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cnf常用配置

my.cnf详解:

常用配置:

[mysqld]字段

#port = 3306 #默认

#bind-address = 0.0.0.0  #默认

pid-file =  /data/mysql/mysql.pid

basedir =  /usr/local/mysql/

symbolic-link = 0

#等同于skip-symbolic-links,不能使用连接文件,多个客户可能会访问同一个数据库,因此这防止外部客户锁定 MySQL 服务器。 该选项默认开启

#tmpdir =  /usr/local/mysql/tmp/

#此目录被 MySQL用来保存临时文件.例如,它被用来处理基于磁盘的大型排序,如果你不创建非常大的临时文件,将其放置到 swapfs/tmpfs 文件系统上也许比较好。另一种选择是你也可以将其放置在独立的磁盘上.你可以使用”;”来放置多个路径,他们会按照 roud-robin 方法被轮询使用.

datadir=/data/mysql

log-error = /data/mysql/error.log

slow_query_log=on    #慢查询日志相关

long_query_time=2  #默认10秒

slow_query_log_file=/var/log/mariadb/slow_query.log

#log_output = FILE

#参数 log_output 指定了慢查询输出的格式,默认为 FILE,你可以将它设为 TABLE,然后就可以查询 mysql 架构下的 slow_log 表了

socket=/var/lib/mysql/mysql.sock

default_storage_engine=InnoDB

innodb_file_per_table = on     #InnoDB为独立表空间模式,每个数据库的每个表都会生成一个数据空间

innodb_buffer_pool_size=4G   #生产中要改,建议为操作系统内存的70%-80%,需重启服务生效

skip_name_resolve = on         #忽略主机名解析,提高访问速度(配置文件中使用主机名将不能解析)

lower_case_table_names = 1     #忽略表单大小写

character-set-server=utf8mb4   #设定默认字符为utf8mb4

#使用innodb注意事项

a) 所有InnoDB数据表都创建一个和业务无关的自增数字型作为主键,对保证性能很有帮助;

b) 杜绝使用text/blob,确实需要使用的,尽可能拆分出去成一个独立的表;

c) 时间戳建议使用 TIMESTAMP 类型存储;

d) IPV4 地址建议用 INT UNSIGNED 类型存储;

e) 性别等非是即非的逻辑,建议采用 TINYINT 存储,而不是 CHAR(1);

f) 存储较长文本内容时,建议采用JSON/BSON格式存储;

query_cache_type=1 #0表示禁用缓存,1表示会缓存所有的结果,除非你的select语句使用SQL_NO_CACHE禁用了查询缓存,2表示只缓存在select语句中通过SQL_CACHE指定需要缓存的查询

query_cache_limit = 2M  #不缓存查询大于该值的结果.只有小于此设定值的结果才会被缓冲,  此设置用来保护查询缓冲,防止一个极大的结果集将其他所有的查询结果都覆盖.

query_cache_size = 64M 或32M 或128M#此值为0表示未启用查询缓存功能,查看是否支持SHOW VARIABLES LIKE 'have_query_cache';值为yes表示支持查询缓存

show status like ‘%Qcache%’;

Qcache_free_blocks:表示查询缓存中目前还有多少剩余的blocks,如果该值显示较大,则说明查询缓存中的内存碎片过多了,可能在一定的时间进行整理。

Qcache_free_memory  剩余查询缓存大小,根据此值调整query_cache_size

Qcache_hits:表示有多少次命中缓存

Qcache_inserts: 表示多少次未命中然后插入,SQL请求在缓存中未找到,不得不执行查询处理,执行查询处理后把结果insert到查询缓存中。这样的情况的次 数越多,表示查询缓存应用到的比较少,效果也就不理想。当然系统刚启动后,查询缓存是空的

