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十 一 天 : inode 介绍

本章单纯的讲解了关于 inode的知识,关于下面介绍的全来自于致力于运维的朋友!而我只是一个搬运工。

扩展: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915/17/3200886_148505332.shtml

利用inode删除文件:

有时,你会有这样的困惑,删除某个文件删除不了。 这可能是因为文件名为中文,在linux命令行下不能正常显示。

如: ls 看当前目录下有文件名为这样的文件

-=?+.jpg  +-?+.jpg

此时使用ls rm mv等命令都会失效,怎么办?

先查其inode数。

ls -i

6340540 -=?+.jpg     6340539 +-?+.jpg

左边为inode数。删除办法为

find . -inum 6340540 |xargs rm

find . -inum  6340539|xargs rm

简介:

inode 是 UNIX 操作系统中的一种数据结构,其本质是结构体,它包含了与文件系统中各个文件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在 UNIX 中创建文件系统时,同时将会创建大量的 inode 。通常,文件系统磁盘空间中大约百分之一空间分配给了 inode 表。

有时,人们使用了一些不同的术语,如 inode 和索引编号 (inumber)。这两个术语非常相似,并且相互关联,但它们所指的并不是同样的概念。inode 指的是数据结构;而索引编号实际上是 inode 的标识编号,因此也称其为inode 编号 或者索引编号。索引编号只是文件相关信息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下一个部分将介绍 inode 中的其他一些属性。

inode 表包含一份清单,其中列出了对应文件系统的所有 inode 编号。当用户搜索或者访问一个文件时,UNIX 系统通过 inode 表查找正确的 inode 编号。在找到 inode 编号之后,相关的命令才可以访问该 inode ,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更改。

例如,使用 vi 来编辑一个文件。当您键入 vi <filename> 时,在 inode 表中找到 inode 编号之后,才允许您打开该 inode 。在 vi 的编辑会话期间,更改了该 inode 中的某些属性,当您完成操作并键入 :wq 时,将关闭并释放该 inode 。通过这种方式,如果两个用户试图对同一个文件进行编辑, inode 已经在第一个编辑会话期间分配给了另一个用户 ID (UID),因此第二个编辑任务就必须等待,直到该 inode 释放为止。

结构:

对于经验丰富的 UNIX 开发人员或者管理员来说, inode 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可能还有一些您尚不了解的、令人惊讶的有关 inode 的内幕。下面的定义仅给出了 inode 中所包含的、UNIX 用户经常使用的一些重要信息:

● inode 编号

● 用来识别文件类型,以及用于 stat C 函数的模式信息

● 文件的链接数目

● 属主的 UID

● 属主的组 ID (GID)

● 文件的大小

● 文件所使用的磁盘块的实际数目

● 最近一次修改的时间

● 最近一次访问的时间

● 最近一次更改的时间

从根本上讲, inode 中包含有关文件的所有信息(除了文件的实际名称以及实际数据内容之外)。可以在 unix/linux 的 Header 文件 /usr/include/jf/ino.h 中、或者 Web 页面 中可以找到完整的 inode 结构。

以上所列举的信息对于文件来说非常重要,并且在 UNIX 中频繁使用。如果没有这些信息,那么文件将被认为遭到破坏和不可用。

与其他的操作系统相比,UNIX 系统中的目录和文件可能看起来有所不同,但事实并非如此。在 UNIX 中,目录本身就是文件,只是在它们的 inode 中使用了一些附加的设置。目录 本质上就是一个包含了其他文件的文件。另外,其模式信息中设置了一些相应的标志,以告知系统该文件实际上是一个目录。

一、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二、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可以用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stat example.txt

总之,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都存在inode之中。至于为什么没有文件名,下文会有详细解释。

三、inode的大小

i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

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占整块硬盘的12.8%。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命令。  df -i

查看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命令:

sudo dumpe2fs -h /dev/hda | grep "Inode size"

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

四、inode号码

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

这里值得重复一遍,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

使用ls -i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 -i example.txt

五、目录文件

Unix/Linux系统中,目录(directory)也是一种文件。打开目录,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

目录文件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系列目录项(dirent)的列表。每个目录项,由两部分组成: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以及该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命令只列出目录文件中的所有文件名:  ls   /etc

ls -i命令列出整个目录文件,即文件名和inode号码:ls  -i  /etc

如果要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就必须根据inode号码,访问inode节点,读取信息。ls -l命令列出文件的详细信息。ls  -l   /etc

