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技术的诞生,必定有其历史原因,通过究其历史,也能加深对技术的理解。
Java1.5之后增加了泛型的使用,那么为什么要增加泛型呢?本文主要讲述这个问题。
首先考虑一下如下的情况,
1 package com.test.generic; 2 3 public class GenericTest { 4 private Boolean f; 5 6 public Boolean getF() { 7 return f; 8 } 9 10 public void setF(Boolean f) { 11 this.f = f; 12 } 13 14 15 }
1 package com.test.generic; 2 3 public class GenericTest1 { 4 private String s; 5 6 public String getS() { 7 return s; 8 } 9 10 public void setS(String s) { 11 this.s = s; 12 } 13 14 }
GenericTest和GenericTest1这两个类的实现的功能相同,只是方法的返回值和成员变量之间的差异,对于一些工具类来说,往往会对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处理,那么此时,就需要增加大量的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处理的类,对于一个工程来说,这是可怕并且无意义的工作。在泛型之前,也有一个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如类GenericTest2,我们可以采用Object(接口或者父类)的类型,来实现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处理。但这也不够完美,首先,每一次传进去的数据和取出来的数据必须一致,即使不一致,编译器也不会报错或者IDE也不会提醒问题;其次,假定传入的Object对象是String,但是我取值是强制转换成Integer,这在编译的时候也不会报错,运行时就会出现ClassCastException,这样问题就无法在编译时出现,对于程序来说,健壮性大大降低。所以,在Java1.5之后出现了泛型来解决这些问题。
1 package com.testeneric; 2 3 public class GenericTest2 { 4 private Object o; 5 6 public Object getO() { 7 return o; 8 } 9 10 public void setO(Object o) { 11 this.o = o; 12 } 13 14 }
如类GenericTest3
1 package com.test.generic; 2 3 public class GenericTest3<T> { 4 private T o; 5 6 public T getO() { 7 return o; 8 } 9 10 public void setO(T o) { 11 this.o = o; 12 } 13 14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15 GenericTest3<String> test1 = new GenericTest3<String>(); 16 17 test1.setO("hello"); 18 System.out.println(test1.getO()); 19 } 20 }
这样类的参数类型是T,那么什么类型都可以传入到类中,实现了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且在使用的时候,如果使用的是IDE,那么一旦确认下来T是什么类型,编译器就会提示该类型,只要编译的时候没有问题,那么运行时也不会出现问题。
时间: 2024-09-15 19: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