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信心、不会上云?看紫光云如何突破云“鸿沟”?


回顾2018年,云计算厂商在加强投资、猛攻市场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新技术的“鸿沟”:从早期采用者到主流市场之间的“大断层”。 新技术“鸿沟”普遍存在于创新高科技产品的“技术采纳生命周期”中,凡是能够成功跨越“鸿沟”的新技术都能进入主流市场,催生新的产业链和丰富的生态。而一项新技术能够成功跨越“鸿沟”,在于争取实用主义者的支持和采纳,这是从种子用户走向主流市场的关键。

尽管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各类云计算技术已经发展超过了十年,但云计算作为一种企业级新技术体系,在过去十年的主要采用对象为互联网公司、ICT公司以及积极进入信息技术领域的其它高科技公司,云计算对于大量的传统企业而言远未能验证其商业价值。大量的传统企业在云计算技术面前徘徊不前,主要是不知道云计算到底能给企业带来哪些效益、对数据和信息安全存有疑虑,以及不知道到底有哪些云技术供应商可以解决自己的具体问题。

在2018年12月27日的IMPACT2018紫光云峰会上,紫光公有云正式对外亮相。苏州市相城区副区长朱小海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还有很多企业会质疑云和工业互联网厂商对于传统行业的知识。为此,苏州相城区高铁新城管委会和紫光集团在2017年6月成立了合资公司,双方以“合伙人”模式共建苏州工业云引擎项目,让当地企业尽快用上云计算和工业互联网。这个“合伙人”的模式,就成为了紫光公有云突破云计算“鸿沟”的重要策略。

(紫光云总裁兼CEO 吴健)

IMPACT2018紫光云峰会上,紫光集团副总裁、紫光云总裁兼CEO 吴健详解了如何创新“数字化合伙人”实践,跨越新技术“鸿沟”。

有中国特色的云平台

2018年3月30日,紫光集团发布了“紫光云战略”,宣布投资120亿元进军公有云市场; 三个月后的7月10日,紫光公有云上线试商用,首期上线的基础服务和平台服务共有12个大类、267款云服务产品;五个月后的IMPACT2018上,紫光云进一步发布了5个大类、102款云服务产品。在8个月的时间内,紫光云不仅成功上线,还迅速推出了300多款云产品。

然而,8个月上线300多款云产品并不是紫光云作为“数字化合伙人”的最大亮点,符合中国管理特色的云平台架构才是紫光云对“合伙人”的真正解读。在紫光云上线试商用的时候,就曾对外介绍紫光云独特的“一多三统一”架构,“一多”即包括城市云门户、公有云门户和行业云门户在内的多门户,通过大区节点+一级节点+城市节点的核心边缘多级架构设计,覆盖全国的多个入口,而“三统一”则指统一融合架构、统一用户体系、统一运营管理。“一多三统一”的核心就是一个多级架构托起多种云形态,特殊设计在于城市节点边缘的设置。

紫光云联席总裁焦刚IMPACT2018紫光云峰会上接受采访时介绍,紫光云的“一多三统一”架构在试商用阶段受到了用户的欢迎,用户都强烈要求公有云的架构一定要适合中国的政府和企业治理结构,即中国的省地市多级结构以及属地化的资源池,让数据不出省、不出市。

(紫光云联席总裁焦刚)

吴健在主题演讲中强调:紫光云的技术架构和已有的公有云有很大不同,因为紫光云把数据中心放到了城市,而每个城市都希望就近存储和处理核心数据,不仅能够更安心更放心的使用云服务,也有助于在本地进行更多创新。紫光云的多门户入口虽然看起来不同,但背后是统一技术架构、统一用户体系和统一运营管理体系,提供了无缝混合云体验。

在紫光云的平台层,提供了新城市运营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城市建筑CBIM平台、数据服务平台、物联网服务、AI服务等,对应一个城市所需要的各种能力集合。实际上城市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越来越遇到重复性建设的问题,例如公交车、地铁、酒店等多个场景都需要人脸识别,如果各自开发的话,不仅复杂而且数据也不打通,那么其实整个城市只需要一套人脸识别工具即可,底层数据还能实现整体打通。

各类城市能力平台汇集起来再加上数据的汇集,就是城市数据大脑,紫光云在天津滨海、江苏连云港等智慧城市建设都是基于类似的实践。“行业场景化平台服务是紫光云的特色平台服务。我们将城市、工业、建筑三大业务场景的共性能力进行了抽象,构建了新城市运营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城市建筑CBIM平台三个平台服务。”吴健强调。短短几个月间,紫光云在连云港、南昌、河南、内蒙古等地已经成功打造了系列样板,这在很大程度上了体现了各方对于“数字化合伙人”的认同。

“数字化合伙人”的样板

有了一个符合中国管理特色的云平台以及面向城市实际需求而抽象出来的技术能力汇集,这只是突破“鸿沟”的第一步,更关键的在于如何让城市里的行业和企业放心上云、真正用云、在云上创效益,这就需要更加强的纽带。紫光云提出的“数字化合伙人”,关键在“合伙人”:合伙人不是合作伙伴,它需要纽带连接,而这个纽带就是资本。

