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TO“硅谷技划”的第三天日程相当紧。早晨8点,团队赶往位于山景城(Mountain View)Google IO大会的现场完成签到流程,然后赶往旧金山。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地理的常识。说到美国高科技公司云基地,我们常说两个词:硅谷(Silicon Valley)和湾区(其实应该是旧金山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旧金山湾是一片连接太平洋的狭长港湾,其四周星罗棋布有一百多个小城镇,形成一个大都会区,大城市包括旧金山、奥克兰(Oakland)、圣何塞(San Jose),小的城镇包括帕罗奥图(Palo Alto)、山景城等。硅谷的概念,最早从帕罗奥图到圣何塞的一段25英里的谷底,以最早聚集一批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公司得名;后来以此为中心,聚集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范围也逐步扩大到基本整个湾区南部。这里有著名高校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包括谷歌、苹果、Facebook、惠普、英特尔、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等公司云集于此。
【硅谷地图(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即告知)】
湾区的每个城市其实都不大,旧金山才大致相当于北京五环那么大,85万人口而已;小城镇更小,一般只有方圆几公里,例如谷歌总部所在地山景城只有6条街区,大约是北京西城区那么大,人口不到8万人——而谷歌公司就有大约2万人,园区面积占山景城面积的十分之一。
硅谷的各个小城镇虽然相隔不算远,但由于本次51CTO“硅谷技划”的行程计划较多,前后要走访十余家公司,大体也有七八个城镇。例如我们住在旧金山60公里的帕罗奥图市斯坦福大学旁边,这里距离山景城大约10公里,距离苹果公司总部所在的库比蒂诺18公里,距离Intel总部所在地圣克拉拉30公里。几天来在几个小城镇来回奔波,也颇为辛苦。
所以,今天我们赶往旧金山,其实相当于从大农村“进城”了。能在城里发展的公司,当然就要有一定的财力。没错,与刚才说的几家公司相比,今天我们的取得都是互联网新贵公司,包括Airbnb、Twitter和Uber。
这三家公司的介绍我就不多说了。如果你不知道,首先说明你对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太Out,其次应该马上去了解一下,甚至赶紧注册——当然,Uber就不用了,因为退出中国市场了。
51CTO“硅谷技划”走访团在这几家公司得到了热情的接待,我们与三家公司的十余位华人工程师进行了累计长达超过6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大家都收获很大。不过令我感受更深的,却是引发我思考的几个问题:
◇ 问题一:超豪华的办公环境和福利待遇,到底对企业的发展利多弊多?
Airbnb公司买下了旧金山的核心地带Brannan街的一座楼,门牌号码888。虽然早就听说其装修非常酷,但到了现场还是吓了一跳。中间硕大的天井,围绕着4层办公区;每个办公区乃至每个房间都不一样——据接待我们的朋友介绍,这是他们挑选反响不错的全球出租房间,然后在办公室原样复制,包括厕所都别有风格,且每个厕所都不一样。不仅装修风格多样,办公区的设置也都按照家的感觉来布置,每个小的办公区域,都有工作区、书房、客厅和餐厅(当然不是只吃饭,其实就是允许餐饮的会议区)等。当然,这样的代价就是:员工分布密度极低。据老杨目测,如果按照普通办公区布局,再塞进去一倍的员工一点也不拥挤。
如果只是装修也还罢了,毕竟只是一次性成本;我们所到之处看到的员工其他福利和隐形福利高的惊人。传说中的Google的健身房、免费饮食就不多说了,这似乎在硅谷大的公司已经是标配,在Airbnb的每一层,都有一个面积不小的食品区,楼道里还有冰淇淋车,有员工可以“义务”把冰淇淋送到每个员工的桌旁,但估计成本肯定是公司来。我们也实际体验了一下Airbnb的午餐,当天的特色就是中国菜,所以我们吃到了面条;此外,老杨发现,就餐区旁边竟然还有几十种酒的自取!看到这些,当你再发现员工在楼道里亲切地抚摸另一个员工的宠物狗,并愉快地聊天,你就真的会有一种和谐感——这是一个相当温馨的大家庭!
但是,这真的适合一个工作环境吗?
