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钦老和尚慈悲开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d5d6f201015xub.html

转自:天祥菩提精舍

原文地址:http://hi.baidu.com/????????/blog/item/765b6f83e2f2c8830cf4d2b3.html


高兴也好,烦恼也好,要远离是非,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照这样做去,心无烦恼,便是“花开见佛”

别人骂你,是消灾;给不好脸色看,是“最上供养”。要无分别,如获至宝
烦恼,就是修行的下手处——广钦老和尚开示

我们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事,等调理得当,自然智慧明朗,无明散去。

修苦行,是从苦中越修越不觉得苦,而且渐渐觉得快乐轻松,并没有感到是在工作,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若是越做越觉痛苦烦躁,那就是业障在翻绞。

不要以为佛菩萨是多苦,佛菩萨已从苦中磨得业障消除,没有苦感,做什么事都已轻松自在,而不觉得在做什么,也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

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
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无事,那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
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我们念佛就是要念到花开见佛,什么叫花开见佛?

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颜悦色以道理行之,对人要亲切和蔼,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脸,令人望之却步,当法师的也要如此才能度众。

凡事照道理来,就事论事,不可用烦恼心去应付,对人不论是善人或恶人,都是和气地平等对待,不要去看别人的过错。这样,别人对我们印象好,我们心也清爽,照这样做去,心无烦恼,便是“花开见佛”。

参学,是在参自心。参我们的烦恼心、烦闷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参我们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不起烦恼,得无烦恼心、无挂碍心,是“心参”。

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光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无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恶人它也照,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们总要平等慈。若是与人计较,则自身与对方也是半斤八两。

我们修苦行,是在藉各种事境,磨炼我们不起无明烦恼,洗除习气,锻炼做人做事的各种能耐。并不是要做什么劳力事,才叫做苦行。

打破对一切顺逆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

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开发智慧。

修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

当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

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

什么事都要学习放下,不要执着,不要样样记挂在心。自己了生死,才是要紧的事,不必去理会别人在演什么戏。否则,自己跟着起烦恼,一起堕到三恶道去。

这个人生就像在演电视剧一样,各人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剧情发展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看戏的人也随着剧情忽喜忽乐、忽忧忽悲,而这好恶忧乐,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眼根对尘境,在分别取舍。

我们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样,顺境、逆境、善的、恶的,心境随之起伏,而不幸的是,我们的恶习深重,眼根对境,见恶易随,见善难徙,看到恶的,契合自己的恶性习气,就心生欢喜,恣心纵意,随顺而去;

而听到佛菩萨的作为,像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却心生为难,认为那只是佛菩萨们的境界,自己是凡夫,如何效得来,心生退却,对佛菩萨只有空赞叹。结果,好的没学到,坏的却越染越深,这就是本身没有誓愿力的缘故。

如果要练“不倒单”,先要从“淡泊”两字开始学起,等到衣、食、住都能无碍,贪、嗔、痴也都消灭了,这样子妄念自然消,才能谈到禅定功夫。

如遇高兴欢喜,则问是什么人在欢喜?

如遇烦恼,则问是什么人在烦恼?

凡遇到什么事,皆一句阿弥陀佛;
高兴也好,烦恼也好,要远离是非,也是一句阿弥陀佛;
要静下来念佛,念到睡着也很好。

一念(一念不生)能超出三界,又一念(念而无念)到西方。

修行,要眼假装没看到、耳装没听到,老实念佛。

现在你们都是眼睛睁大大的,仔细看看。耳朵伸得长长的,仔细打听……

修行,要人家愈不认识,愈好修。

我们打鼓时,念‘公事办,公事办,公事办完办私事’,就是不可人劳我逸,只图自己念佛、拜佛、诵经,这些是属私人的事,若不发心于公事,一味地自私,只顾自己的念佛、拜佛,这样的修持,乃是执我相,心地只有越来越窄,一辈子无法解脱。

