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ty]--最通用TCP黏包解决方案

netty]--最通用TCP黏包解决方案: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和LengthFieldPrepender

2017年02月19日 15:02:11 惜暮 阅读数:14555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u010853261/article/details/55803933

前面已经说过: 
TCP以流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上层应用协议为了对消息进行区分,往往采用如下4种方式。 
(1)消息长度固定:累计读取到固定长度为LENGTH之后就认为读取到了一个完整的消息。然后将计数器复位,重新开始读下一个数据报文。

(2)回车换行符作为消息结束符:在文本协议中应用比较广泛。

(3)将特殊的分隔符作为消息的结束标志,回车换行符就是一种特殊的结束分隔符。

(4)通过在消息头中定义长度字段来标示消息的总长度。

netty中针对这四种场景均有对应的解码器作为解决方案,比如:

(1)通过FixedLengthFrameDecoder 定长解码器来解决定长消息的黏包问题;

(2)通过LineBasedFrameDecoder和StringDecoder来解决以回车换行符作为消息结束符的TCP黏包的问题;

(3)通过DelimiterBasedFrameDecoder 特殊分隔符解码器来解决以特殊符号作为消息结束符的TCP黏包问题;

(4)最后一种,也是本文的重点,通过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 自定义长度解码器解决TCP黏包问题。

大多数的协议在协议头中都会携带长度字段,用于标识消息体或则整包消息的长度。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通过指定长度来标识整包消息,这样就可以自动的处理黏包和半包消息,只要传入正确的参数,就可以轻松解决“读半包”的问题。

1.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功能说明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看如何通过配置不同的参数组合来实现不同的半包读取策略。

(1)场景一:消息的第一个字段是长度字段,后面是消息体,消息头中只包含一个长度字段,消息结构定义如下: 

在解码前字节缓冲区占了14个字节,其中前两个字节是标识长度的字节,后面12个字节是消息体。 
使用的组合参数如下: 
1) lengthFieldOffset = 0;//长度字段的偏差

2) lengthFieldLength = 2;//长度字段占的字节数

3) lengthAdjustment = 0;//添加到长度字段的补偿值

4) initialBytesToStrip = 0。//从解码帧中第一次去除的字节数

解码后的字节缓冲区的内容是: 

解码后还是14个字节。

(2)场景二:通过ByteBuf.readableBytes()方法我们可以获取当前消息的长度,所以解码后的字节缓冲区可以不携带长度字段,由于长度字段在起始位置并且长度为2,所以将initialBytesToStrip设置为2。参数组合修改为: 
1) lengthFieldOffset = 0;

2) lengthFieldLength = 2;

3) lengthAdjustment = 0;

4) initialBytesToStrip = 2。

这时候解码后字节缓冲区的数据就是: 

很明显跳过了长度字段后的字节缓冲区就只有12个字节了。

解码后的字节缓冲区丢弃了长度字段,仅仅包含消息体,对于大多数的协议,解码之后消息长度没有用处,因此可以丢弃。

(3)场景三:在大多数的应用场景中,长度字段仅用来标识消息体的长度,这类协议通常由消息长度字段+消息体组成,如上图所示的几个例子。但是,对于某些协议,长度字段还包含了消息头的长度。在这种应用场景中,往往需要使用lengthAdjustment进行修正。由于整个消息(包含消息头)的长度往往大于消息体的长度,所以,lengthAdjustment为负数。下图展示了通过指定lengthAdjustment字段来包含消息头的长度: 
1) lengthFieldOffset = 0;

2) lengthFieldLength = 2;

3) lengthAdjustment = -2;

4) initialBytesToStrip = 0。

解码之前的码流: 
 
包含字段长度的码流:

解码只有的码流是: 

