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模型

基本电路元件的阻抗

  

  流入元件的电流为I,元件两端的电压为V,元件阻抗为Z

电路

  设输入:vI=Vi·cosωt=Re[ Vi·ejωt ]

  输出(响应):vo=Re[ Vp·ejwt ]=Re[ |Vp|·ej∠Vp· ejwt]=|Vp|·cos(ωt+∠Vp)

  求出Vp即得到响应

阻抗模型

  通交流电后,电容电阻电感会对电路产生阻碍作用,阻碍的大小称为阻抗。分析时可将它们用对应的阻抗模型进行替代。就像电阻将欧姆定律延伸至交流电路领域,其它直流电路分析的结果,例如电压分配(voltage division)、电流分配(current division)、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等等,都可以延伸至交流电路领域,只需要将电阻更换为阻抗就行了。

  在阻抗模型中,将原电路各元件以阻抗形式替换,得到下图(VcVp

  

  原理同两电阻串联分压,得到

  

  将Zc、ZR带入,得

  

  整理可得

  

  得到Vc即可依照vo=|Vp|·cos(ωt+∠Vp)得到电路响应。

参考:

维基百科:阻抗

麻省理工公开课:电路和电子学_阻抗模型_网易公开课

作者:Dumblidor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1.26

时间: 2024-12-30 22:59:13

阻抗模型的相关文章

SI9000常用共面阻抗模型的解释

所谓的"共面",即阻抗线和参考层在同一平面,即阻抗线被VCC/GND所包围, 周围的VCC/GND即为参考层. 相较于单端和差分阻抗模型,共面阻抗模型多了一个参数D1,即阻抗线和参 考层VCC/GND之间的间距. 在Palor Si9000中,下面红色标注的工具栏图标为coplanar模型组: 针对共面模型,下面只选几种典型模型来进行说明,更详细全面的内容 请参考同组笔记本下的"常见的阻抗模型---整理版". 另外注意,此组模型都是wavegide模式. 1.  S

PCB Polar SI9000阻抗模型图片文字识别方法

用过Polar SI9000的都知道,阻抗模型图片可以进行用户鼠标交互,那么它的是如何实现的呢,下面就讲一下如何实现此功能的方法   一.看看Polar SI9000阻抗模型图片交互效果 鼠标点击阻抗模型图片某个像素点, 它可以实现找到离它最近的阻抗参数的文字并用红色框选出来, 并且可以识别文字是哪一个阻抗参数.  二.解决方法思路 解决方法一: 1.将每一种阻抗模型图片中的所有参数在图片中的位置区域信息与参数值记录到数据库中 2.鼠标点击阻抗模型的坐标位置后,再进与数据库中的参数坐标位置匹配

常见的差分(动)阻抗计算模型

差分线阻抗模型类同于单端线,最大的区别在于,差分线阻抗模型 多了一个参数S1,即差分阻抗线之间的距离(注意是线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1. Edge-coupled Surface Microstrip 1B 适用范围: 外层无阻焊(阻焊前)差分阻抗计算. 这个模型比下面包含阻焊的模型更常用. 由于在外层,其线路层铜厚则为基板铜厚+电镀铜厚(使用Core时):或当表层使用单独铜箔时,则为成品铜箔厚度. 参数说明: H1:线路层到较近参考层VCC/GND间距离 W2:阻抗线上线宽 W1:阻抗线下

《FPGA全程进阶---实战演练》之搞定阻抗匹配

笔者最近几天在做视频采集板卡时,视频显示端打算采用 USB2.0接口+上位机 显示,其中USB需要做阻抗匹配.通常情况下USB的阻抗值需要做到90Ω±10%.下面就讲解一下关于阻抗匹配的知识,哪里说得不对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在高速电路中,如USB.HDMI.DDR.LVDS设计中往往要注意阻抗匹配问题,高频信号在传输线中传播时所遇到的阻力称为特性阻抗,包括容抗,感抗,阻抗.为了保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发生反射现象,信号尽量保持完整,降低传输损耗,要对印刷电路板进行阻抗匹配.阻抗匹配的目的主要在

LED灯珠散热的计算方法

LED灯珠散热的计算方法 来源: 时间:2014-09-23 13:55 [编辑:lufieliu] [字体:大 中 小] 我来说两句 一.热对LED的影响 1.LED是冷光源吗? (1)LED的发光原理是电子与空穴经过复合直接发出光子,过程中不需要热量.LED可以称为冷光源. (2)LED的发光需要电流驱动.输入LED的电能中,只有约15%有效复合转化为光,大部分(约85%)因无效复合而转化为热. (3)LED发光过程中会产生热量,LED并非不会发热的冷光源. 2.热对LED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从EF的使用中探讨业务模型能否脱离单一存储层完全抽象存在

上次赶时间,就很流水账地写了上次项目对EF的一次实践应用模式,因为太长了,也没能探讨太多,所以再继续扩展. 这次想探讨的是,实体,如果作为类似于领域模型的业务模型存在,它的数据能否来自不同的数据源.这个想法首先是来自于这次应用中,Model First + 代码补充的方式形成了一个极好的效果.一方面满足了范式,减少了数据存储量:另一方面利用了封装特性,向业务提供了一个符合业务期望的实体. 首先看一个例子 我用Model First建立了Account一个实体,实际生成的代码如下: public

[原创]差分放大器阻抗匹配计算+阻抗计算小工具

近段时间在项目中使用全差分放大器,在调试带宽指标的时候用到了几级放大器之间的阻抗匹配,查看芯片手册上的计算真是复杂到不可理解的程度(单端输入差分输出的情况). 经过查资料,发现针对差分阻抗计算的内容,ADI公司官方的应用笔记介绍的比较容易理解.分别是应用笔记-AN1026以及MT-076. 本篇文章,笔者结合ADI应用笔记以及个人理解,说明关于差分放大器使用当中的阻抗匹配问题,并且自行开发了个小软件,帮助设计者计算阻抗网络,提高设计效率. 第一,不需要额外的匹配组件时,差分增益计算需要考虑的问题

RTL基本知识:逻辑强度模型(Logic Strength Model)

本文主要介绍HDL语言中常用的逻辑强度模型,并且以Verilog示例为主,最后介绍VHDL中常用的各种逻辑值系统.Verilog中提供了大量的模型用于模拟具体的硬件电路,例如and,or,nmos等,同时为了更加精确的模拟具体的电路信号强弱变化情况.信号的传输.充放电等行为,依据信号的逻辑强度模型,用不同的信号强度描述信号在电路传输中的状态,用以进一步提高仿真的精确度,特别是对于分析多种驱动来源同时驱动同一线网时产生的赋值冲突问题和被驱动信号的最终属性很有帮助.这种信号强度的变化在Verilog

基于位置信息的聚类算法介绍及模型选择

百度百科 聚类: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成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被称为聚类.由聚类所生成的簇是一组数据对象的集合,这些对象与同一个簇中的对象彼此相似,与其他簇中的对象相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分类问题.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它是研究(样品或指标)分类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起源于分类学,但是聚类不等于分类.聚类与分类的不同在于,聚类所要求划分的类是未知的. 分类和聚类算法一直以来都是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领域的热门课题,因此产生了众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