Qcache_lowmem_prunes:该参数记录有多少条查询因为内存不足而被移除出查询缓存。通过这个值,用户可以适当的调整缓存大小

#系统资源相关

back_log = 50

#接受队列,对于没建立 tcp 连接的请求队列放入缓存中,队列大小为 back_log,受限制与OS参数,查看方式cat /proc/sys/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可以编辑/etc/sysctl.conf去调整它。如: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2048,改完后执行sysctl -p 让修改立即生效。试图设定 back_log 高于你的操作系统的限制将是无效的。默认值为 50。对于 Linux 系统推荐设置为小于512的整数。如果系统在一个短时间内有很多连接,则需要增大该参数的值

max_connections = 1000

#指定MySQL允许的最大连接进程数。如果在访问数据库时经常出现"Too Many Connections"的错误提 示,默认100生产则需要增大该参数值。MySQL服务器允许的最大连接数16384

#二进制日志相关

server_id=1

log_bin=master-bin

#log-bin-index=master-bin.index

expire_logs_days = 7

#binlog_format = row #默认为mix,新版中设为这两项可提高安全性

#binlog_row_image = minimal

max_binlog_size = 100m   #默认是1G

binlog_cache_size = 4m

#binlog-do-db = 指定mysql的binlog日志记录哪个db

max_binlog_cache_size = 512m  #生产4g

#skip-slave-start 从库有数据恢复时,主库应该关闭slave进程自动启动避免数据不一致,要在从库上手动启动。

附配置主从相关操作:

确认开启binlog  #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log_bin';

记录二进制日志文件及编号:show master status;

创建有复制权限的用户账号

GRANT REPLICATION SLAVE,REPLICATION CLIENT ON *.* TO 'repluser'@'192.168.5.%' identified by 'repluser';

flush privileges;

从节点:

server_id=2

relay_log=relay-log

#max_relay_log_size = 200M

#标记relaylog允许的最大值,如果该值为0,则默认值为max_binlog_size(1G);如果不为0,则max_relay_log_size则为最大的relay_log文件大小;

relay_log_index=relay-log.index

read_only=ON

#replicate_wild_do_table=DB_NAME.%  仅复制某库某表

#replicate_wild_ignore_table=DB_NAME.% 忽略复制某库某表

#slave_skip_errors=all

#定义复制过程中从服务器可以自动跳过的错误号,当复制过程中遇到定义的错误号,就可以自动跳过,直接执行后面的SQL语句。

slave_skip_errors选项有四个可用值,分别为:off,all,ErorCode,ddl_exist_errors。

默认情况下该参数值是off,我们可以列出具体的error code,也可以选择all,mysql5.6及MySQL Cluster NDB 7.3以及后续版本增加了参数ddl_exist_errors,该参数包含一系列error code(1007,1008,1050,1051,1054,1060,1061,1068,1094,1146)

一些error code代表的错误如下:

1007:数据库已存在,创建数据库失败

1008:数据库不存在,删除数据库失败

1050:数据表已存在,创建数据表失败

1051:数据表不存在,删除数据表失败

1054:字段不存在,或程序文件跟数据库有冲突

1060:字段重复,导致无法插入

1061:重复键名

1068:定义了多个主键

1094:位置线程ID

1146:数据表缺失,请恢复数据库

1053:复制过程中主服务器宕机

1062:主键冲突 Duplicate entry '%s' for key %d

#从相关操作

指定主节点

change master to master_host='192.168.5.106',master_user='repluser',master_password='repluser',master_log_file='master_bin.000002',master_log_pos=343;

启动复制线程:start slave [[IO_THREAD|SQL_THREAD]

为保证数据同步稳定配置半同步复制:

Master:

install plugin rpl_semi_sync_master soname 'semisync_master.so';

SET GLOBAL rpl_semi_sync_master_enabled =1;

Slave:

install plugin rpl_semi_sync_slave soname 'semisync_slave.so';

SET GLOBAL rpl_semi_sync_slave_enabled =1;

安装插件后:

master添加

rpl_semi_sync_master_enabled=1

rpl_semi_sync_master_timeout=1000

slave添加

rpl_semi_sync_slave_enabled =1

未使用过,待发掘配置:

[mysqld]

slave-load-tmpdir =  /usr/local/mysql/tmp/ #当 slave 执行 load data infile 时用

skip-external-locking  #不使用系统锁定,要使用 myisamchk,必须关闭服务器 ,避免 MySQL的外部锁定,减少出错几率增强稳定性。

skip-networking #开启该选项可以彻底关闭 MySQL 的 TCP/IP 连接方式,如果 WEB 服务器是以远程连接的方式访问 MySQL 数据库服务器则不要开启该选项!否则将无法正常连接! 如果所有的进程都是在同一台服务器连接到本地的 mysqld, 这样设置将是增强安全的方法

sysdate-is-now = 1 #把SYSDATE 函数编程为 NOW的别名

#系统资源相关

max_connect_errors = 10000

#如果某个用户发起的连接 error 超过该数值,则该用户的下次连接将被阻塞,直到管理员执行 flush hosts ; 命令或者服务重启, 防止××× , 非法的密码以及其他在链接时的错误会增加此值

open_files_limit = 10240

#MySQL打开的文件描述符限制,默认最小1024;当open_files_limit没有被配置的时候,比较max_connections*5和ulimit-n的值,哪个大用哪个,当open_file_limit被配置的时候,比较open_files_limit和max_connections*5的值,哪个大用哪个。

connect-timeout = 10

#连接超时之前的最大秒数,在 Linux 平台上,该超时也用作等待服务器首次回应的时间

wait-timeout = 28800 #等待关闭连接的时间

interactive-timeout = 28800

#关闭连接之前,允许 interactive_timeout(取代了wait_timeout)秒的不活动时间。客户端的会话 wait_timeout 变量被设为会话interactive_timeout 变量的值。如果前端程序采用短连接,建议缩短这2个值, 如果前端程序采用长连接,可直接注释掉这两个选项,默认配置(8小时)

slave-net-timeout = 600

#从服务器也能够处理网络连接中断。但是,只有从服务器超过slave_net_timeout 秒没有从主服务器收到数据才通知网络中断

net_read_timeout = 30    #从服务器读取信息的超时

net_write_timeout = 60    #从服务器写入信息的超时

net_retry_count = 10    #如果某个通信端口的读操作中断了,在放弃前重试多次

net_buffer_length = 16384  #包消息缓冲区初始化为 net_buffer_length 字节,但需要时可以增长到 max_allowed_packet 字节

max_allowed_packet = 64M

# 服务所能处理的请求包的最大大小以及服务所能处理的最大的请求大小(当与大的BLOB 字段一起工作时相当必要), 每个连接独立的大小.大小动态增加。 设置最大包,限制server接受的数据包大小,避免超长SQL的执行有问题 默认值为16M,当MySQL客户端或mysqld服务器收到大于 max_allowed_packet 字节的信息包时,将发出“信息包过大”错误,并关闭连接。对于某些客户端,如果通信信息包过大,在执行查询期间,可能会遇到“丢失与 MySQL 服务器的连接”错误。默认值 16M。

table_cache = 512

# 所有线程所打开表的数量. 增加此值就增加了mysqld所需要的文件描述符的数量这样你需要确认在[mysqld_safe]中 “open-files-limit” 变量设置打开文件数量允许至少4096

thread_stack = 192K

# 线程使用的堆大小. 此容量的内存在每次连接时被预留.MySQL 本身常不会需要超过 64K 的内存如果你使用你自己的需要大量堆的 UDF 函数或者你的操作系统对于某些操作需要更多的堆,你也许需要将其设置的更高一点.默认设置足以满足大多数应用

thread_cache_size = 20

# 我们在 cache 中保留多少线程用于重用.当一个客户端断开连接后,如果 cache 中的线程还少于 thread_cache_size,则客户端线程被放入 cache 中.这可以在你需要大量新连接的时候极大的减少线程创建的开销(一般来说如果你有好的线程模型的话,这不会有明显的性能提升.)服务器线程缓存这个值表示可以重新利用保存在缓存中线程的数量,当断开连接时如果缓存中还有空间,那么客户端的线程将被放到缓存中,如果线程重新被请求,那么请求将从缓存中读取,如果缓存中是空的或者是新的请求,那么这个线程将被重新创建,如果有很多新的线程,增加这个值可以改善系统性能.通过比较 Connections 和 Threads_created 状态的变量,可以看到这个变量的作用