六、硬链接

一般情况下,文件名和inode号码是"一一对应"关系,每个inode号码对应一个文件名。但是,Unix/Linux系统允许,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inode号码。这意味着,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访问同样的内容;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会影响到所有文件名;但是,删除一个文件名,不影响另一个文件名的访问。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

ln命令可以创建硬链接: ln 源文件 目标文件

运行上面这条命令以后,源文件与目标文件的inode号码相同,都指向同一个inode。inode信息中有一项叫做"链接数",记录指向该inode的文件名总数,这时就会增加1。反过来,删除一个文件名,就会使得inode节点中的"链接数"减1。当这个值减到0,表明没有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系统就会回收这个inode号码,以及其所对应block区域。

这里顺便说一下目录文件的"链接数"。创建目录时,默认会生成两个目录项:"."和".."。前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当前目录的"硬链接";后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父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父目录的"硬链接"。所以,任何一个目录的"硬链接"总数,总是等于2加上它的子目录总数(含隐藏目录),这里的2是父目录对其的“硬链接”和当前目录下的".硬链接“。

七、软链接

除了硬链接以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文件A和文件B的inode号码虽然不一样,但是文件A的内容是文件B的路径。读取文件A时,系统会自动将访问者导向文件B。因此,无论打开哪一个文件,最终读取的都是文件B。这时,文件A就称为文件B的"软链接"(soft link)或者"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

这意味着,文件A依赖于文件B而存在,如果删除了文件B,打开文件A就会报错:"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这是软链接与硬链接最大的不同:文件A指向文件B的文件名,而不是文件B的inode号码,文件B的inode"链接数"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ln -s命令可以创建软链接。

ln -s 源文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

八、inode的特殊作用

由于inode号码与文件名分离,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Unix/Linux系统特有的现象。

  1. 有时,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无法正常删除。这时,直接删除inode节点,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

  2.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只是改变文件名,不影响inode号码。

  3.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系统就以inode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不再考虑文件名。因此,通常来说,系统无法从inode号码得知文件名。

第3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不需要重启。因为系统通过inode号码,识别运行中的文件,不通过文件名。更新的时候,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生成一个新的inode,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旧版文件的inode则被回收。

九 实际问题

在一台配置较低的Linux服务器(内存、硬盘比较小)的/data分区内创建文件时,系统提示磁盘空间不足,用df -h命令查看了一下磁盘使用情况,发现/data分区只使用了66%,还有12G的剩余空间,按理说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后来用df -i查看了一下/data分区的索引节点(inode),发现已经用满(IUsed=100%),导致系统无法创建新目录和文件。

查找原因:

  /data/cache目录中存在数量非常多的小字节缓存文件,占用的Block不多,但是占用了大量的inode。

解决方案:

  1、删除/data/cache目录中的部分文件,释放出/data分区的一部分inode。

  2、用软连接将空闲分区/opt中的newcache目录连接到/data/cache,使用/opt分区的inode来缓解/data分区inode不足的问题:

  ln -s /opt/newcache /data/cache

时间: 2024-10-13 07:18:50

第 二 十 一 天 : inode 介绍的相关文章

Linux系统学习 二十、SAMBA服务—介绍、安装、端口

1.简介 网络数据文件共享服务器 可以和Windows中的网上邻居通用 数据共享的方法: Windows中最常用的是“网上邻居”.网上邻居使用的文件系统是CIFS(通用互联网文件系统)协议进行数据共享,不能跨网段,跨路由. Linux中最常用的是NFS服务 由来: 在1991年Andrew Tridgell为了实现Unix和Windows之间文件共享,开发了SMB(Server Message Block,服务消息块)文件系统 Samba与NetBIOS协议 IBM开发的NetBIOS协议是为了

微软云计算介绍与实践(实践之二十)

接上面章节,有同学说为什么要搞这么一些东西,刚好我给大家贴一张图,看一下微软私有云解决方案中这几大组件相互关系,看完后大家也就明白我今天为什么还在做各种环境搭建,配置准备工作了. 一.配置System Center 2012虚拟机管理器集成包 上一章节,小张同学可以使用已有的的集成包,但他需要配置一下它们,让其和服务器正确连接.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小张同学是要配置的是他刚刚注册和部署的四个集成包.关于使用集成包的先决条件.可以参考如下TechNet网页:http://technet.microso

第三百二十四节,web爬虫,scrapy模块介绍与使用

第三百二十四节,web爬虫,scrapy模块介绍与使用 Scrapy是一个为了爬取网站数据,提取结构性数据而编写的应用框架. 其可以应用在数据挖掘,信息处理或存储历史数据等一系列的程序中.其最初是为了页面抓取 (更确切来说, 网络抓取 )所设计的, 也可以应用在获取API所返回的数据(例如 Amazon Associates Web Services ) 或者通用的网络爬虫.Scrapy用途广泛,可以用于数据挖掘.监测和自动化测试. Scrapy 使用了 Twisted异步网络库来处理网络通讯.