自2018年宣布进入公有云市场以来,吴健就在多个场合强调紫光云不做“烂尾工程”,而之所以不会做“烂尾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合伙人”的策略。“我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伙人,很多公司在提出合作伙伴计划时还是冲着项目去的。而我们是长期经营的思路,是真投入、真合资、真纳税。”为此,紫光云专门准备了基金用于合资或是投资。“因为是‘真合伙’,我不能砸自己的饭碗,这是一种态度,一种信心。”

作为“真合伙”的代表,苏州高铁新城与新华三和紫光合资紫光云引擎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云引擎公司)就是典型的样板。苏州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成规模企业约有一万两千家以上,中小型企业占比高。之前,这些企业大都认为工业互联网是遥远的概念,但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力成本上升等,让中小企业感受到了压力。中小企业需要智能制造转型,用高科技手段帮助提升管理、创新营收,但这种高科技转型已经超出企业现有的能力范畴,而且经济上承受起来也有困难,云平台则是解决当下问题的出路。

首先,紫光云引擎公司建设了通用性的开放平台,让需求方和供给方都能用最低的成本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这是紫光云进入行业的初衷,作为通用大平台为行业服务,让大量的工业应用开发商和需求方能以最低的成本能够对接起来。”紫光云引擎公司总裁兼CEO彭浩在IMPACT2018紫光云峰会上接受采访时介绍。在安全性方面,紫光云引擎则通过芯云一体、本地数据中心以及可部署在企业内部的上云一体机,确保企业数据安全和保护企业工艺IP;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强对安全技术的投资以及加强与工业安全专业公司的合作。

(紫光云引擎公司总裁兼CEO彭浩)

其次,苏州高铁新城也为紫光等高科技企业打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资源的开放、与区内企业的沟通平台、牵线搭桥以及产业基金支持等,共同打造智能制造的良好生态环境。在提升企业信心方面,高铁新城一直在帮企业算两本帐:成本账和收益账;同时也与紫光云引擎一起在当地挑选龙头企业做样本,让把样本企业现身说法,包括花费了多少投资、改造的收益如何、效率提高多少、成本下降多少等。此外,也通过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帮助接受服务的企业降低成本,让他们更愿意接受云服务。

在针对工业企业对云服务商行业知识的顾虑方面,高铁新城一方面通过对当地企业宣讲来打消他们的一部分疑虑,另一方面也帮助紫光云引擎平台积聚更多垂直领域专业服务提供商。前不久,苏州市进行了摸排,当地从事细分垂直领域的系统服务商群体,按照每团队20人到50人左右规模,差不多有200个左右的团队,这些当地的专业系统服务商可以与紫光云引擎一起打造工业服务的生态,让紫光云引擎越来越专业。

紫光云引擎不仅是紫光云“数字化合伙人”的苏州样板,紫光云引擎本身也是紫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载体,通过与苏州合作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再横向复制给其它工业区域。而紫光云的城市建筑CBIM平台,则是紫光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的中设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载。在新城市运营方面,紫光与北京西城区政府合作共同投资成立了北京煕诚紫光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泛政务大数据的总集成商、总运营商、总分销商和总创新商。

在紫光云前期开展的“百城百业”布局中,就已经通过“数字合伙人”的形式建设了十几个“种子”云。与天津滨海合作智慧城市数据大脑,是紫光云的又一个重大布局。此前,紫光云已经在天津高新区落户了全国总部,而IMPACT2018紫光云峰会也是在天津高新区举办,天津滨海无疑将成为紫光云“数字合伙人”的又一个样板。

2018年是紫光云的元年,而紫光云“可信赖的数字化合伙人”将有望让云计算进入主流市场,真正让大多数企业用上云、用好云、从数字化转型中受益。IMPACT2018紫光云峰会上,紫光云还与包括国信新网、华胜天成、科大讯飞、正元地信等在内的18家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了新城市运营联盟2019年合伙人计划,全面贯穿硬件与系统集成、软件服务等不同层级的合作,把“数字化合伙人”进行到底。(文/宁川)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cloudtechtime/2341012

时间: 2024-10-01 03:11:29

没有信心、不会上云?看紫光云如何突破云“鸿沟”?的相关文章

很劲爆!紫光赵伟国在北京微电子会议上12条惊人语录

集微网文/徐伦 “讲的太实在了!”,这是在10月29日在亦庄召开的2015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在发表演讲时,听众席上一位产业朋友感叹道.赵伟国到底讲了什么,到底有哪些惊人语录?集微网为大家罗列12条现场赵伟国的语录,可以说句句戳中产业企业.政府,以及紫光自己最敏感的神经. 1.紫光原来没有自主创新,有一点可能是模仿. 2.芯片行业非常花钱,资本运作是非常重要手段,这个行业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3.紫光的投资逻辑:资本投我们,我们拿钱去做产业,资本在到资本市场