根据物理内存设置规则如下:

1G  —> 8

2G  —> 16

3G  —> 32

大于3G  —> 64

thread_concurrency = 8  #此允许应用程序给予线程系统一个提示在同一时间给予渴望被运行的线程的数量.该参数取值为服务器逻辑CPU数量×2

query_cache_min_res_unit = 2K

#查询缓存分配的最小块大小.默认是 4KB,设置值大对大数据查询有好处,但如果你的查询都是小数据查询,就容易造成内存碎片和浪费

查询缓存碎片率 = Qcache_free_blocks / Qcache_total_blocks * 100%

如果查询缓存碎片率超过 20%,可以用 FLUSH QUERY CACHE 整理缓存碎片,或者试试减小query_cache_min_res_unit,如果你的查询都是小数据量的话。

查询缓存利用率 = (query_cache_size – Qcache_free_memory) / query_cache_size *100%

查询缓存利用率在 25%以下的话说明 query_cache_size 设置的过大,可适当减小;查询缓存利用率在 80%以上而且 Qcache_lowmem_prunes > 50 的话说明 query_cache_size 可能有点小,要不就是碎片太多。

查询缓存命中率 = (Qcache_hits – Qcache_inserts) / Qcache_hits * 100%

default-time-zone = system #服务器时区

default_table_type = InnoDB #默认表类型

default-storage-engine = InnoDB #默认存储引擎

tmp_table_size = 512M  #临时表的最大大小,如果超过该值,则结果放到磁盘中,此限制是针对单个表的,而不是总和

max_heap_table_size = 512M  #独立的内存表所允许的最大容量.此选项为了防止意外创建一个超大的内存表导致永尽所有的内存资源

#日志相关

log_slave_updates = 1 #表示slave将复制事件写进自己的二进制日志

log-warnings = 1

log_long_format # 在慢速日志中记录更多的信息.一般此项最好打开,打开此项会记录使得那些没有使用索引的查询也被作为到慢速查询附加到慢速日志里

log-queries-not-using-indexes #如果运行的SQL语句没有使用索引,则mysql数据库同样会将这条SQL语句记录到慢查询日志文件中。

min_examined_row_limit=1000    #记录那些由于查找了多余1000次而引发的慢查询

long-slow-admin-statements    #记录那些慢的optimize table,analyze table和alter table语句

log-slow-slave-statements  #记录由Slave所产生的慢查询

general_log = 1 #将所有到达MySQL Server的SQL语句记录下来,默认关闭

general_log_file =  /usr/local/mysql/log/mysql.log #general_log路径

relay-log-purge = 1 #是否自动清空不再需要中继日志时。默认值为1(启用)

#MyISAM 相关选项

key_buffer_size = 256M

#指定用于索引的缓冲区大小,增加它可得到更好的索引处理性能。如果是以InnoDB引擎为主的DB,专用于MyISAM引擎的 key_buffer_size 可以设置较小,8MB 已足够  如果是以MyISAM引擎为主,可设置较大,但不能超过4G. 在这里,强烈建议不使用MyISAM引擎,默认都是用InnoDB引擎.

sort_buffer_size = 2M

#查询排序时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排序缓冲被用来处理类似 ORDER BY 以及 GROUP BY 队列所引起的排序.一个用来替代的基于磁盘的合并分类会被使用.查看 “Sort_merge_passes” 状态变量. 在排序发生时由每个线程分配 注意: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是每连接独占!如果有 100 个连接,那么实际分配的总共排序缓冲区大小为 100 × 6 =600MB,所以,对于内存在 4GB 左右的服务器推荐设置为 6-8M。

read_buffer_size = 2M

#读查询操作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和 sort_buffer_size 一样,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也是每连接独享!用来做 MyISAM 表全表扫描的缓冲大小.当全表扫描需要时,在对应线程中分配.

