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 王小波

第 7 页

"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第 14 页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第 17 页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第 18 页

"有一个知识可能将来还有用处,就是把有趣的书换上无趣的皮"

第 18 页

"罗素、牛顿、莎士比亚,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可以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但我们和他们的思想、著述,已经被隔绝了。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第 18 页

"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样"

第 19 页

"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第 19 页

"然而,某个人被剥夺了学习、交流、建树这三种快乐,仍然不能得到我最大的同情。这种同情我为那些被剥夺了“有趣”的人保留着"

第 20 页

"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第 20 页

"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第 20 页

"恕我直言,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第 21 页

"我认为脑子是感知至高幸福的器官,把功利的想法施加在它上面,是可疑之举"

第 21 页

"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第 21 页

"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

第 22 页

"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更何况赫拉克利特早就说过,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不知道何为恶,焉知何为善"

第 22 页

"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

第 23 页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第 23 页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很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

第 25 页

"倘若对自己作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作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

第 29 页

"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伦理道德,经常赤膊上阵,论说是非;而外国的知识分子则是以科学为基点,关注人类的未来;就是讨论道德问题,也是以理性为基础来讨论"

第 32 页

"现代的欧美知识分子就是这么讨论社会问题:从人类的立场,从科学的立场,从理性的立场,把价值的立场剩给别人"

第 34 页

"我也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质疑,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第 36 页

"不管是信神,还是自珍自重,人活在世界上总得有点信念才成"

第 39 页

"在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

第 40 页

"我对国学的看法是: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意见?这种套子套上脖子,想把它再扯下来是枉然的;否则也不至于套了好几千年"

第 40 页

"对于什么叫美好道德、什么叫善良,我有个最本分的考虑:认真地思索,真诚地明辨是非,有这种态度,大概就可算是善良吧"

第 40 页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对信念的看法是: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

第 44 页

"我上大学时,老师教诲我们说,搞现代史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治史的原则,二是党性的原则。这就是说,让历史事实按党性的原则来发生。凭良心说,这节课我没听懂"

第 45 页

"另一种说道,本人所治之学对于现在人类所遇到的问题马上就有答案,这就如卖大力丸的,这种丸药百病通治,吃下去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中国的学者素来有卖大力丸的传统,喜欢做妙语以动天听。这就造成了一种气氛,除了大力丸式的学问,旁的都不是学问。在这种压力之下,我们有时也想做几句惊人之语,但又痛感缺少想象力"

第 46 页

"有句老话叫做“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这就是说,人不知自己是不是身在花剌子模,因此搞不清自己是不是有点滑头,更搞不清自己以为是学术、艺术的那些东西到底是真是假"

第 50 页

"有关理性,哲学家有很多讨论,但根据我的切身体会,它的关键是:凡不可信的东西就不信,像我姥姥当年对待亩产30万斤粮的态度,就叫做有理性。但这一点有时候不容易做到,因为会导致悲观和消极,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颇不容易"

第 51 页

"我认为,一个人快乐或悲伤,只要不是装出来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去分享他的快乐,同情他的悲伤,却不可以命令他怎样怎样,因为这是违背人类的天性的"

第 53 页

"如果我说中国人里大多数都像我,这肯定不是个有积极意义的结论。我只是说我自己,好像很富柔韧性"

第 53 页

"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

第 56 页

"思索是人类的前途所系,故此,思索的人,超越了现世的人类"

第 58 页

"我上大学时,有一次我的数学教授在课堂上说: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

第 59 页

"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

第 60 页

"我认为,当我们认真地评价艺术时,所用的标准和科学上的标准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不依据现世的利害得失,只论其对不对(科学)、美不美(艺术)"

第 61 页

"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生出知识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事和现在的人"

第 65 页

"不能强求知识分子与一般人在价值观方面一致,这是向下拉齐。除了价值观的基本方面,知识分子的价值体系应该有点独特的地方"

第 67 页

"中国社会的精神结构已经千疮百孔,知识分子应司重建之责"

第 69 页

"我们这个社会里的论战人多要从平等的讨论转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批判,这是因讨论的方式决定的。根据我的观察,这些讨论里不是争谁对谁错,而是争谁好谁坏"

第 71 页

"因为你觉得自己是好的,对方是坏的,而对方持有相反的看法,每一句辩驳都会加深恶意。恶意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诉诸行动:假设你有权力,就给对方组织处理;有武力,就让对方头破血流;什么都没有的也会恫吓检举。一般来说,真理是越辩越明,但以这种方式争论,总是越辩越不明,你在哪个领域争论,哪个领域就遭到损害"

第 79 页

"但我很难想象,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相信自己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就是对的;现在能想出的唯一例子就是圣灵充满的耶稣基督。我这辈子也不会自大到这种程度。还有一种东西可以拯救我们,那就是相信有一种东西绝对是对的,比如一个传统,一本小红书,你和它融为一体时,也就达到了圣灵充满的境界"

第 188 页

"喜欢有趣的人不该像那群种猪一样,只会发一通牢骚,然后就被劁掉。这些人应该有些勇气,做一番斗争,来维护自己的爱好"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erryChan31/p/8486304.html