从西数购闪迪见紫光背影 看国厂曲线救国之路

据悉,中国每年集成电路的进口金额都超过石油,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进口项目.但中国单纯购买者的角色,显然不是政府及企业所想看到的.因此,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培养自己在此领域的业务,希望能够对国外同类型产品形成压制,但目前,除了华为能够自行生产相关芯片产品以满足自家需求以外,中国企业一路走来的征程并不顺利. 尤其是在国外各种反垄断和有色眼镜下的政策保护,让国内科技厂商的每一步海外之路都变得异常坎坷.既然合作.直接收购等手段并不能达到最初的既定目标,国内科技厂商只能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来完成壮

并购狂人赵伟国的野心:紫光要建重科技帝国(赵伟国的逻辑思维)

作者:孟杰 导读:从中国大陆,到大洋彼岸再南下台湾,其出手迅猛,金额庞大,所到之处都让当地的企业为之侧目.但紫光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紫光或紫光集团)的收购步伐似乎没有停歇的意思,这家迅速崛起的校办企业和它幕后的掌舵者赵伟国成为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 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在两三年时间内连续掀起并购浪潮.从中国大陆,到大洋彼岸再南下台湾,其出手迅猛,金额庞大,所到之处都让当地的企业为之侧目.但紫光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紫光或紫光集团)的收购步伐似乎没有停歇的意思,这家迅速崛起的校办企业和它幕后的掌舵者赵

紫光集团半导体业务布局解构

48岁的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面对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专访,说话语速较快,声调沉稳.从收购展讯开始,紫光集团开启了一连串并购,俨然一跃成为国内集成电路的龙头. 在和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交流中,赵伟国透露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同方国芯创纪录的800亿元增发,远远不是紫光集团收购动作的阶段性结束.“三年内成立规模达3000亿元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后期还有并购宣布.未来要将紫光集团涉及的芯片细分领域做到世界前三.”显然,当下的紫光集团正开启“以国际并购带动自主创新”模式,公司业务仍然处于飞速扩张期. “买买买”之

清华控股董事长:紫光也经历过大企业病

徐井洪:清华紫光也经历过大企业病 新浪财经讯 4月22日消息,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井洪在2016中国绿公司年会上谈到“大企业病”的问题,他认为失败的企业有共性,但成功的企业却不能以单一的成功法则来定义.最重要的是摸准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认清发展阶段. 针对互联网,徐井洪认为要拥抱互联网,但不能迷信和神话互联网.只有保障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才有竞争力.企业创新既有技术的创新,也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在这两点上都能跟上,技术自然就会跟上去. (以下为整理编辑后的徐井洪发言文字:) 清华紫光曾经历过一次

“明星”并购者紫光:赵伟国背后的“国家队”

“明星”并购者 晏耀斌 编者按/为什么我们总对中国的并购者抱有不同的目光? 并购本是资本市场最常见的运作之一,也是市场资源高效.集约使用的最佳途径与方式之一,然而,在中国,“并购者”却总被投去异样的目光. 与发达国家并购者的形象不同,中国的并购者总是会被赋予“高杠杆”和“政商关系”的暗示.这对于更多的并购者或许是不公平的,但这却值得我们进行足够的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并购者,被蒙上了这样一层的色彩. 答案既在市场主体,也在监管.如果所有的并购者,能将自身的杠杆透明化,而监管者能对所有监管对象一视同仁

横扫芯片后,紫光欲进军公有云 数百亿资金已到位(大事表)

紫光集团有可能通过收购具有先进云计算技术的公司以快速切入公有云市场,这是其打造“芯-云-网-端”信息产业生态链的重要一环. 继投入数千亿资金布局芯片制造产业之后,紫光集团又一个核心战略浮出水面.<财经>记者独家获悉,紫光集团正在为进军公有云市场做准备. 横扫芯片业后,紫光欲进军公有云 数百亿资金已到位 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新华三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告诉<财经>记者,紫光集团意欲打造公有云里的国家队,目前数百亿元人民币前期启动资金已经到位. 尽管旗下有多家子公司,但紫光

赵伟国:陆资无法进入台湾紫光要到WTO控告(芯片是为了经济安全,高通找的人不是很聪明)

集微网消息,昨天由全球半导体联盟和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Memory +论坛在上海举行,会议透过来自存储器.逻辑和系统市场领先企业的高管,深入他们对未来存储器的应用.可行的商业模式,以及逻辑设备和存储器技术与解决方案之间的合作机会,分享专业看法与见解. 论坛邀请到紫光集团.展讯.华为.阿里云.西部数据.美光.高盛等全球多家单位的知名企业家.专家.重量级人士共聚一堂,发表关于全球存储器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合作前景等的真知灼见,提供会员企业了解产业趋势.寻求商机.增进国际合作的好机会.

10年千亿美元,紫光集团目标跻身全球前五的存储器企业

集微网消息,国家01专项技术总师.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魏少军曾说过,存储器产业讲求规模,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的行业.据台湾电子时报报道,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暨长江存储代行董事长高启全透露,紫光集团以拿下 25% 的 DRAM 市占为目标,若计入 3D NAND 投入成本,需要长达十年共计 1000 亿美元的投资金额. DRAM 产业正在从一个波动剧烈的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现阶段,DRAM 技术每进入新一代制程技术仅增加 20%的半导体机台设备,这意味着既存的半导体厂商的多数机台设备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