join_buffer_size = 8M

#联合查询操作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和 sort_buffer_size 一样,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也是每连接独享!此缓冲被使用来优化全联合(full JOINs 不带索引的联合).类似的联合在极大多数情况下有非常糟糕的性能表现, 但是将此值设大能够减轻性能影响.通过 “Select_full_join”状态变量查看全联合的数量, 当全联合发生时,在每个线程中分配。

read_rnd_buffer_size = 8M

#MyISAM 以索引扫描(Random Scan)方式扫描数据的 buffer大小

bulk_insert_buffer_size = 64M

#MyISAM 使用特殊的类似树的 cache 来使得突发插入(这些插入是,INSERT … SELECT, INSERT … VALUES (…), (…), …, 以及 LOAD DATAINFILE) 更快. 此变量限制每个进程中缓冲树的字节数.设置为 0 会关闭此优化.为了最优化不要将此值设置大于 “key_buffer_size”.当突发插入被检测到时此缓冲将被分配MyISAM 用在块插入优化中的树缓冲区的大小。注释:这是一个 per thread 的限制 ( bulk 大量).此缓冲当 MySQL 需要在 REPAIR, OPTIMIZE, ALTER 以及 LOAD DATA INFILE到一个空表中引起重建索引时被分配.这在每个线程中被分配.所以在设置大值时需要小心

myisam_sort_buffer_size = 64M

#MyISAM 设置恢复表之时使用的缓冲区的尺寸,当在REPAIR TABLE 或用 CREATE INDEX 创建索引或 ALTER TABLE 过程中排序 MyISAM 索引分配的缓冲区

myisam_max_sort_file_size = 10G

#mysql重建索引时允许使用的临时文件最大大小

myisam_repair_threads = 1

#如果该值大于 1,在 Repair by sorting 过程中并行创建MyISAM 表索引(每个索引在自己的线程内).如果一个表拥有超过一个索引, MyISAM 可以通过并行排序使用超过一个线程去修复他们.这对于拥有多个 CPU 以及大量内存情况的用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myisam_recover = 64K

#允许的 GROUP_CONCAT()函数结果的最大长度

transaction_isolation = REPEATABLE-READ # 设定默认的事务隔离级别.可用的级别如下:READ-UNCOMMITTED, READ-COMMITTED, REPEATABLE-READ,SERIALIZABLE

1.READ UNCOMMITTED-读未提交 2.READ COMMITTE-读已提交 3.REPEATABLE READ -可重复读 4.SERIALIZABLE -串行

#INNODB 相关选项

skip-innodb

# 如果你的 MySQL 服务包含 InnoDB 支持但是并不打算使用的话,使用此选项会节省内存以及磁盘空间,并且加速某些部分

innodb_status_file = 1

#启用InnoDB的status file,便于管理员查看以及监控等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G

innodb_open_files = 2048

# 限制Innodb能打开的表的数据,如果库里的表特别多的情况,请增加这个。这个值默认是300

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 = 100M

#设置InnoDB存储引擎用来存放数据字典信息以及一些内部数据结构的内存空间大小,所以当我们一个MySQL Instance中的数据库对象非常多的时候,是需要适当调整该参数的大小以确保所有数据都能存放在内存中提高访问效率的。

innodb_write_io_threads = 4

innodb_read_io_threads = 4

# innodb使用后台线程处理数据页上的读写 I/O(输入输出)请求,根据你的 CPU 核数来更改,默认是4

# 注:这两个参数不支持动态改变,需要把该参数加入到my.cnf里,修改完后重启MySQL服务,允许值的范围从 1-64

innodb_data_home_dir =  /usr/local/mysql/var/

#设置此选项如果你希望 InnoDB 表空间文件被保存在其他分区.默认保存在 MySQL 的 datadir 中.

innodb_data_file_path = ibdata1:500M;ibdata2:2210M:autoextend

#InnoDB将数据保存在一个或者多个数据文件中成为表空间.如果你只有单个逻辑驱动保存你的数据,一个单个的自增文件就足够好了.其他情况下.每个设备一个文件一般都是个好的选择.你也可以配置 InnoDB 来使用裸盘分区

innodb_file_io_threads = 4

#用来同步 IO 操作的 IO 线程的数量. 此值在 Unix 下被硬编码为 4,但是在 Windows 磁盘 I/O 可能在一个大数值下表现的更好.