当我就这个问题询问接待我们的华人工程师,他似乎很奇怪我怎么会有疑问。用他的话说,这种环境让他来面试的时候就感觉非常好,这是吸引他的“很重要的因素”。当我问到会不会影响工作,他似乎从来没有感觉这样会影响工作,相反,他觉得如果不这样,反而会影响工作情绪,那样工作怎么会干好呢?至于工作绩效,他认为他们的压力很大,员工加班也很常见,而且都是自己主动加班,反正是绩效考核,用业绩说话。
类似的情况并不只是出现在Airbnb,在其他几家公司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开个玩笑说,在中国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硅谷企业对员工本身及工作环境、工作福利的重视已经到了近乎令人发指的程度——这可都是真金白银呀!从一种意义上,这似乎是另一种意义的烧钱!
所以这一天的走访,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老杨心头,这种超豪华的办公环境和福利待遇,对企业发展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
不过显然,这个问题说起来就不是一两句就能说完的了,老杨今天只负责提出问题,不负责解答,各位看官自己思考就是。
◇ 问题二:硅谷的华人工程师,应该回国发展吗?
今天接触的华人工程师比较多,各位小伙伴聊得那是相当愉快。在好几个场景下,几个小伙伴都开始讨论这个问题:硅谷的工程师们到底要不要回国?
这个问题似乎一点也不比上面那个问题小,不是吗?同上,老杨也不负责解答,只是描述一下听到的这些在硅谷拼搏的华人工程师的诉求和痛点。
首先,许多硅谷的华人IT技术人员似乎遇到了晋升的问题。技术人员如果不能成长,是有一种内心的恐慌的。交流中不止一个人谈到,像Google、微软之类的大公司已经基本上只能养老,Facebook和Airbnb累一点,但个人成长还是不错的。但华人进入一流IT企业的高层很难早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这种情况其实必然会影响到中基层的人员。当一个30来岁的年轻人就能够看到未来的人生巅峰,似乎就会产生离开的想法。
其次,最近几年中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走势相当强劲,无论技术水平如何评价,至少应用规模已经迅速蹿升达到了无法忽视的程度,这些硅谷的工程师心知肚明:很显然中国的机会更多,而年轻人总还是希望有机会的。
第三,当其他因素势均力敌的时候,故乡的因素就会发挥作用。硅谷工程师能把父母接过来的比例还是相当低,当美国绿卡越来越难拿到,家庭的因素就会逐步发挥作用。当然,这个一定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只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
◇ 问题三:硅谷和中国,相互应该学习什么?
好吧,我得承认,这个问题比前两个加起来都大。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能提出这个问题,就已经是一种很大的变化了——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就是,中国本土的IT企业和IT技术人员,已经有了可以和硅谷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资本了。倒退十年,这个基本上不可能;就算倒退五年,能学习的点也寥寥无几;而现在,我们可以发现,已经有不少的方面,国内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美国,无论是技术研究、工具、应用乃至商业模式。Twitter的工程师自己承认,现在已经不是微博在模仿他们了,而是他们在借鉴微博。不记得是哪位牛人说的,移动互联网让中国有了赶上美国的的机会;而人工智能则让中国有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这已经不是预言,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中国人清楚,美国人也明白。
那么,我们来硅谷,应该思考和学习什么?就真的成了一个问题。
老杨自己八九年前就来过硅谷,但这三天的高密集走访感受和当年的确不一样,但相同的依然是对这片土地和这些企业、这些人的尊敬,以及迫切希望学习的心态。老杨认为,如果把整个IT也简单分为基础架构、工具平台、上层应用三个层级的话,中国目前在最上面的上层应用全面开花,已经到了和美国IT主流并驾齐驱、相互借鉴的程度;但下面两层,中国还差的相当多,例如芯片级别、操作系统级别,这些差距不是四五年乃至十来年可以赶上的。
或者这么说,硅谷在对待技术、产品的理念和底蕴,是四五十年年来前赴后继的数千家企业、数以百万计的工程师形成的,就像一台正在高速运转的机器,稳定、高效,但大面积改造当然就难。中国IT技术的真正腾飞其实猜不到20年,IT技术人群成为一个集中的社会团体,其实应该说还不到10年,这种文化的差距,不是一天可以弥补的。所以,硅谷想维持自己的生命力,必须观察中国;而中国想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还需要继续保持心态,像海绵一样从包括硅谷在内的优秀平台汲取营养。
不过,在这两个方面,个人认为似乎后者做的比前者更好。我想,这也许恰恰是中国文化的作用使然吧。
【图:51CTO“硅谷技划”走访团在Twitter与该公司十几位华人工程师合影】
***************
51CTO“硅谷技划”团队十余位技术专家2017年5月走访硅谷,与全球知名互联网企业及华人工程师面对面交流。老杨随团给您发来最新报道。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yangsir/213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