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模块‘subprocess‘
复习: 在os模块中调用系统命令 import os f = os.popen(‘dir‘) print(f.read()) 上面的结果和下面的写法是一样的 import subprocess r = subprocess.Popen(‘ls‘,shell=True,stdout=subprocess.PIPE,stderr=subprocess.PIPE) # subprocess.Popen(cmd,shell=True,subprocess.stdout,subprocess.stderr) # cmd : 代表系统命令 # shell = True 代表这条命令是 系统命令,告诉操作系统,将cmd当成系统命令去执行 # stdout 是执行完系统命令之后,用于保存结果的一个管道 # stderr 是执行完系统命令之后,用于保存错误结果的一个管道 stdout = r.stdout.read().decode(‘gbk‘) stderr = r.stderr.read().decode(‘gbk‘) print(‘正确的返回结果:‘,stdout) print(‘错误的返回结果:‘,stderr) print(‘错误的返回结果:‘,stderr)
二.粘包问题 (只有tcp协议才会发送粘包,udp不会发生)
EX: 发送端发送数据,接收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接收,造成的一种数据混乱的现象
1.合包机制(nagle算法): 将多次连续发送且间隔较小的数据,进行打包成一块数据传送.
2.拆包机制: 还有一个机制是拆包机制,在发送端,因为受到网卡的MTU限制,会将大的超过MTU限制的数据,进行拆分,拆分成多个小的数据,进行传输. 当传输到目标主机的操作系统层时,会重新将多个小的数据合并成原本的数据
针对 使用udp协议发送数据,一次收发大小究竟多少合适? udp不会发生粘包,udp协议本层对一次收发数据大小的限制是: 65535 - ip包头(20) - udp包头(8) = 65507 站在数据链路层,因为网卡的MTU一般被限制在了1500,所以对于数据链路层来说,一次收发数据的大小被限制在 1500 - ip包头(20) - udp包头(8) = 1472 得到结论: 如果sendto(num) num > 65507 报错 1472 < num < 65507 会在数据链路层拆包,而udp本身就是不可靠协议,所以一旦拆包之后,造成的多个小数据包在网络传输中,如果丢任何一个,那么此次数据传输失败 num < 1472 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uai1993/p/9477472.html
时间: 2024-10-20 2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