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分居”的大学师生

昨晚系“民主生活会”,徐国保老师的开场白,“现在教师与学生‘两地分居’的情况,希望能够解决。”第一次听到这么贴切的形容,一下子就记住了,刚才在百度和google上搜索—“两地分居”的大学师生—百度上没有得到合适的结果,Google上有一条(大学城老师"走教"难交流
高校教师"定居难"望解决
),但不知现在是否已经解决了。

记得和一个学生QQ聊天,问道“怎样才能够师生之间有感情”,学生回复到,“需要有共同的故事与经历”,而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是如此。

案例一:对于班级学生中,有1对1交流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学生,后期的师生交流就很多,而且师生之间能够相互信赖。记得有一个计科11级学生,还在期末考试后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平时也能够接到短信交流等。

案例二:对于一般的课堂,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名字(甚至能够知道学生的籍贯等更多信息),则很容易特别留意到该学生。如有个认识的学生某节课没到(没请假),次日在校园中遇到,还问起,“昨天上课没有看到你啊!”所以,师生之间是否认识,对教学与引导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案例三:今天(2014.12.18)早上去旁听物理系周瑞华老师的课,课堂上周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直接是叫学生名字(不是拿着名单),这是我在大学中第二次遇到(以前大学英语课堂,老师也能够叫出名字,因为我们是固定座位,且只有30人一班)。适当的缩小班级规模(30人一下比较合适),增加师生交流机会。

其实目前的大班、走教式上课,其效果一般情况下还不如“MOOC”。

解决师生“两地分居”,校方大有可为。一个看不到老师的大学校园,不能称之为校园,更不用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语出自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大师在哪里?大师在城里。突然想起牛津、剑桥大学的学监制,每个学生宿舍都会有一个资深的老师住在里面(是全家),这样有很多机会,师生能够交流。而我们的大学,离这个的距离过于遥远。

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与建议呢?欢迎交流([email protected])。

时间: 2024-10-14 00:54:38

“两地分居”的大学师生的相关文章

读“大学师生关系”有感

阅读了邹欣老师的"大学师生关系"的文章之后,我深有感触.我自身呢就属于那种"得过且过"的学生,这节课上了就是上了,至于学到什么没有,只能说上课一不小心走神了,其实,我也曾反复问过自己这样碌碌无为的一天天到底有什么意思,上了这麽久的课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有那么一瞬间,我还是很内疚的,但那也仅仅是一瞬间,当时决定了一定要好好学习,可过不了多久就忘的一干二净. 这样的上课态度,不管老师有多麽努力的教授知识,可是该不会的还是不会,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老师有时候把答案摆在你面

读 邹欣老师大学师生关系 有感

邹欣老师举了8个例子来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师生关系,我也觉得大学的师生关系还是"健身教练与健身学员的关系"最好,我们大学生已经成年了,我们现在的奋斗目标 和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不同,现在的学习目的很直接,是为了以后找工作.为什么交学费呢,就是为了好好学习知识以便于找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和健身学员一样,有强烈的目标才愿意花钱去做这件事.但是我们学生经常刚开学时很有干劲,慢慢就没有了一开始的干劲,我觉得学生适当的打工会对学习起到激励效果.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

读大学师生关系有感

同邹欣老师一样我也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健身教练与健身学员得关系,老师是健身教练,但学生不一定都是健身学员,就比如一个喜欢物理得的人阴差阳错的报到了计算机班,这时候即使教计算机的老师教在好对于那位喜欢物理也没用,因为他对计算机没兴趣,这样那位教计算机老师课堂在有趣,教的多好,恐怕也挡不住那位喜欢物理的睡觉,玩手机,所以兴趣很重要. 所以我认为在教每一届新生,或者是第一次接触一门新的课程时,作为老师应该先培养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们对这一门课充满好奇,当学生对这门课有兴趣时那么我感觉所有的问题都游刃而解

第一门慕课计划——在广东海洋大学推广MOOC学习

题记:这个计划是参加果壳网的"万有青年养成计划",原帖网址请点击链接.同时希望[3天征集50条建议100个支持],如果您对这个计划感兴趣,请花一分钟(1)点击"第一门慕课计划--在广东海洋大学推广MOOC学习",(2)使用"QQ帐号"登录果壳网,(3)点击"支持"."发表评论"或"分享".你的一小步,成就海大学子一大步.万有青年,需要你的! 如果说自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个教育家.实

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

作者:吴国盛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既没有出现在学术繁荣的古代希腊,也没有出现在文教昌盛的中国,而是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这件历史事实本身就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什么是大学?许多中国人或许会认为,顾名思义,所谓大学就是接续小学和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然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学新生都会发现,高中和大学似乎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教育机构.中国学生感受最深的是,高中和大学生活并不能连续过渡,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存在着一个跳跃,以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什么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

20165203 我期望的师生关系

一.我印象深刻的老师 读完了<老师能提供什么帮助?>一文,我陷入了回忆的长河,回忆着自己的老师. 我出生在全国著名的教育城市河北省衡水市,众所周知,那里有严格的教育制度和紧凑的管理制度,即所谓的"衡水模式".老师和学生都被这种模式所压迫着,如果,你恰巧遇到了一个只看成绩的老师,那你可能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如果,遇到了一个使你懂得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生活的老师,那你可谓是幸运中的幸运.而我,恰恰是后者. 小学,初中觉得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老师.高中是对我人生影响较大的三年,所以,我

读邹欣老师的师生关系有感

我看了老师推荐的邹欣老师的关于"大学师生关系"的博客,觉得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新思路.新式师生关系会使学习效率提高,不再是被动式的学习,而是主动出击,自主学习. 无数的老师都说过,学习是自己的事.这句话非常正确,但是还是有不少学生不像是给自己学习的,在学习上表现得不理不睬,经常是老师在后面催促着,他才会去学一点.表面上是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在浇灌花朵,但是事实上这种学习方式是不科学的,至少是在大学完全行不通的,大学学的知识不再像以前范围广.多而杂,而是有深度,专而精.这更需要我们自己去主

读邹欣师生关系有感

读了邹欣的师生关系的博客,明白师生都要有很强大的主观意愿. 学生层面要有很强大学习意愿,你才会去问老师,让老师来解决并和老师讨论你的想法:这时学生的脑袋里会产生很多联想问题,会不断深究.而老师就需要在这个时候去帮助学生,尽自己所能想到的知识,让学生少走弯路,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一些. 老师的层面要有很强大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意愿,不能在课堂上面太过枯燥,要及时反馈学生所存在的.所想知道的问题:另要丰富自己,同时也要能够丰富学生:还要让学生丰富自己. 师生关系也许不是健身者与健身教练的关系,因为健身者

《IT小小鸟》阅读心得

我是一个不爱看书的人,认为看那些又臭又长废话连篇的书是在浪费时间,但我不认为在那么多的书中没有好书,在一次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老师推荐了这本书,一开始认为不值得一看,但还是拿了起来,读了有不少的感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现在不觉得什么书是不值得看的,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的好它的美. 在我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涯,家里发生了许多的大事,使得自己抛弃自己,再加上父母离婚两地分居,也不怎么管束,自己像风筝在大风中,虽然有线但在大风中难以拉回手中.由于对学习升学不报什么希望了,一心想一个人去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