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Learning】林轩田机器学习技法

这节课的题目是Deep learning,个人以为说的跟Deep learning比较浅,跟autoencoder和PCA这块内容比较紧密。

林介绍了deep learning近年来受到了很大的关注:deep NNet概念很早就有,只是受限于硬件的计算能力和参数学习方法。

近年来深度学习长足进步的原因有两个:

1)pre-training技术获得了发展

2)regularization的技术获得了发展

接下来,林开始介绍autoencoder的motivation。

每过一个隐层,可以看做是做了一次对原始输入信息的转换。

什么是一个好的转换呢?就是因为这种转换而丢失较多的信息:即encoding之后,甚至可以用decoding的过程复原。

因此,在考虑deep NNet的参数学习的时候,如果在pre-training阶段采用类似autoencoding的方式,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下,就是autoencoder的一个示例。简单来说,就是经过如下的单层神经网络结构后,输出跟输出十分接近。

这种autoencoder对于机器学习来说有什么作用呢?

1)对于supervised learning来说:这种information-preserving NN的隐层结构+权重是一种对原始输入合理的转换,相当于在结构中学习了data的表达方式

2)对于unsupervised learning来说:可以作为density estimation或outlier detection。这个地方没太理解清,可能还是缺少例子。

autoencoder可以看成是单层的NN,可以用backprop求解;这里需要多加入一个正则化条件,wij(1)=wji(2)

采用上述的basic autoencoder,可以作为Deep NNet的pre-training方式。

接下来,林开始关注Deep NNet的regularization的问题。

之前提到过的几种regularization方式都可以用(structural constraints、weight decay/elimination regularizers、early stopping),下面介绍一种新的regularization technique。

这种方式是:adding noise to data

简单来说,在训练autoencoder的时候加入高斯噪声,喂进去的输出端还是没有加入噪声的data;这样学出来的autoencoder就具备了抵抗noise的能力。

接下来,开始引入PCA相关的内容。

之前陈述的autoencoder可以归类到nonliner autoencoder(因为隐层输出需要经过tanh的操作,所以是nonlinear的)。

那么如果是linear autoencoder呢?(这里把隐层的bias单元去掉)

最后得到的linear autoencoder的表达式就是 :h(x)=WW‘x

由此,可以写出来error function

这是一个关于W的4阶的多项式,analytic solution不太好整。

于是林给出了下面的一种求解思路:

上述的核心在于:WW‘是实对称阵。

实对称阵有如下的性质:(http://wenku.baidu.com/view/1470f0e8856a561252d36f5d.html)

我们注意一下W这个矩阵:W是d×d‘维度的矩阵;WW‘是d×d维度的矩阵。

这里回顾一下矩阵的秩的性质:

因此,WW‘的秩最大就是d‘了(d代表数据的原始维度,d‘代表隐层神经元的个数,一般d‘<d)

WW‘的秩最大是d‘能得到这样的结论:WW‘至多有d‘个非零特征值→对角阵gamma对角线上最多有d‘个非零元素。

这里需要复习线性代数一个概念:

  如果矩阵可以对角化,那么非零特征值的个数就等于矩阵的秩;如果矩阵不可以对角化,那么这个结论就不一定成立了。

  这里我们说的WW‘是实对称阵,又因为实对称阵一定可以对角化,因此WW‘的非零特征值特殊就等于矩阵的秩。

通过上述的内容,WW‘x又可以看成是VgammaV‘x:

1)V‘x 可以看成是对原始输入rotate

2)gamma 可以看成是将0特征值的component的部分设成0,并且scale其余的部分

3)再转回来

因此,优化目标函数就出来了

这里可以不用管前面的V(这是正交变换的一个性质,正交变换不改变两个向量的内积,详情见https://zh.wikipedia.org/wiki/正交

这样一来,问题就简化了:令I-gamma生出很多0,利用gamma对角线元素的自由度,往gamma里面塞1,最多塞d‘个1。剩下的事情交给V来搞定。

1)先把最小化转化为等价的最大化问题

2)用只有一个非零特征值的情况来考虑,Σv‘xx‘v  s.t. v‘v=1

3)在上述最优化问题中,最好的v要满足error function和constraints在最优解的时候,他们的微分要平行。

4)再仔细观察下形式 Σxx‘v = lambdav 这里的v不就是XX‘的特征向量么

因此,最优化的v就是特征值最大的XX‘的特征向量。需要降到多少维的,就取前多少个特征向量。

林最后提了一句PCA,其实就是在进行上述步骤之前先对各个维度的向量均值化:

下面说一下PCA。

http://blog.codinglabs.org/articles/pca-tutorial.html

上面这篇日志非常好,基本完全解释了PCA的来龙去脉。

1)PCA的目的是对数据降维之后,还能尽量保持数据原有的信息(分得开。。。方差大。。。)

2)如果对原始数据各个维度做均值化的操作之后,方差&协方差,只用一个矩阵就表示出来了。

上述这段话看明白了,PCA的核心就有了:巧妙地把原始输入数据各个维度均值化之后,方差和协方差都放到一个矩阵里了。

优化的目标是:方差要大,协方差要小;这样的优化目标就等价于把协方差矩阵对角化。

实对称阵对角化是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http://wenku.baidu.com/view/1470f0e8856a561252d36f5d.html

OK,PCA就大体上搞定了。

中途还看了stanford的http://ufldl.stanford.edu/wiki/index.php/PCA

脑子里冒出来一个想法:如果协方差矩阵是满秩的,并且不对数据降维,原来是多少维,还是多少维,那么变换前和变换后有啥区别呢?

