端需要用GBK解码 #且只能从管道里读一次结果 同时执行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