(4)场景四:但是由于协议的种类繁多,并不是所有的协议都将长度字段放在消息头的首位,当标识消息长度的字段位于消息头的中间或者尾部时,需要使用lengthFieldOffset字段进行标识,下面的参数组合给出了如何解决消息长度字段不在首位的问题: 
1) lengthFieldOffset = 2;

2) lengthFieldLength = 3;

3) lengthAdjustment = 0;

4) initialBytesToStrip = 0。

其中lengthFieldOffset表示长度字段在消息头中偏移的字节数,lengthFieldLength 表示长度字段自身的长度,解码效果如下: 
解码之前: 

解码之后: 

由于消息头1的长度为2,所以长度字段的偏移量为2;消息长度字段Length为3,所以lengthFieldLength值为3。由于长度字段仅仅标识消息体的长度,所以lengthAdjustment和initialBytesToStrip都为0。

(5)场景五:最后一种场景是长度字段夹在两个消息头之间或者长度字段位于消息头的中间,前后都有其它消息头字段,在这种场景下如果想忽略长度字段以及其前面的其它消息头字段,则可以通过initialBytesToStrip参数来跳过要忽略的字节长度,它的组合配置示意如下: 
1) lengthFieldOffset = 1;

2) lengthFieldLength = 2;

3) lengthAdjustment = 1;

4) initialBytesToStrip = 3。

解码之前16字节: 

解码之后13字节: 

由于HDR1的长度为1,所以长度字段的偏移量lengthFieldOffset为1;长度字段为2个字节,所以lengthFieldLength为2。由于长度字段是消息体的长度,解码后如果携带消息头中的字段,则需要使用lengthAdjustment进行调整,此处它的值为1,代表的是HDR2的长度,最后由于解码后的缓冲区要忽略长度字段和HDR1部分,所以lengthAdjustment为3。解码后的结果为13个字节,HDR1和Length字段被忽略。

事实上,通过4个参数的不同组合,可以达到不同的解码效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https://blog.csdn.net/a925907195/article/details/74942472

粘包问题的解决策略

由于底层的TCP无法理解上层的业务数据,所以在底层是无法保证数据包不被拆分和重组的,这个问题只能通过上层的应用协议栈设计来解决。业界的主流协议的解决方案,可以归纳如下: 
1. 消息定长,报文大小固定长度,例如每个报文的长度固定为200字节,如果不够空位补空格; 
2. 包尾添加特殊分隔符,例如每条报文结束都添加回车换行符(例如FTP协议)或者指定特殊字符作为报文分隔符,接收方通过特殊分隔符切分报文区分; 
3. 将消息分为消息头和消息体,消息头中包含表示信息的总长度(或者消息体长度)的字段; 
4. 更复杂的自定义应用层协议。

Netty提供了多个解码器,可以进行分包的操作,分别是: 
* LineBasedFrameDecoder 
* DelimiterBasedFrameDecoder(添加特殊分隔符报文来分包) 
* FixedLengthFrameDecoder(使用定长的报文来分包) 
*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

LineBasedFrameDecoder解码器

LineBasedFrameDecoder是回车换行解码器,如果用户发送的消息以回车换行符作为消息结束的标识,则可以直接使用Netty的LineBasedFrameDecoder对消息进行解码,只需要在初始化Netty服务端或者客户端时将LineBasedFrameDecoder正确的添加到ChannelPipeline中即可,不需要自己重新实现一套换行解码器。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obertyao/p/10013831.html

时间: 2024-08-29 16:01:17

netty]--最通用TCP黏包解决方案的相关文章

recv原理、高阶版黏包解决方案、基于UDP的socket通信

recv原理.高阶版黏包解决方案.基于UDP的socket通信 recv原理 源码解释: Receive up to buffersize bytes from the socket. 接收来自socket缓冲区的字节数据, For the optional flags argument, see the Unix manual. 对于这些设置的参数,可以查看Unix手册. When no data is available, block untilat least one byte is av

python tcp黏包和解决方法

一.TCP协议 粘包现象 和解决方案 黏包现象让我们基于tcp先制作一个远程执行命令的程序(命令ls -l ; lllllll ; pwd)执行远程命令的模块 需要用到模块subprocess subprocess通过子进程来执行外部指令,并通过input/output/error管道,获取子进程的执行的返回信息.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ls', #系统指令 shell=True, #固定 stdout=subprocess

