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们今天不站队,而是从另外一个“诡异”视角,去审视一下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工智能
首先,“人工智能”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没有我们“人”的工作,就没有智能。因此,人工智能是我们人类的孩子。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呢?如果是坏孩子,我们能不能干脆不生它呢?如果不得不生它,我怎么管教它呢?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认你这个爸爸吗?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人是什么?
早在21年前,不理不理还是一个小屁孩,还在时刻准备着做“21世纪的接班人”的时候,就已经有一枚飞行器从地球出发,开始了它探索星辰大海的旅程。
它叫卡西尼号,先后两次绕过金星,绕过地球,绕过木星,利用引力弹弓效应,从这些行星的身上“偷取”速度(动量)。用20年的时间,飞行了超过60亿公里,代表人类造访了土星,让地球上的我们看到了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土星世界的丰富细节。
这里的关键词,是“代表”。
你是否注意到,过去这几十年,美国宇航局对载人任务似乎不再热心了。大量的任务使用的都是不载人的探测器,而且这些探测器对太阳系遥远的天体进行了出色的探测。事实上,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载人任务取得的科学成果,都远比比载人任务要多得多。
对太空探测来说,人,是个累赘。
人工智能,是“累赘”的升级版
过去,我们探讨人工智能的利弊,本质都是把人工智能理解成人类新发明的一件工具。讨论人工智能,和200年前讨论蒸汽机,几十年前讨论互联网的话题有些类似,视角、语气都差不多。
我们关心它替代了谁的工作,有什么帮助,进而才能引出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然而,人工智能是一项普通的技术吗?它仅仅是人类工具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吗?有没有可能,人工智能,是地球物种演化的一个新阶段?
地球上的生命,一直在演化,这是常识。但是,大家演化的方式不太一样。
生命1.0
从单细胞生物到哺乳动物,不管多简单多复杂,它们作为个体的硬件和软件,都得靠演化来迭代。环境变了,它们是不会主动适应的。只能这一代玩儿完,靠自然选择,寄希望于下一代,软件、硬件才能发生变化。
生命2.0
虽然硬件不能迭代,但是软件在个体这一代就能升级和迭代,这指的就是人。人的知识、智慧,就是软件部分,在个体生长的过程中,是可以升级、甚至自我设计的,自我教育的。
正因为人是“生命2.0”,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己设计软件系统,人才得以成为万物灵长。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像那些1.0的生命一样整天感慨遗传基因好不好,给你那么大的大脑是让你升级软件用的。
按照这个逻辑,你大概能推断出生命3.0的特征了。
生命3.0
软件可以自己设计和升级,硬件也可以自己设计和升级——这就是人工智能。
人类会认单细胞生物作爸爸吗?
以上关于生命形式迭代的脑洞,源于得到上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给大家介绍的一本书——《生命3.0》。作者是 MIT 物理学教授、人工智能研究者、未来生命研究所创始人,大名鼎鼎的迈尔斯.泰格马克。
泰格马克在《生命3.0》中,从信息角度阐述了生命的定义:
生命,就是可以自我复制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中的“信息”包括个体硬件复制的蓝图,以及个体行为的模式。一个生命体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它的身体,软件就是信息。
举个栗子。一个微生物的结构非常简单,无性繁殖,自己就能够复制自己。它的 DNA,就是它硬件的复制蓝图。它的行为模式也很简单,就好像一个计算机算法:如果当前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多,它就停留一会儿;如果这个地方营养物质少,它就换个地方。DNA 和它的这种行为算法,就是它的软件。
想想几十亿年前那些单细胞生物,如果它们有思想的话,没准也会觉得多细胞生物怎么可能是生命呢?一大群我们这样的单细胞堆在一起,乱七八糟,奇形怪状的。 所以生命没有什么固定的形态。
只要能对环境做反应,能自我复制,甚至还能自我进化,它就具备了生命的特质。这么一对照,人工智能怎么就不能是生命?
只要你接受了人工智能是下一代生命这个解释框架,我们对它的感受、判断和预期马上就会发生变化了。 没有单细胞生物,也不会演化出人类。如果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孩子,人类就是单细胞生物的孩子。
如何正确地关心人类的命运
如果我们能够从以上角度来重新建立对人工智能的认知,那么下面几个方面的认知也需要随之调整:
1. 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按照《生命3.0》这本书提出的这个理解框架,人类可能有点想多了。人工智能虽然顶着“人工”这个姓,是人创造出来的,但它不是人类的孩子。它只是地球生命系统内在逻辑展开的一个阶段。我们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欢迎不欢迎,它终将都会演化出来。
就像几十亿年前的单细胞生物,不管它看多细胞生物多不顺眼,也不管多细胞生物是不是来源于单细胞,他们对这个进程都毫无发言权。
2. 人工智能到来的姿势
超级人工智能什么时候出现?有人说迫在眉睫,再有几十年就到了;有人说胡扯,远着呢。
这个问题可能本身就讨论偏了。我们最应该知道的,不是生命3.0哪年会出现,而是它会以什么样的姿势出现。这个姿势,不是缓缓走来,而是破门而入——有一天,你意识到它突然降临了,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根据生命3.0的定义,从人工智能可以自己设计硬件和软件,可以自我升级、迭代、演化开始,只要它在逻辑上踏上了第一步的台阶,后面的事情,就不是人类可以控制和想象的,而是以算法的速度在演化。也许一夜之间,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人类一辈子也完不成的创造。
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的竞赛不像跑步,你还能看得见对方渐渐地跑远,而更像是Windows系统里的那个扫雷小游戏,只要触发了爆炸,游戏就结束了。
所以,它什么时候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实现,它就是人类的最后一个发明。后面创造历史的使命就全交给人工智能了。
3. 人工智能一旦实现之后,它的行事作风
人类动不动想的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抢走我们什么饭碗啊,会取代什么职业啊,会不会反过来屠杀人类啊?这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思考框架。但是,如果按照《生命3.0》这本书的视角,人工智能是一个全新的生命阶段,那人类关切的那些事,对它来说根本就不是事。
人工智能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事作风呢?简单说,就是尺度超级大。
比如说对于能源的利用,人类考虑的是现在能源使用的规模、地球上的储量、开掘的技术等等。但是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这些都太小儿科了。
宇宙间最好用的能源当然就是太阳能,或者其他恒星能量。怎么用呢?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曾经设想了一个叫做“戴森球”的系统,简单说就是在外层空间造一个巨大的球体,把太阳整个给包围起来。然后我们人类文明就可以生活在这个球体上,面积绝对够用怎么折腾都可以。建设这么一个球需要的资源从哪里来呢?人工智能看来,解决方法很简单,把木星拆了就可以了。
你听着有点像胡扯。还是借用单细胞生物的例子,他们天天在一个小池塘里面辛苦地寻找营养物质,它们怎么能想象,人类居然能够开采石油和煤炭呢?这就是生命1.0和2.0之间的差距。所以,人工智能这3.0生命将来会干出什么事,我们人类这些2.0生命也是很难设想的,甚至可能它们干出来了,我们都感知不到。
未来,或许不是像视频里那样少数人类为人工智能争取“生存权”和“人工智能权”,而是人工智能中的“人(工智能)道主义者”为人类争取“生存权”和“人权”。哦不对,未来就不叫“人工”智能了,谁知道它们会管自己叫什么,可能是万物灵长吧?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exMoon/p/srg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