时间: 2024-10-09 16:11:50

《沉默的大多数》 - 王小波的相关文章

欣赏<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

2018-06-03 对待知识的态度 --王小波

最近加班很多,睡前和上厕所重读<沉默的大多数>,挑着自己喜欢的主题来看,里面有好多我非常喜欢,沉默的大多数,思维的乐趣,老人与海等等,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两天看到对待知识的态度,觉得非常好,我得记录下来给自己警示.因为觉得自己在中学和大学学得知识不是在学习知识,很少有时刻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只是希望在期末的时候试卷上能得到一个不算难看的分数罢了.废话不多说,以下是正文: 对待知识的态度--王小波 我年轻时当过知青,当时没有什么知识,就被当作知识分子送到乡下去插队.插队的生活很艰苦,白天要下地干活

白银时代-王小波

白银时代-王小波"生活"是天籁,必须凝神静听.对不相信的事情说不在意,这就是我保全体面的方法.在剧痛中死在沙漠里,也比迷失在白银世界里要好得多.文明社会一环扣一环,和谐地运转着,错一环则动全身.你知道什么是天才的秘诀吗?那就是永远只做一件事.假如要做的事情很多,那就排出次序,依次来干.每个人的一生都拥有一些资源,比方说:寿命,智力,健康,身体,性生活.有些人准备把它消费掉,换取新奇,快乐等等.女人上街总是想猎人扛枪进山一样,但是猎取的目标有所不同.他说,我这一生都在等待,等待研究数学,

读《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摘抄与感想

??最近读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这本书算是杂文类的,比起那种长篇大论的小说阅读起来轻松多了,读完感觉是,王小波很多观点很犀利,独特,粗鄙又不乏幽默.难怪高晓松对王小波有着极高的评价,说他是现代白话文写作第一名,且甩掉第二名好几个身位(大概就这意思),读完本书,把自己觉的写得好的地方加以摘抄,顺便有感而发写点文字记录一下. 备注 部分段落末尾破折号后的文字表示所属书中具体文章标题 括号里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1.人们的见识总要受到处境的限制,这种限制既不知不觉,有劳不可破.-有关天圆地方

肚子里的战争——王小波

我年轻时,有一回得了病,住进了医院.当时医院里没有大夫,都是工农兵出身的卫生员——真正的大夫全都下到各队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话虽如此说,穿着白大褂的,不叫他大夫又能叫什么呢.我入院第一天,大夫来查房,看过我的化验单,又拿听诊器把我上下听了一遍,最后还是开口来问:你得了什么病.原来那张化验单他没看懂.其实不用化验单也能看出我的病来:我浑身上下像隔夜的茶水一样的颜色,正在闹黄疸.我告诉他,据我自己的估计,大概是得了肝炎.这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当时还没听说有乙肝,更没有听说丙肝丁肝和戊肝,只有一

《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

是的,爱可以是永远的,尽管相当罕见,但这种情况确实存在.遗憾的是,这种情形只发生在极少数人之间,他们是最懂得爱的(有爱的能力),也是最幸运的(碰上了那个可以爱的人). 柏拉图式的爱情与灵肉结合的爱情同样美好,是一种没有在现实中或肉身上实现的爱情. 爱一个人虽然是需要幸运的,即需要与那个"对"的人的偶遇,但是会不会爱.懂不懂爱.能不能爱是一个人能够最终得到爱的关键.如果你根本不知道爱是什么,就不会去爱上一个人:如果没有爱的能力,那就不会遇上爱,找到爱:如果不会去爱,也就不会被爱.即使那个

王小波全集摘录

积极的结论 有关理性,哲学家有很多讨论,但根据我的切身体会,它的关键是:凡不可信的东西就不信,像我姥姥当年对待亩产三十万斤粮的态度,就叫做有理性.但这一点有时候不容易做到,因为会导致悲观和消极,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颇不容易.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不过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 End

好吧,左小波出山了!

我,还是一个不懂世事的毛头小子,第一次写博.万事开头难,没事咱慢慢来.咳,练文笔吗.我觉得写东西最锻炼逻辑思维,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可能是程序员的通病,但你看看人家王小波,八九十年代的作家兼职程序员,可不可怕!所以那都不是借口,同学们表达多重要啊!不会表达,你就不会撩妹.看看王小波长成那德行了,几句情诗美的我银河奶奶那么开心.我是一个看到别人优点就想学的人,因为不学习俺就头疼. 最近我不知道为什么陷入无法自拔的自嗨状态,很有可能是自恋又犯了,可那又有啥招,我总被自己帅醒这是真的.当我也纠结一

第一代程序猿王小波

Managershare:据我所知,最文艺的群体并不是文科生,而是理科生. 多数人知道王小波是小说家,部分人分不清财经作家吴晓波和小说家王小波是不是一回事儿.却很少有人知道王小波可以算的上中国早期的程序员,在 90 年代初的时候因为国内应用软件缺乏,爱捣鼓东西的王小波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了汇编和C语言,编了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任何一个都是大牛级的 GEEK 才会去尝试的东西,比如求伯君.王小波通过卖软件还挣了些钱,当时很多中观村的老板要拉他入伙,当然写代码这种来钱快的活对屌丝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