Netty学习之TCP粘包/拆包

一.TCP粘包/拆包问题说明,如图 二.未考虑TCP粘包导致功能异常案例 按照设计初衷,服务端应该收到100条查询时间指令的请求查询,客户端应该打印100次服务端的系统时间 1.服务端类 package com.phei.netty.s2016042302; import io.netty.bootstrap.ServerBootstrap; import io.netty.channel.ChannelFuture; import io.netty.channel.ChannelInitial

四. 网络编程(TCP 黏包)

一 .黏包现象(TCP) 1.黏包成因 TCP协议中的数据传递 tcp协议的拆包机制 当发送端缓冲区的长度大于网卡的MTU时,tcp会将这次发送的数据拆成几个数据包发送出去. MTU是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的缩写.意思是网络上传送的最大数据包.MTU的单位是字节. 大部分网络设备的MTU都是1500.如果本机的MTU比网关的MTU大,大的数据包就会被拆开来传送,这样会产生很多数据包碎片,增加丢包率,降低网络速度 面向流的通信特点和Nagle算法 TCP(transpo

黏包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 我们可以借助一个模块,这个模块可以把要发送的数据长度转换成固定长度的字节.这样客户端每次接 # 收消息之前只要先接受这个固定长度字节的内容看一看接下来要接收的信息大小,那么最终接受的数据 # 要达到这个值就停止,就能刚好不多不少的接收完整的数据了. # import json,struct # #假设通过客户端上传1T:1073741824000的文件a.txt # #为避免粘包,必须自定制报头 # header={'file_size':1073741824000,'file_n

python3 解决tcp黏包方法一

-------------------------------------------tcp_server.py------------------------------------------- # coding:utf-8import socketimport subprocess server = socket.socket()ip_port = ("127.0.0.1", 8001)server.bind(ip_port)server.listen(5) conn, addr

黏包的原理 (tcp udp)

黏包 指数据混乱问题(发送端发送数据,接收端不知如何去接收) 只有tcp协议才会发送粘包,udp不会发生 黏包(tcp) 有一个合包机制(nagle算法),将多次连续发送且间隔较小的数据,进行打包成一块数据传送. 还有一个机制是拆包机制,在发送端, 因为受到网卡的MTU限制,会将大的超过MTU限制的数据,进行拆分,拆分成多个小的数据,进行传输.  当传输到目标主机的操作 系统层时,会重新将多个小的数据合并成原本的数据 tcp 黏包代码: 服务器 import socketsk = socket.

socket 黏包现象

什么是黏包: 同事执行多条命令之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只有一部分,在执行其他命令的时候又接收到之前执行的另外一部分结果,这种显现就是黏包 注意:只有TCP有粘包现象,UDP永远不会粘包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无连接的,面向消息的,提供高效率服务. 不会使用块的合并优化算法,, 由于UDP支持的是一对多的模式,所以接收端的skbuff(套接字缓冲区)采用了链式结构来记录每一个到达的UDP包,在每个UDP包中就有了消息头(消息来源地址,端口等信息),这

socket之黏包

一.黏包成因 1.tcp协议的拆包机制 当发送端缓冲区的长度大于网卡的MTU时,tcp会将这次发送的数据拆成几个数据包发送出去. MTU是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的缩写.意思是网络上传送的最大数据包.MTU的单位是字节. 大部分网络设备的MTU都是1500.如果本机的MTU比网关的MTU大,大的数据包就会被拆开来传送, 这样会产生很多数据包碎片,增加丢包率,降低网络速度. 2.tcp的合包机制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