从式子上看,这种变化相当于把变换后的协方差矩阵搞成对角阵了。如果从几何上来看,比较下面两个图:

变换前:

变换后:

直观上看就是整体给“放平”了。

变化前:x1越大 x2也越大,反之亦然

变换后:由于给放平了,x1的大小与x2的大小没关系了

因此,变换后这种放平就消除了x1和x2的相关性了,也就是协方差矩阵的非对角元素给搞成0的效果。

时间: 2024-12-15 05:07:22

【Deep Learning】林轩田机器学习技法的相关文章

【作业四】林轩田机器学习技法 + 机器学习公开新课学习个人体会

这次作业的coding任务量比较大,总的来说需要实现neural network, knn, kmeans三种模型. Q11~Q14为Neural Network的题目,我用单线程实现的,运行的时间比较长,因此把这几道题的正确答案记录如下: Q11: 6 Q12: 0.001 Q13: 0.01 Q14: 0.02 ≤ Eout ≤ 0.04 其中Q11和Q14的答案比较明显,Q12和Q13有两个答案比较接近(参考了讨论区的内容,最终也调出来了) neural network的代码实现思路如下:

【Matrix Factorization】林轩田机器学习技法

在NNet这个系列中讲了Matrix Factorization感觉上怪怪的,但是听完第一小节课程就明白了. 林首先介绍了机器学习里面比较困难的一种问题:categorical features 这种问题的特征就是一些ID编号这类的,不是numerical的. 如果要处理这种情况,需要encoding from categorical to numerical 最常用的一种encoding方法就是binary vector encoding(也是实习工作中用过的路子),将binary vecto

【Linear Support Vector Machine】林轩田机器学习技法

首先从介绍了Large_margin Separating Hyperplane的概念. (在linear separable的前提下)找到largest-margin的分界面,即最胖的那条分界线.下面开始一步步说怎么找到largest-margin separating hyperplane. 接下来,林特意强调了变量表示符号的变化,原来的W0换成了b(这样的表示利于推导:觉得这种强调非常负责任,利于学生听懂,要不然符号换来换去的,谁知道你说的是啥) 既然目标是找larger-margin s

【Random Forest】林轩田机器学习技法

总体来说,林对于random forest的讲解主要是算法概况上的:某种程度上说,更注重insights. 林分别列举了Bagging和Decision Tree的各自特点: Random Forest就是这二者的结合体. 1)便于并行化 2)保留了C&RT的优势 3)通过bagging的方法削弱了fully-grown tree的缺点 这里提到一个insights:如果各个分类器的diversity越大,aggregation之后的效果可能就越好. 因此,Random Forest不仅样本是b

【作业三】林轩田机器学习技法

这次关注的作业题目是Q13~Q20,主要是实现basic C&RT分类树,以及由其构成的Random Forest. 其中basic C&RT分类树的实现思路如下: (一)先抽象出来几个功能: 1)从local file读数据并转化成numpy.array的形式(考虑空行容错)(def read_input_data(path)) 2)如何根据某个维度的feature,计算这个feature产生的branch criteria(此题中为decision stump)(def learn_d

【Neural Network】林轩田机器学习技法

首先从单层神经网络开始介绍 最简单的单层神经网络可以看成是多个Perception的线性组合,这种简单的组合可以达到一些复杂的boundary. 比如,最简单的逻辑运算AND  OR NOT都可以由多个perception构成的单层神经网络模拟. 但是,单层感知器神经网络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有些逻辑也无法完成.比如,XOR异或运算. 这个时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多层神经网络.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多层的神经网络的表达能力要比单层的要强. 上面给出了看待神经网络的一种方式: 1)从原始输入开始一直

【Adaptive Boosting】林轩田机器学习技法

首先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AdaBoost的过程: 1. 每次产生一个弱的分类器,把本轮错的样本增加权重丢入下一轮 2. 下一轮对上一轮分错的样本再加重学习,获得另一个弱分类器 经过T轮之后,学得了T个弱分类器,再将这T个弱分类器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分类器. 由于每一轮样本的权重都在变化,因此分类器学习的目标函数也产生了变化: 无论是SVM还是Logistic Regression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学习,给每个样本增加不同的权重. 接下来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调整样本的权重?目的是什么? 林介绍了

【Dual Support Vector Machine】林轩田机器学习技法

这节课内容介绍了SVM的核心. 首先,既然SVM都可以转化为二次规划问题了,为啥还有有Dual啥的呢?原因如下: 如果x进行non-linear transform后,二次规划算法需要面对的是d`+1维度的N个变量,以及N个约束 如果d`的维度超大,那么二次规划解起来的代价就太大了.因此,SVM的精髓就在于做了如下的问题转化: 不需要问太深奥的数学,知道为啥要dual的motivation就可以了. 这里再次搬出前人的智慧:Lagrange Multipliers 但是这里跟ridge regr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林轩田机器学习技法

上节课讲了Kernel的技巧如何应用到Logistic Regression中.核心是L2 regularized的error形式的linear model是可以应用Kernel技巧的. 这一节,继续沿用representer theorem,延伸到一般的regression问题. 首先想到的就是ridge regression,它的cost函数本身就是符合representer theorem的形式. 由于optimal solution一定可以表示成输入数据的线性组合,再配合Kernel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