反之,将身心奉常住,为众人做一切功德,令他人得到利益,这样,虽然没时间拜佛、诵经,但一切的经藏已在其中,则智慧渐开、心胸渐广。

修行人就是要在这色、声、香、味、触、法的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无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么便宜之事,不经苦行,不经魔障,如何去历练无明烦恼,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冲破魔境中的无明烦恼,方能得到解脱;

也唯有舍下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才能得到清净解脱,才能显出菩提心来。

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贪图安定顺境,那样是不会进步的。  

我们修行,便是要修六根对六尘所起的分别烦恼,分别善恶、好音坏音种种等,这种分别,就是六根不清净。

修行,就是要修这些分别烦恼,直至六根对六尘没有分别,才是六根清净,才能五蕴皆空。

譬如说: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色看,那是‘最上供养’,要没有分别,如获至宝。

慈悲一切。怜悯一切。宽容一切。感恩一切。
回向一切众生消除业障、往生极乐世界、速证无上菩提。

忍辱的人福德大福报大

————广钦老和尚关于忍辱的开示汇集
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恶,人家毁谤我们,骂我们恶人善人,都当做没听到、没看到,收摄六根不外驰。只有那些没功夫的人,才整天窥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计较。
3.修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当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
4.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适顺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横逆的环境去磨、去修,万般事总要顺别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后终会有好处,如果再分个我是他非,烦恼就惹上来了。
5.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顺眼,就把耳朵关起来,眼睛闭起来,装着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要和颜悦色,再怎么说,修行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6.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处,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业障、开启智慧。

7.对于他人的侮辱,能忍下来,便是我们的福报,以后还会慢慢地开智慧,忍辱也是在开我们的智慧。
8.譬如说: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色看,那是‘最上供养’,要没有分别,如获至宝。对厨房的饭菜,如果嫌好嫌坏地挑剔,自己本身会损福,反而还增加煮的人的福气。

9.受戒是受什么?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故人见生欢喜,亦可感化人。

10.任何横逆,就如同钱要让你赚,你不要,就是说境来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烦恼。

11.什么事都能忍得下来,才会进步,就是自己对,也要向他忏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12.打击我们的,你以为他是坏人,但是在修道来讲,是有帮助的,内心要感谢他。那是西方钱,你不会赚,反而跑去哭。

13.受了别人的攻击或批评,我们当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还要感到庆幸并感谢人家。
 
14.忍辱即智慧。

15.夸我们的,赞美我们的,那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否,这才是真正明师。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当我们受到刺激时总会想:“这么瞧不起我,我就做给你看。”拿出这个志气来,成就已经在望。
16.忍辱波罗蜜,不要说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

时间: 2024-10-04 16:54:04

广钦老和尚慈悲开示的相关文章

楞严经白话——14.10.10

楞严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 楞严经卷一 唐朝中天竺国(印度)沙门(出家人)般剌密谛 主译 乌苌国(北印度)沙门(出家人)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前正议大夫 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清河县人 房融 执笔记录 (楞严经,原藏于龙宫,胜龙菩萨到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披阅之下,叹为希有,遂默诵而出,录呈印度国王,国王视其为国宝,严禁外流.般剌密 谛尊者,弘法愿深,两次冒险,思送中国以求宏扬,不幸皆为关卡查禁.尊者乃费数年时间,以蝇头小字书于腊纸之上,剖膊藏于肉中,方得过关航海而来,于

汉语-词语-回响:百科

ylbtech-汉语-词语-回响:百科 回向是一个佛教用语,指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识,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1.返回顶部 1. 中文名:回向 所    属:佛教词汇 分    类:修行功夫 解    释:将功德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 目录 1 三种回向 2 回向分类 3 不同意见 4 正确回向 5 回向之妙 6 有毒无毒 7 相关经文 2. 2.返回顶

释自了法师:生死心不切,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

同愿往西方 2015-05-12 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冒昧报告的主题是:生死心不切.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 提纲 一.开头 二.提出问题 (一)普遍现象:念佛功夫不得力.(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础. 三.分析问题 (一)生死事大.(二)「死」字真正含义.(三)海贤老和尚榜样.(四)古人修行榜样. 四.解决问题 (一)印光大师开示生死心切.(二)省庵大师开示生死苦.(三)佛经祖语示生死苦.(四