进击的Python【第十二章】:mysql介绍与简单操作,sqlachemy介绍与简单应用

进击的Python[第十二章]:mysql介绍与简单操作,sqlachemy介绍与简单应用 一.数据库介绍 什么是数据库? 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每个数据库都有一个或多个不同的API用于创建,访问,管理,搜索和复制所保存的数据.我们也可以将数据存储在文件中,但是在文件中读写数据速度相对较慢.所以,现在我们使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来存储和管理的大数据量.所谓的关系型数据库,是建立在关系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库,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数学概念和方法来

微软云计算介绍与实践(实践之二十二)

创建私有云Runbook 小张目前是手动管理大量(由晓红申请)的私有云.而自动化是私有云的重要特点,所以小张想用自动化功能去完成很多简单机械的任务.小张决定设法实现这一目标,利用System Center 2012 Orchestrator.于是我们看到了下面的内容: 1.登录到Orchestrator服务器Orchestrator 2.打开Runbook设计 3.在左边的连接下,在运行手册单击鼠标右键并选择New...>文件夹 4.给新文件夹的名称,例如CloudResources 5.在新创

微软云计算介绍与实践(实践之二十八)

运行服务请求 上面章节小张发布服务给晓红时,预设的流程是首验证用户,然后与Orchestrator和SCVMM交互,最后确保按计划进行工作流.于是小张将创建一个测试私有云. 1.打开Service Manager门户网站浏览http://Sharepoint:82/SMPortal,从通用类选择基础设施服务 2.由于小张只创建和发布一个请求服务,在这里小张将在基础设施页面选择创建私有云 3.在如下发售请求页面,选择进入申请表 4.审查和提交页面,我们可以双击选择提交前检查我们的信息 5.确认页面

微软云计算介绍与实践(实践之二十五)

3.4.创建Runbook自动化活动模板 下面,小张需要在System Center 2012 Service Manager中提供自动化活动模板. 1.在System Center 2012 Service Manager控制台中,选中库工作区,展开导航树中选择运行手册 2.从已经创建的私有云,运行手册窗格中选择Runbook 3.任务窗格中的内容将会更新,现在选择创建Runbook自动化活动模板 4.在创建模板页面上填写以下数据.完成后,选择确定以打开模板编辑器 5.现在你可以改变Runbo

微软云计算介绍与实践(实践之二十四)

测试Runbook 小张现在已经创造了他的第一个Runbook.他现在所要做的唯一事情是启动Runbook,同时提供四个参数让他的工作实现自动化,节省他的时间.但他实际运行之前,他必须检查看看Runbook是否可用.为此,他将使用被集成到Orchestrator中的Runbook测试仪,对于这次测试,小张创建一个名为"XYZ"的云,并配置以下资源: 内存:16GB        存储:200GB       允许在云中建立最多8个虚拟机 1.在菜单栏中选择Runbook测试仪 2.Sy

微软云计算介绍与实践(实践之二十六)

3.7.创建发售请求 小张同学刚刚创建完服务项目,现在急于发布他的第一个发售请求. 1.在System Center2012 Service Manager控制台,与库工作区中选择,展开导航树中选择服务目录>发售请求 2.任务的上下文窗格将更新,现在我们可以选择创建发售请求 3.创建发售请求向导将出现,选择下一步开始 4.在指定的信息页,填写如图资料 更多的信息可以参考如下地址: http://blogs.technet.com/b/servicemanager/archive/2011/11/

攻城狮在路上(叁)Linux(二十九)--- 完整备份工具:dump以及restore

一.dump命令: 该命令既可以针对整个文件系统进行备份,也可以仅针对目录来备份.还可以指定不同的备份等级(-0~-9共10个等级). dump -W:列出在/etc/fstab中具有dump设置的分区是否备份过. 命令格式: dump [-Suvj] [-level] [-f 备份文件] 待备份数据 参数说明: -S:仅列出后面的待备份数据所需要的磁盘空间大小. -u:将这次dump的时间记录到/etc/dumpdates文件中. -v:将dump的文件过程显示出来. -j:加入bzip2的支