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 = 16

#在 InnoDb 核心内的允许线程数量,InnoDB 试着在 InnoDB 内保持操作系统线程的数量少于或等于这个参数给出的限制,最优值依赖于应用程序,硬件以及操作系统的调度方式.过高的值可能导致线程的互斥颠簸.默认设置为 0,表示不限制并发数,这里推荐设置为0,更好去发挥CPU多核处理能力,提高并发量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1

#如果设置为 1 ,InnoDB 会在每次提交后刷新(fsync)事务日志到磁盘上,这提供了完整的 ACID 行为.如果你愿意对事务安全折衷, 并且你正在运行一个小的食物, 你可以设置此值到 0 或者 2 来减少由事务日志引起的磁盘 I/O

0 代表日志只大约每秒写入日志文件并且日志文件刷新到磁盘.

2 代表日志写入日志文件在每次提交后,但是日志文件只有大约每秒才会刷新到磁盘上.

innodb_log_buffer_size = 8M

#用来缓冲日志数据的缓冲区的大小.当此值快满时, InnoDB 将必须刷新数据到磁盘上.由于基本上每秒都会刷新一次,所以没有必要将此值设置的太大(甚至对于长事务而言)

innodb_log_file_size = 500M

#事物日志大小.在日志组中每个日志文件的大小,你应该设置日志文件总合大小到你缓冲池大小的5%~100%,来避免在日志文件覆写上不必要的缓冲池刷新行为.不论如何, 请注意一个大的日志文件大小会增加恢复进程所需要的时间.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2

#在日志组中的文件总数.通常来说 2~3 是比较好的.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  /usr/local/mysql/var/

# InnoDB 的日志文件所在位置. 默认是 MySQL 的 datadir.你可以将其指定到一个独立的硬盘上或者一个 RAID1 卷上来提高其性能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 90 #innodb 主线程刷新缓存池中的数据,使脏数据比例小于 90%,这是一个软限制,不被保证绝对执行.

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 50

#InnoDB 事务在被回滚之前可以等待一个锁定的超时秒数。InnoDB 在它自己的 锁定表中自动检测事务死锁并且回滚事务。 InnoDB 用 LOCK TABLES 语句注意到锁定设置。默认值是 50 秒

innodb_flush_method = O_DSYNC

# InnoDB 用来刷新日志的方法.表空间总是使用双重写入刷新方法.默认值是 “fdatasync”, 另一个是 “O_DSYNC”.

innodb_force_recovery=1

# 如果你发现 InnoDB 表空间损坏, 设置此值为一个非零值可能帮助你导出你的表.从1 开始并且增加此值知道你能够成功的导出表.

innodb_fast_shutdown

# 加速 InnoDB 的关闭. 这会阻止 InnoDB 在关闭时做全清除以及插入缓冲合并.这可能极大增加关机时间, 但是取而代之的是 InnoDB 可能在下次启动时做这些操作.

#其他相关:

[mysqldump]

quick

[mysql]

auto-rehash                    #允许通过 TAB 键提示

default-character-set = utf8   #数据库字符集

connect-timeout = 3

[client]

default-character-set=utf8

[mysqld_safe]

open-files-limit = 8192

#增加每个进程的可打开文件数量.确认你已经将全系统限制设定的足够高!打开大量表需要将此值设大

参考:https://www.cnblogs.com/panwenbin-logs/p/8360703.html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arm2012/2159513

