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惧怕当众讲话呢?根据多年的口才培训实践经验,我们把造成当众讲话恐惧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科学家认为,人类天生具有恐惧的本能。适当、适度的恐惧是正常的,它可以激活人类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创造力。比如,正是基于对疼痛的恐惧,人们会主动地保护肌体免受伤害,以规避疼痛;正是基于对黑暗的恐惧,人们想方设法地寻找光明,才学会了保存火种、发明电灯,才有了点亮暗夜的万家灯火、五彩霓虹……我们说,正是恐惧激发了人类的潜能。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不适当、不适度的畸形恐惧也广为存在。在畸形恐惧面前,人类会显得异常渺小、无能为力,只能任其摆布。这种畸形恐惧制约着人们应激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正常的社会活动有百害无一利。畸形恐惧包括一下两种:
第一种:无谓的过度恐惧。
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杞人忧天”,说的是在我国古代有一个人,他总担心天会掉下来,以致忧心如焚,惶惶不可终日,最终成为大家的笑柄。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他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自己虚设的恐惧情境中不能自拔,饱受煎熬。用最通俗的话讲,这就叫“自己吓唬自己”。这种“杞人忧天”式的恐惧就是一种畸形恐惧。
第二种:人为放大的恐惧。
人为放大的恐惧是指引起恐惧的情境是客观存在而非虚设的,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恐惧的程度被人为放大,从而引发了人们认知上的错觉。对当众讲话的恐惧正是其中的一种。在前面我们提到了,据调查显示,人们惧怕当众讲话甚至超过了惧怕死亡。那么试问,当众讲话会伤及身体甚至危及生命吗?当众讲话会使你的财富锐减吗?当众讲话会破坏你现有的生活吗……在我们举办的“口才特训营”中,面对这一连串诘问,学员总会报以哄堂大笑,认为这些问题荒谬得不着边际。但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在这笑声中清晰起来:当众讲话的恐惧感,更多的是来自于心理层面而非现实层面,而且是经潜意识人为放大了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惧怕当众讲话呢?根据多年的口才培训实践经验,我们把造成当众讲话恐惧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约定俗成的角色期待
“角色”本来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提出了社会角色理论,指出只要是社会成员,都要承担、扮演某种社会角色,比如父母、子女、领导、员工、专家、教师、运动员,等等。
角色理论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要努力地、出色地扮演好自己承担的各种角色,满足公众对这一角色的期待。进一步说,无论你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都要有大家共同认可的与这个角色相一致的行为表现。
在当众讲话的过程中,讲话者和听话者都知晓并明确这一角色期待的内涵,大家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来衡量讲话者水平如何。正是这种角色期待,使当众讲话者背负了一个沉重的心理包袱,形成了由于害怕“讲不好”、害怕“出丑”而导致“不敢讲”的尴尬与无奈。可以说,当众讲话的“怕出丑”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约定俗成的角色期待,该心理被过度放大,从而形成了一个心理上的“恐惧点”。
二、盘结于心的挫折经历
人生难免坎坷磕碰,曾经的挫折经历,往往可以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人的气质类型和价值取向不同,遭遇挫折后,有的人应激力会被充分激活,意志越发坚强,会迸发出超常的力量去战胜挫折。
有的人在遭遇挫折后,出于下意识的自我保护,总是刻意回避挫折,将受挫的情绪体验压抑到潜意识中。由于这种情绪体验只是被暂时“遗忘”,挫败和沮丧的情绪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和疏导,于此就会在心中形成一个情绪结点,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或场景,挫败的感觉、不自信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再次占上峰,并遏制人积极主动的行为,从而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三、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为数众多的人都存在着或强或弱的自卑心理,就连一些叱咤风云的伟人也概莫能外。比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其自传中就曾写到:“我曾是病病歪歪而又蠢拙的孩子。年轻时,起先既紧张且对自己的能力无信心,我不得不艰苦而辛劳地训练自己,不只是身体,还有灵魂和精神。”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而造成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容貌而自卑,因地位而自卑,因家庭背景等原因而自卑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人,他们通过自我调节,成功地将自卑心理转换成行为动力,牢牢“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获得了事业和人生的成功。但是,自卑心理所产生的阻遏作用却不容忽视。有人将阻遏力的形成概括为以下模式:自卑引起心理压力和紧张—激起逃避或退缩反应—抑制自信,导致焦虑—形成内在阻遏力。
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当众讲话者会认为自己的思想见解不如别人,语言组织不如别人,声音仪态不如别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真的是手足无措,张口结舌,非常痛苦。所以他们会害怕甚至逃避当众讲话。
四、时有发生的未知恐惧
心理学家罗宾生教授曾说:“恐惧皆衍生于无知与不确定”。另外,时间、地点、环境以及听众的变更,也自然就要使讲话者产生一种压抑、胆怯的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人在小范围内当众讲话并不是很困难,比较流利,即使有轻微的紧张,也可以加以克服。比如在本办公室、本部门的会议发言中,面对朝夕相处的同事和十分熟悉的环境,人们通常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一旦走出了这个熟悉的“小范围”,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更多的听众时,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哎呀,吓死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口语交际的场景发生了变化,口语交际中的不可控因素在增多,他们对自己能否较好地驾驭这种新的、未知的局面没有把握,恐惧也就随之产生,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五、不容忽视的情绪传染
谈到情绪传染,我们先来打开一段尘封的历史:1774年,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面世之后,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主要原因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为情所困,开枪自杀,而当时许多青年男子看了这本小说后纷纷效仿维特,莫名其妙地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杀行为成了当时的“流行性疾病”,有学者将其称为“维特效应”。
恐惧作为人的基本情绪之一,在特定条件下一样会在人群中传染、蔓延,甚至放大。也就是说,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的对当众讲话的恐惧情绪,会通过各种载体或渠道,传染、影响到个体,使个体产生或加剧恐惧。也就是说,群体与个体的恐惧情绪是紧密关联、交互作用的,这也是导致某些人恐惧当众讲话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所以,当你发觉“自己本来并不是很怕当众讲话,突然之间就不敢讲了”的时候,你很可能已经通过某种渠道感染了“恐惧流感”,这是一个不能忽略不计的导致当众讲话恐惧的重要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人们在谈到当众讲话的心理时,多半是将紧张与恐惧并列。我们认为,紧张与恐惧在程度上是有一定差别的。对大多数人来讲,首先要解决的是怕、是恐惧、是不敢迈出第一步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用词是恐惧。我们坚信:“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困难而苦于无力摆脱的情绪,所以一旦寻得摆脱的途径,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超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