一篇很好的“金刚念诵要诀” 首愚法师开示【精华】 [唇齿不动]的过程及要诀

首愚法师开示金刚念诵要决一.安般修炼金刚念诵是一种最高的安般修炼法,重点在换气方面.换气时务必把嘴巴闭起来,或慢慢吸,或一吸进来就停住,等气满了再跟大家念诵.而吸气的时候只用心默念就好了.要达到唇齿不动,首先,要练习一口气一口气念.一口气能念几句就念几句,念到必须换气了,就把嘴巴闭起来,再用鼻子吸气,懂得这个方法,对身体健康其效果是可以肯定的.二.配合呼吸一口气一口气配合呼吸的气来念,一句连一句的,中间不要呼吸,只用舌头和嘴巴发音,这样无形中身体内部也在呼吸.念到这一口气实在接不上了,小腹都瘪了

般若与慈悲

在讨论空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是把自己的成见.观念和对事物的看法加在现象上,而不是如实去看事物.一旦我们能看穿自己的成见之障,我们就会明白那是不必要的迷惑作法——在经验上加柄,却未考虑到合适与否.换言之,成见是一种保证.当我们看到某物时,我们便立即为它命名.归类.但色即是空:它无需我们用分类的方式来令它本性俱现,或让它如实存在.色的本身是空无成见的. 但空亦是色.这是说在此解悟的阶段,我们太着重见到空无成见之色.我们想要证得这种慧见,好像见色为空是一种我们能强令自心办到的事.我们寻空,以致空也变

大窍决:放松,放松,再放松! 高僧开示汇编

jialin618:关于放松的开示汇编 白天时,要把一切所感所想皆当成梦境一样,放松,让一切都自然发生,不要有人为的痕迹,不要用分别心去修正什么,一切都应该是自在而开朗的.你身心都在休息,同时心中一片清明.//莲花生大士 禅修,就仅是给自己时间去「做自己」,除此之外﹐别无其它.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允许自己放松,然后做本然的自己,不去想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去担忧未来会发生的事情.你所要做的﹐只是单纯地放松,然后安住於自身的本然状态,让自己有这样的一个机会.//第十七世噶玛巴 真正要修行,要解

菁华开示目录

https://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529667220&ver=1&signature=FgVd4R2ULi4COxYeXjicTeXY93F7FgOkSRK0nVkcdBearOCy*m-K6sbteDSWaTxZnErIlfPq-ZYmERlgPlzqOk9FzkcWh9t5XTQsxuALhIOSSBZyIJrRgPWoTFPRgfINwNtJJPU0ogQj2mc6hBFsqg== 同愿往西方 2015-09-06 [可点

什么是慈悲呢?

现今,冥想(meditate)已经成为了许多高效工作者的一种生活习惯,许多著名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大脑科学都研究者都表明冥想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奇效.而入门冥想之后的第二层次就是学会利用冥想消除生活中的不良情绪,以营造和培养积极情绪,从而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 冥想,想必每个人从武侠小说或是古装剧中都有所耳闻.但是,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冥想早就被人们纳入了生活的一部分,例如调息之术.静坐修心.打坐.坐禅入定等.但又因为这些生活方式往往受到宗教和派别的影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为人们所知

论佛教智慧和成功人生

论佛教智慧和成功人生                                  2014-5-7李万鸿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推动伟大的时代.人的生活需要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人不单单靠吃米活着,这个时代需要有价值的精神食粮.中华文化是人类最先进最美好最文明的文化,文化是根本生产力,社会发展需要先进的文化来推动,当今世界的诸多问题只有中华文化能够解决.     佛法是人类心灵成长的母乳,是最高的智慧,阐明宇宙人生的真理和实相,弘扬中华文化,宣传大道.真理.佛法,释千古之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