时间: 2024-08-01 03:53:30

my.cnf常用配置的相关文章

MySQL常用配置和性能压力测试:MySQL系列之十五

一.MySQL常用配置 以下所有配置参数以32G内存的服务器为基 1.打开独立的表空间 innodb_file_per_table = 1 2.MySQL服务所允许的同时会话数的上限,默认为151,经常出现Too Many Connections的错误提示,则需要增大此值 max_connections = 8000 3.操作系统在监听队列中所能保持的连接数 back_log = 300 4.每个客户端连接最大的错误允许数量,当超过该次数,MYSQL服务器将禁止此主机的连接请求,直到MYSQL服

logback logback.xml 常用配置详解

一:根节点 包含的属性: scan: 当此属性设置为true时,配置文件如果发生改变,将会被重新加载,默认值为true. scanPeriod: 设置监测配置文件是否有修改的时间间隔,如果没有给出时间单位,默认单位是毫秒.当scan为true时,此属性生效.默认的时间间隔为1分钟. debug: 当此属性设置为true时,将打印出logback内部日志信息,实时查看logback运行状态.默认值为false. 例如: <configuration scan="true" scan

华为5700系列交换机常用配置示例

华为S5700系列交换机,是我们项目中用的较多的一款,其中24与48口应用较多.现在将华为交换机的一些常用配置整理一下,进行记录.如有错误,请指正. 1 允许telnet(远程登录) 允许华为交换机能telnet,设置密码为[email protected] telnet server en # aaa authentication-scheme default authorization-scheme default accounting-scheme default domain defau

笔记01 登录、常用配置参数、Action访问Servlet API 和设置Action中对象的值、命名空间和乱码处理、Action中包含多个方法如何调用

Struts2登录 1. 需要注意:Struts2需要运行在JRE1.5及以上版本 2. 在web.xml配置文件中,配置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或FilterDispatche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filter>     <filter-name>struts2</filter-name>     <filter-class>org.apache.struts2.di

配置文件入门 - WebConfig.config常用配置节点介绍

一.配置文件入门 .Net提供了一种保存项目配置信息的办法,就是利用配置文件,配置文件的后缀一般是.config.在WinForm程序中配置文件一般是App.config.在Asp.net中一般默认是web.config. 一个.config配置文件都是基于XML的文本文件,并且可以保存到Web应用程序中的任何目录中.在发布Web应用程序时web.config文件并不编译进dll文件中.将来如果客户端发生了变化,仅仅需要使用记事本打开Web.config文本编辑相关的设置就可以重新正常使用,而无

logback logback.xml常用配置详解(三) &lt;filter&gt;

转自:logback logback.xml常用配置详解(三) <filter> logback 常用配置详解(三) <filter> <filter>: 过滤器,执行一个过滤器会有返回个枚举值,即DENY,NEUTRAL,ACCEPT其中之一.返回DENY,日志将立即被抛弃不再经过其他过滤器:返回NEUTRAL,有序列表里的下个过滤器过接着处理日志:返回ACCEPT,日志会被立即处理,不再经过剩余过滤器. 过滤器被添加到<Appender> 中,为<

logback logback.xml常用配置详解(二)&lt;appender&gt;

logback 常用配置详解(二) <appender> <appender>: <appender>是<configuration>的子节点,是负责写日志的组件. <appender>有两个必要属性name和class.name指定appender名称,class指定appender的全限定名. 1.ConsoleAppender: 把日志添加到控制台,有以下子节点: <encoder>:对日志进行格式化.(具体参数稍后讲解 ) &

logback 常用配置详解(二) &lt;appender&gt;

logback 常用配置详解(二) <appender> <appender>: <appender>是<configuration>的子节点,是负责写日志的组件. <appender>有两个必要属性name和class.name指定appender名称,class指定appender的全限定名. 1.ConsoleAppender: 把日志添加到控制台,有以下子节点: <encoder>:对日志进行格式化.(具体参数稍后讲解 ) &

logback 常用配置详解&lt;appender&gt;

logback 常用配置详解 <appender> <appender>: <appender>是<configuration>的子节点,是负责写日志的组件. <appender>有两个必要属性name和class.name指定appender名称,class指定appender的全限定名. 1.ConsoleAppender: 把日志添加到控制台,有以下子节点: <encoder>:对日志进行格式化.(具体参数稍后讲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