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跨步进入工业互联网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怎么做”,而是“能做什么”、以及“能不能做”。
尤其是在政策大力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的过程中,企业投入人力和成本,那么“上云了之后能做什么”就成为了很多中小企业主最大的疑问和顾虑。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工业互联网能够提供的收益是多维度的。
广州温伴是树根互联服务的一家典型的小型烘干设备企业,根据树根互联CEO贺东东的介绍,原来随着客户工艺的改变,广州温伴需要上门给客户调整工艺包,而现在这些都可以实现远程参数设定功能,大幅度节省了差旅费;此外,透过大数据的积累,也可以帮助企业终端用户更加精准控制工艺流程,不断优化工艺参数。
另一类成本削减来自销售端。
蒙牛使用了阿里云MaxCompute大数据平台,在自有CRM等系统之上集成品牌线上实际销售、线下直营经销商实际销售等数据,结合背景环境因子进行销量建模,将“基于订单历史的人工预测”改变为“基于实际销量的智能预测”,提升预测准确度。
并且这一做法还有望在未来数据生态逐渐建立的情况下,将该预测结果反向输出给下游经销商和零售商指导其订单发布,实现经销链条的成本最大节约和共赢。
工业互联网对中小企业而言,降低的成本是多元化的。“降本增效”是所有企业进行生产改造的必然目的,而对于降本这一问题,很多企业主的认知停留在制造成本上,但工业互联网能够提供更多其他维度的成本降低。其次,选择成本可控的方式,是可以进行工业互联网改造的。
欣旺达是广州一家锂离子电池模组研发上市企业,从三年前开始着手智能制造的改造,并在去年成立了智能制造研究院。其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廖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云也分很多种云,并非所有制造业企业都适用于机械设备数据上云,客户、管理、运用数据上云都是不错的方式。中小企业目前其实有很多方法来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的改造,可以选择成本可控的方式。
而在阿里云ET工业大脑中开始了应用和尝试,工业互联网在中小企业中规模化复制的问题不但早已提上了议程,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路径。一是抛弃硬件思维,将硬件成本降下来。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博士一直认为,做数字化转型不要大幅改造产线,不需要重新引进先进设备,装上数据智能就可以。
二是降低企业使用门槛。通ET工业大脑开放平台,阿里云将多年服务龙头企业沉淀的算法引擎、行业模板开放出来,打造拖拉拽傻瓜式交互界面,通过简单的培训,可以让新进入智能化领域的传统技术服务公司也能具备阿里云资深算法工程师的技术水平,通过行业生态的力量以较低的成本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杭州点石服饰是阿里巴巴淘工厂改造的第一批数字工厂,其改造成本只花了5万元,但排产却提升了6%,服装交付周期缩短了10%。数字化的方式是在2000平方米的厂房里布置了20多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每天进行超过1亿次扫描,通过机器视觉来识别生产过程,并将其数字化,从而实时跟进订单货期,这对于网店来说至关重要。
当然,无论是节约的成本还是减低的改造门槛,都没有改变制造业企业当下最核心的问题——经济周期之下的订单量减少。至少可以看到的是,工业互联网能够解决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两大问题,现阶段如何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获得正在减少的订单,以及如何在未来可能的竞争中占据先机。
最基本的商业逻辑是企业需要有利润的生意,而竞争的维度则来自于服务、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当市场订单总量减少时,如何获得这些订单就成为了关键,工业互联网就是这样一条路径。
我们认为,现阶段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进行工业互联网改造的最佳时间,或者说是最后时间。不转型只能面临必然的结局,而从现在开始关注未来趋势,才有可能在未来领跑。
来源:《工业互联网动态监测》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14031893/23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