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将一个具体类的实例化交给一个静态工厂方法来执行,它不属于GOF的23种设计模式,但现实中却经常会用到
角色
工厂类(Simple Factory):
只包含了创建具体类的静态方法。
抽象产品(Product):定义简单工厂中要返回的产品。
具体产品(ConcreteProduct):具体产品。
解读
UML类图
代码<C#>
1 /// <summary>
2 /// 定义抽象产品
3 /// </summary>
4 public abstract class Product
5 {
6
7 }
8
9 /// <summary>
10 /// 具体产品 A
11 /// </summary>
12 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A : Product
13 {
14
15 }
16
17 /// <summary>
18 /// 具体产品B
19 /// </summary>
20 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B : Product
21 {
22 }
23
24 /// <summary>
25 /// 简单工厂
26 /// </summary>
27 public sealed class SimpleFactory
28 {
29 public static Product CreateProduct(string key)
30 {
31 switch (key)
32 {
33 case "A":
34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A();
35 case "B":
36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B();
37 }
38 return null;
39 }
40 }
总结
优点:
职责单一,实现简单,且实现了客户端代码与具体实现的解耦。
工厂类是整个模式的关键.包含了必要的逻辑判断,根据外界给定的信息,决定究竟应该创建哪个具体类的对象.
通过使用工厂类,外界可以从直接创建具体产品对象的尴尬局面摆脱出来,仅仅需要负责“消费”对象就可以了。而不必管这些对象究竟如何创建及如何组织的.
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权利,有利于整个软件体系结构的优化。
缺点:
由于工厂类集中了所有实例的创建逻辑,违反了高内聚责任分配原则,将全部创建逻辑集中到了一个工厂类中;它所能创建的类只能是事先考虑到的,如果需要添加新的类,则就需要改变工厂类了。
因此它是违背开放封闭原则的。
当系统中的具体产品类不断增多时候,可能会出现要求工厂类根据不同条件创建不同实例的需求.
这种对条件的判断和对具体产品类型的判断交错在一起,很难避免模块功能的蔓延,对系统的维护和扩展非常不利;
注:这些缺点在工厂方法模式中得到了一定的克服。
使用场景:
工厂类负责创建的对象比较少;
客户只知道传入工厂类的参数,对于如何创建对象(逻辑)不关心;
由于简单工厂很容易违反高内聚责任分配原则,因此一般只在很简单的情况下应用。
简单工厂<Smaple Factory>,码迷,mamico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