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摊还分析中,通过求数据结构的一系列的操作的平均时间,来评价操作的代价。这样,即使这些操作中的某个单一操作的代价很高,也可以证明平均代价很低。摊还分析不涉及概率,它可以保证最坏情况下每个操作的平均性能。
摊还分析有三种常用的技术:
聚合分析,它确定$n$个操作的总代价的上界为$T(n)$,所以每个操作的平均代价为$\frac{{T(n)}}{n}$。每个操作都有相同的摊还代价。
核算法:分析每个操作的摊还代价,不同于聚合分析,每种操作的摊还代价是不同的,核算法将序列中较早的操作的余额作为“信用”储存起来,与数据结构中的特定对象相关联,在随后的操作中,储存的信用可以用来进行支付。
势能法:与核算法类似,也是分析每个操作的代价,但将势能作为一个整体存储,而与数据结构中的某个对象无关。
一、聚合分析
以栈操作为例:
存在3种操作:1、$push$ 2、$pop$ 3、$multipop$
直观地分析复杂度:因为栈的大小最大为$n$,所以$multipop$的最坏情况为$O(n)$,所以,由n个$push$,$pop$,$multipop$组成的操作序列的最坏代价为$O( n^2)$,因为序列可能包含$O(n)$个操作序列。
上面的分析给出的界并不是紧确界,实际上,在一个空栈上执行$n$个$push$, $pop$, $multipop$的操作序列,代价最多为$O(n)$。这是因为,当一个对象压入栈后,至多将其弹出一次。所以,对于一个非空的栈,可以执行的$pop$的次数(包含$multipop$中的$pop$)最多与$push$操作次数一样,即$n$次。所以,对任意的$n$,任意一个由$n$个$push$ , $pop$,$multipop$组成的操作序列,最多花费$O(n)$。所以,每个操作的摊还代价为$O(1)$。
二、核函数
核算法,对不同的操作赋予不同的费用,这个费用就是摊还代价。当一个操作的摊还代价超过实际代价的时候,将差额存入数据结构中的特定对象,存入的差额称为信用。对于后续操作中,摊还代价小于实际代价的情况,信用可以用来支付差额。
因为希望通过分析摊还代价来说明每个操作的平均代价的很小,所以应该确保$n$个操作序列的摊还代价是实际代价的上界。如果${c_i}$ 表示第i个操作的真实代价,而${c‘_i}$表示摊还代价,则对于任意的$n$,有:$\sum\limits_{i = 1}^n {{c_i}^\prime } \ge \sum\limits_{i = 1}^n {{c_i}} $。因为信用就是摊还代价和实际代价的差值,即 $\sum\limits_{i = 1}^n {{c_i}^\prime } - \sum\limits_{i = 1}^n {{c_i}} $,所以需要保持数据结构中的总信用永远为非负值。
依然以站操作为例:下面证明,如果按照摊还代价进行缴费,则可以支付任意的$n$个栈操作序列。在$push$操作时,共缴费2美元,其中1美元支付$push$的实际代价,将剩余的1美元存入插入的元素,作为信用。这样,每个插入的元素都具有1美元的信用。这1美元的信用,实际上是用来支付$pop$操作的预付费。当执行一个$pop$的时候,并不缴额外的费用,而是使用信用来支付实际代价。$multipop$也一样。所以,对任意的n个PUSH, POP, MULTIPOP组成的序列,总摊还代价为实际代价的上界,总摊还代价为$O(n)$。
三、势能法
势能法与核算法类似,但是势能法并不将预付代价表示为数据结构中特定对象的信用,而是表示为“势能”。势能是与整个数据结构相关联,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对象。将势能释放,就可以支付未来操作的代价。
势能法如下:对一个初始数据结构 ${D_0}$执行$n$个操作。对于i = 1, 2,...,n, ${c_i}$表示第i个操作的实际代价, ${D_i}$表示在数据结构 ${D_{i - 1}}$上执行第i个操作得到的数据结构。势函数$\varphi $将每个数据结构${D_i}$映射到一个实数 $\varphi ({D_i})$,这个值就是关联到数据结构 的势。所以,第i个操作的摊还代价为${c‘_i} = {c_i} + \varphi ({D_i}) - \varphi ({D_{i - 1}})$。每个操作的摊还代价等于其实际代价加上此操作引起的势能变化。
势能法其实就是核函数的总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